忙,把生活变得一塌糊涂
By 小骨头鬼鬼
at 2017-05-16 • 0人收藏 • 151人看过
忙,许久不来发文了。忙,许久没给父母好好打个闲聊的电话了。忙,许久没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了。忙,忙得连自己的书吧都顾不太上,忙得连吃饭都带着火急火燎的味道。“你到底在忙些什么?”我不知道,我真得从来没如此忙碌,忙得竟然没精力去思考。还好,我硬着头皮答应南山图书馆去做一场分享,还好,几天后我临时救场,在忙碌一天之后还在后院的大咖面前出丑,来分享一本不容易讲的书。两场分享,一次线下,一次线上。在南图分享开始的时候,大约只有不到三十人,讲着讲着台下竟坐下来几十人,讲完后书友们问了许多问题,更多关于旅行。在后院的分享,我急急忙忙用铅笔列了个大纲,却信马由缰,胡侃乱讲,竟也博得了几位大佬的赞赏。这自然只是两场分享。分享结束之后,我似乎不那么忙了。一切口中能吐出的忙字,似乎都是借口,其实,没那么忙。我曾经在比如今还忙碌的时节里,仍然燃灯至深夜,就算码下三五百字,也会坚持。我曾经在更忙的时候,还能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片,颤抖着写上几十个蝌蚪文。我也曾经在很忙的时间里,挤出半小时的时间,跟父母嘘寒问暖,与朋友唠唠家常,陪情人走走莲花山下的小道,在公交车站前试图寻找允许我去搭把手的陌生人……那时的我,似乎不知道什么是忙,我把一切都当做生活本身。而这几个月里,我却异乎寻常地,将生活和忙碌划开了界限,忙起来就没有了生活,迈进生活就要割舍掉那些忙碌。我又去翻了翻《一路梦想:就这样旅行一辈子》,我又去快速翻读了三两遍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只是为了两场关于阅读的分享。刚拿到书以为是写旅行,看完才发现是在写艺术,回味一番,发现其实写的是生活。这是我对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的评价,我想许多读过这本书的人也有这种感受。在后院大佬丛生的主群里,我显得格外紧张,毫无逻辑地罗里吧嗦了有二十多分钟,终于寻到思路,我将这本书分成两个方面解读——“我们为什么旅行?”和“我们能从旅行中获得什么”,分享完后,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我偷偷将“旅行”换成了“生活”:我们为什么生活?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为什么生活/怎样寻找生活的乐趣?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帕斯卡尔《沉思录》。这是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最后一张所引述的,最开始,我们觉得,只有康德、尼采、德波顿这种天才的头脑才能安静的在他的书房里思考,后来却发现,原来我们是对生活失去了兴致,旅行,只是让我们暂时逃离那种罪恶感而已。书中有几章可以很好地去解读我们为什么旅行,对我而言,似乎也可以解读,我们为什么生活。读开篇第一章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世说新语》王子遒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故事。话说王子遒这哥们儿有一晚突然想去某个朋友的家,于是立即收拾行李,坐了一夜船终于来到朋友家,都到了门口了,就差敲门了,突然又觉得没有意思,于是马上赶回了家,事后,他解释说,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兴,这个字真有意思,朱子所谓由此物引起他物。而我们的生活,不外乎也是如此,一个“兴”字让我们活得更有味道,不至于跌落出人间。异国情调,或者说异域情调,当我们来到异地他乡,总能异乎寻常地兴奋,毕竟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未知。你第一次看到泰国的街头的背包客,拉萨街头的艺人,海边的红瓦绿树,西北的苍茫荒野,我常常凝视着别样的房脊、迷人的墙,特别在西藏,我想有一天一个西藏的朋友同样也会入迷的看着我家乡的苹果树、红蓝相间的砖瓦强。而对于生活,我们也该常常换一个视角,也或者来一场旅行,寻找一下那种“异域情调”。这不外乎,是让生活充满好奇心的方式。而对于久居都市的朋友,或许可以循着华兹华斯的脚步,去探索一下城市与乡村的别离,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亲近,否则你肯定难逃华兹华斯在诗歌中所道出的那个魔咒,“我始终对一件事感到不解:人们如何可能与隔壁的邻居在同一处生活,却如陌生人般,全然不知彼此的姓名?” 我们为什么生活/旅行?如今最常见的旅行就是那种“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嘿,给咱拍几张照”的模式,生活也常常如此,但实际呢?就如罗斯金说得那样,旅行时“真正珍贵的东西时所思和所见”,我说,生活也不例外。就拿阿兰德波顿在书中的例子来说吧:让两个人外出散步,一个是优秀的素描家,另一个则对这类东西毫无喜好。他们顺着一条林荫道往前走时,对这片景色的感受会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个将看到一条路和树木;他会认为树是绿色的,但是他不会对此有任何的思考;他会看到阳光闪耀,并觉得很舒服,仅此而已!但是素描家会看到什么?他的眼睛习惯去探求美的原因,美的最细微的部分。他抬头向上看,观察阵雨般射的道道阳光是如何从头顶闪烁的树叶间洒落袭来,直到林间充满翠绿的光。他会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一条树枝……(此处省去N个字儿)……如果你不会素描,你只会经过这条绿色的小路,当你再次回到家时,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值得一提或回味再三,你仅仅是走过一条这样的小路。我们抛却了生活中真正珍贵的东西——所思、所见。我们整天忙碌着,升职、加薪、应酬……当然,才子德波顿不屑于这种野蛮,他的方法是绘画和写作,这位喜欢偷懒的才子不屑于费尽口舌去雄辩,他引用了罗斯金的五条结论:1.美有许多复杂因素组成,对人的心理和视觉产生冲击;2.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对美做出反应并且渴望拥有它;3.这种渴望拥有的欲望有低级的形式,包括买纪念品和地毯的渴望,将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柱子上和拍照的渴望;4.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正确的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而达到对美的拥有5.追求这种敏锐理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种才华。为什么绘画和写作可以使得我们对美的因素敏感?这是因为只能我们要去画一个东西,去复述一个物体,我们才能注意它,才能感知它。德波顿为了验证这个理论,自己画了一幅窗的话,他很谦虚的说很糟,但是哪怕如此也让他发现一个窗是如何构造的,由几部分组成,而且并非如想象中的只有蓝色,还有一点的白色、黑色。想起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绘画和写作跟席勒的游戏其实那么的相似,他们都是一个主体自发的活动,有着可见的形式占据客体。其实你大可不必学德波顿的样子,非要去学一番素描技巧,非要让自己报几个班学习写作,你仍然可以按照如今的样子生活,偶尔,我是说偶尔,在你没有那么忙的时候,拿起一支笔,粗略地画几条线条,写下几句感言,这大概,是对生活的描绘和创作,当你发现生活的细节,体会到生活的美感的时候,大概,就不会那么忙碌了。书苑 2016.06.17凌晨0:22窩讀| 書苑或窩藏在家中宅讀詩書,或窩坐在石板凳上仰讀日月,或窩居在山川間靜讀山水。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