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人云 之我所了解的中国股市(一)
By 股人云
at 2017-05-18 • 0人收藏 • 1995人看过
“中国股市”初来架到时:股民说这是个冒险家的乐园;政府说我们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国企说我们脱困就靠你了;证监会说股市有风险入市当谨慎;交易所说新兴市场换手率自然会很高;基金说我还没长大说话没人听;券商说我们资源紧张---比较贫的就站着看大屏;分析师说跟着我做不用愁;庄家则说你看我养的马有多牛;股票软件的厂商说用我们的软件能看见庄家长得什么样;也还有投资者说这是我们的乐土,买进股票要会捂。我说我真的很迷惑。
2005年6月6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可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有一群人们在某一时段不约而同的惊呼起来,他们不为什么,只为电脑中的图表一泻千点,只为自己帐户上的数字在不断减少,只为自己努力研究未获得任何回报,或许还为当初把他们拉进来的人……,在网上也还有人发出了:“万水千山总是情,少跌一点行不行?人间哪有真情在,多卖一块是一块”的激扬文字。这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意,可如果你是一位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一定能明白他们的苦笑、无奈、郁闷!
回顾上次千点经历,尽管时间久远(1997年2月21日)但还历历在目:1997年2月19日央视7点新闻联播播报了一条恶耗---我们的总设计师同志与世长辞,第2天(2月20日)大盘几乎以跌停板开盘,一大早昨晚看了电视的股民们纷纷过来争着填单,只见柜台前和自助委托机前排起了长队,甚至发生了磨擦,大家只为能填上一个卖单,而且是填低10%的大甩卖,9点25分集合竞价一出来果真上证指数以870点几乎跌停开盘,这时大家议论更加激烈了,刚才还犹豫的股民更坚定了“大甩卖”的决心,只是能否排上队填上卖单,即便报上单又能否卖掉也毫无把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点半一到大盘迅速拉起一路走高,到收市竟然以红盘报收,这时我想早上一些能填上单的“幸运者”一定懊悔不已,而没有排上队的则暗自庆幸。第3天(2月21日)大盘一路高奏凯歌,收盘上涨竟超过5%,并一举冲破上证指数1000点大关,拉开了香港回归概念的最后抄作,且以后再也没跌破过千点,直到2005年6月6日,不知是否巧合整整100个月。
“中国股市”---凡相关者都尝尽过酸甜苦辣,悲喜两重天!在此,我整理了自己一些琐碎的记忆记录了下来。
第一,证券公司。
说到股市就不得不说它了,从起初的三三两两到超常规发展再到高度的重复建设,而后又是减面积裁人员、违规运作、问题累累,可以说它们是不成熟中国股市的最好见证。
南方证券---问题券商的代表。因为工作原因我去各个营业部的机会颇多,我一直以为南方的服务算是很不错的,着装规范、接待热情、美女也多、投资者活跃,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可清楚的查到,南方在上证所的总交易额中从不太显眼到2000、2001年的6至7位,再到2002、2003的3至4位(期中最高到过第2位),在熊市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且它在前5位中席数是最少的,可见优势突出。而去年“出事”后总交易额已下降到20名了,今年上半年还在下滑。记得去年刚传出“出事”消息时,我正好去了南方深圳一营业部,跟员工聊起此事,当时传闻国信要接管,他们不屑的说:“矮子怎么能举起巨人?最近在做客户安抚工作,流失并不大,国家一定会保我们的……”,直到最近建银投资准备接手消息似乎已经明确下来。
哎,是呀!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大家一有问题就向国家伸手,而大多也肯定会出手,美其名曰“稳定压倒一切”。从1999年的君安国泰合并,到银河得到汇金的注资,再到传闻华夏要被北京政府出手相救……。券商大股东赚钱,券商出事,政府买单与这几年的矿主发财,矿工出事,国家买单如出一撤,这样的恶性事件一直在不停的循环进行着。记得琼民源是中国股市1996年最耀眼的大黑马之一,股价全年涨幅高达十几倍,后来证监会公布了三项重大违规问题:虚报利润、虚增资本公积金、操纵市场,但最后却给他换上了金光灿烂的“中关村”名号。大家都知道涨幅这么大的股票,一般投资者都只有看庄家表演的份了,与庄共舞只是说着容易,一旦要你拿出真金白银,岂敢刀口舔血。那又是谁向国家伸手求救了呢?那只有去问证监会了!反正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没想到证券市场也是这么的有特色。
业内有句行话“哪个券商没问题呀?只是问题大小,和有没有查出来而已。”那症结根源何在呢?
首先证券经纪业务在券商利润结构中的所占比重过大,导致行情起落直接造成“冰火两重天”,在牛市中三个月的大行情就够吃三年了,员工都如是说。可这四年多的大熊市中,除了03年底到04年上半年有过一波象样的涨升外(最后还是创新低),整体来说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可能有很多券商有此思想,硬是扛着,造成这么差的行情关闭的营业部并不多,自然债台高筑。
其次行业保护不够,这又要说到证监会了,中国到底该有多少家营业部,大家一直有争论,但4200多家(详见深交所网站)肯定是多了,在深圳号称证券一条街的振华路上在相隔不到200米的距离就有国信、长城、蔚深、大通、五矿、航空信托六家之多,竞争激烈可想而知。证监会其实这几年是有限制新开营业部的规定,但在2001年就有现在规模了。过多的营业部首先造成的就是分蛋糕的人太多,每个人吃到的更少,还有就是加剧了竞争,导致大打价格战(有点象这几年的家电企业价格战),自从政府规定自己决定佣金以来,在深圳现在营业部平均水平已降到千分之二左右比原来少了三分之一,而且大户普遍只有一点几,第一证券还搞出来“创新”模式---全部千分之零点7(占营业部资源费自付),更有甚者我听说全国之冠的国信红岭中路营业部对有些超大户还搞过零佣金(因为还有个利差收入)。早期象广州等很多城市搞过佣金同盟,但你想一个几百万的一来,你不降行吗?他选择性实在太多,对这样的利润大户少赚总比不赚好,而且很多还是几家来回还价,只到地板价成交。其实行业保护方面我们该向美国欧盟好好学学,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尽管有违WTO精神,但他们就是不让我们”倾销”,最后还是我们作出了一些妥协,实际上这也很好的保护了他们的相关行业。
再有就是管理上的问题,这似乎是中国企业的通病,效益是绝对第一位的,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等总是跟不上,行业行情好时,风光一时,什么问题都没有,高峰期一过,急转直下,问题重重,直至大量“死亡”,所以才会有“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之说”。证券行业更是如此,以前营业部权利过大;资金使用毫无控制;营业部豪华装修;员工乱发奖金;到处公费旅游;软硬件采购几乎都不还价……,据说平安总部下的那家营业部光是请香港大师看风水就花了上百万。其实更严重的是挪用保证金;违规给客户高比例融资;大量的保底带客理财等;南方,汉唐,闽发等几乎都与此相关。现在可是两重天,象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营业部几乎都没散户厅了;连上世纪才会用的8M内存客户端都舍不得换;很多员工拿着微薄的工资,甚至转化为经纪人;营业部老总也只有区区几千元的批款权;实行集中交易后,使营业部以前想打的各种主意全都发挥不出来……。说到管理还有个激励机制建立是否完善的问题,以广发证券为例,以前我有听说过广发在经营上是比较灵活的,员工待遇在业内也一直算是前列,我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很有背景的中信想收购它时,居然遭到全体员工的抵制而失败,不知是否与此相关?不久前我正好出差去了广东某市的广发,了解到现在他们已经是“一刀切”:全部的营业部共分为5类,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为一类,象顺德等经济较好的为二类,……以此类推,一类跟五类待遇相差30%,而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几乎又都是四类五类,自然排在后面的会产生很大的心理不平衡,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券商都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了,我想他们这样分类无非是基于不同的地区有消费差异,但是不是也要考虑对公司利润的贡献,营业部在当地所占份额,以及更重要的份额在当地是否有上升等其他因素呢?我想领导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世界500强是怎么用合理的薪酬设计来激励员工的。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造成股市行情和券商行业的大起大落,就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以前国家是计划经济时代,全民有钱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后来小平同志提出搞市场经济后,深圳上海先后建立证券交易所,大家知道能买股票了,正好遇到96年经济软着落,97年香港回归,股市表现牛冠全球,带来了大量股民和资金,而这时其他投资品种很少(其实是还没形成全民认同),造成所有营养全给了“股票”这个宠儿,以至它虚胖过度,我记得高峰时平均市盈率高达60倍,垃圾股(后来很多变ST了)横行天下,不怕你买不到,只怕你想不到,甚至还喊出了消灭10元以下的股票(现在10元以上的已消灭了90%多),毫无业绩支撑的亿安科技站上126元就是最好例证。随着股指冲上2245点的“珠峰”,国家投出了国有股减持有的“核弹”,这时尽管还有很多乐观派喊出是利好,但看清后市的大机构是边附和边撤离,这么大的资金肯定要有个去处,这时正好有一个市场悄然兴起那就是---房地产。上海---中国房地产的龙头股,有显示表明这4年是上海房价涨幅最大的时期,正好也是股市最低糜的时期,这不正印证两个市场资金翘翘板的作用吗?还有就是实业投资,外汇,黄金,期货等其他投资品种大家认知度不断提高,也使股市失血不少。以前我们有过全民炼钢,,80年代的集体做生意……,这跟国人好从众也有关系吧。我知道象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股市,汇市,债市,期货,房地产等是几分天下,发展相对均衡的,使之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调和剂,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应该要接轨的方向。
2005年6月6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可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有一群人们在某一时段不约而同的惊呼起来,他们不为什么,只为电脑中的图表一泻千点,只为自己帐户上的数字在不断减少,只为自己努力研究未获得任何回报,或许还为当初把他们拉进来的人……,在网上也还有人发出了:“万水千山总是情,少跌一点行不行?人间哪有真情在,多卖一块是一块”的激扬文字。这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意,可如果你是一位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一定能明白他们的苦笑、无奈、郁闷!
回顾上次千点经历,尽管时间久远(1997年2月21日)但还历历在目:1997年2月19日央视7点新闻联播播报了一条恶耗---我们的总设计师同志与世长辞,第2天(2月20日)大盘几乎以跌停板开盘,一大早昨晚看了电视的股民们纷纷过来争着填单,只见柜台前和自助委托机前排起了长队,甚至发生了磨擦,大家只为能填上一个卖单,而且是填低10%的大甩卖,9点25分集合竞价一出来果真上证指数以870点几乎跌停开盘,这时大家议论更加激烈了,刚才还犹豫的股民更坚定了“大甩卖”的决心,只是能否排上队填上卖单,即便报上单又能否卖掉也毫无把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点半一到大盘迅速拉起一路走高,到收市竟然以红盘报收,这时我想早上一些能填上单的“幸运者”一定懊悔不已,而没有排上队的则暗自庆幸。第3天(2月21日)大盘一路高奏凯歌,收盘上涨竟超过5%,并一举冲破上证指数1000点大关,拉开了香港回归概念的最后抄作,且以后再也没跌破过千点,直到2005年6月6日,不知是否巧合整整100个月。
“中国股市”---凡相关者都尝尽过酸甜苦辣,悲喜两重天!在此,我整理了自己一些琐碎的记忆记录了下来。
第一,证券公司。
说到股市就不得不说它了,从起初的三三两两到超常规发展再到高度的重复建设,而后又是减面积裁人员、违规运作、问题累累,可以说它们是不成熟中国股市的最好见证。
南方证券---问题券商的代表。因为工作原因我去各个营业部的机会颇多,我一直以为南方的服务算是很不错的,着装规范、接待热情、美女也多、投资者活跃,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可清楚的查到,南方在上证所的总交易额中从不太显眼到2000、2001年的6至7位,再到2002、2003的3至4位(期中最高到过第2位),在熊市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且它在前5位中席数是最少的,可见优势突出。而去年“出事”后总交易额已下降到20名了,今年上半年还在下滑。记得去年刚传出“出事”消息时,我正好去了南方深圳一营业部,跟员工聊起此事,当时传闻国信要接管,他们不屑的说:“矮子怎么能举起巨人?最近在做客户安抚工作,流失并不大,国家一定会保我们的……”,直到最近建银投资准备接手消息似乎已经明确下来。
哎,是呀!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大家一有问题就向国家伸手,而大多也肯定会出手,美其名曰“稳定压倒一切”。从1999年的君安国泰合并,到银河得到汇金的注资,再到传闻华夏要被北京政府出手相救……。券商大股东赚钱,券商出事,政府买单与这几年的矿主发财,矿工出事,国家买单如出一撤,这样的恶性事件一直在不停的循环进行着。记得琼民源是中国股市1996年最耀眼的大黑马之一,股价全年涨幅高达十几倍,后来证监会公布了三项重大违规问题:虚报利润、虚增资本公积金、操纵市场,但最后却给他换上了金光灿烂的“中关村”名号。大家都知道涨幅这么大的股票,一般投资者都只有看庄家表演的份了,与庄共舞只是说着容易,一旦要你拿出真金白银,岂敢刀口舔血。那又是谁向国家伸手求救了呢?那只有去问证监会了!反正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没想到证券市场也是这么的有特色。
业内有句行话“哪个券商没问题呀?只是问题大小,和有没有查出来而已。”那症结根源何在呢?
首先证券经纪业务在券商利润结构中的所占比重过大,导致行情起落直接造成“冰火两重天”,在牛市中三个月的大行情就够吃三年了,员工都如是说。可这四年多的大熊市中,除了03年底到04年上半年有过一波象样的涨升外(最后还是创新低),整体来说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可能有很多券商有此思想,硬是扛着,造成这么差的行情关闭的营业部并不多,自然债台高筑。
其次行业保护不够,这又要说到证监会了,中国到底该有多少家营业部,大家一直有争论,但4200多家(详见深交所网站)肯定是多了,在深圳号称证券一条街的振华路上在相隔不到200米的距离就有国信、长城、蔚深、大通、五矿、航空信托六家之多,竞争激烈可想而知。证监会其实这几年是有限制新开营业部的规定,但在2001年就有现在规模了。过多的营业部首先造成的就是分蛋糕的人太多,每个人吃到的更少,还有就是加剧了竞争,导致大打价格战(有点象这几年的家电企业价格战),自从政府规定自己决定佣金以来,在深圳现在营业部平均水平已降到千分之二左右比原来少了三分之一,而且大户普遍只有一点几,第一证券还搞出来“创新”模式---全部千分之零点7(占营业部资源费自付),更有甚者我听说全国之冠的国信红岭中路营业部对有些超大户还搞过零佣金(因为还有个利差收入)。早期象广州等很多城市搞过佣金同盟,但你想一个几百万的一来,你不降行吗?他选择性实在太多,对这样的利润大户少赚总比不赚好,而且很多还是几家来回还价,只到地板价成交。其实行业保护方面我们该向美国欧盟好好学学,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尽管有违WTO精神,但他们就是不让我们”倾销”,最后还是我们作出了一些妥协,实际上这也很好的保护了他们的相关行业。
再有就是管理上的问题,这似乎是中国企业的通病,效益是绝对第一位的,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等总是跟不上,行业行情好时,风光一时,什么问题都没有,高峰期一过,急转直下,问题重重,直至大量“死亡”,所以才会有“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之说”。证券行业更是如此,以前营业部权利过大;资金使用毫无控制;营业部豪华装修;员工乱发奖金;到处公费旅游;软硬件采购几乎都不还价……,据说平安总部下的那家营业部光是请香港大师看风水就花了上百万。其实更严重的是挪用保证金;违规给客户高比例融资;大量的保底带客理财等;南方,汉唐,闽发等几乎都与此相关。现在可是两重天,象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营业部几乎都没散户厅了;连上世纪才会用的8M内存客户端都舍不得换;很多员工拿着微薄的工资,甚至转化为经纪人;营业部老总也只有区区几千元的批款权;实行集中交易后,使营业部以前想打的各种主意全都发挥不出来……。说到管理还有个激励机制建立是否完善的问题,以广发证券为例,以前我有听说过广发在经营上是比较灵活的,员工待遇在业内也一直算是前列,我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很有背景的中信想收购它时,居然遭到全体员工的抵制而失败,不知是否与此相关?不久前我正好出差去了广东某市的广发,了解到现在他们已经是“一刀切”:全部的营业部共分为5类,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为一类,象顺德等经济较好的为二类,……以此类推,一类跟五类待遇相差30%,而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几乎又都是四类五类,自然排在后面的会产生很大的心理不平衡,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券商都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了,我想他们这样分类无非是基于不同的地区有消费差异,但是不是也要考虑对公司利润的贡献,营业部在当地所占份额,以及更重要的份额在当地是否有上升等其他因素呢?我想领导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世界500强是怎么用合理的薪酬设计来激励员工的。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造成股市行情和券商行业的大起大落,就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以前国家是计划经济时代,全民有钱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后来小平同志提出搞市场经济后,深圳上海先后建立证券交易所,大家知道能买股票了,正好遇到96年经济软着落,97年香港回归,股市表现牛冠全球,带来了大量股民和资金,而这时其他投资品种很少(其实是还没形成全民认同),造成所有营养全给了“股票”这个宠儿,以至它虚胖过度,我记得高峰时平均市盈率高达60倍,垃圾股(后来很多变ST了)横行天下,不怕你买不到,只怕你想不到,甚至还喊出了消灭10元以下的股票(现在10元以上的已消灭了90%多),毫无业绩支撑的亿安科技站上126元就是最好例证。随着股指冲上2245点的“珠峰”,国家投出了国有股减持有的“核弹”,这时尽管还有很多乐观派喊出是利好,但看清后市的大机构是边附和边撤离,这么大的资金肯定要有个去处,这时正好有一个市场悄然兴起那就是---房地产。上海---中国房地产的龙头股,有显示表明这4年是上海房价涨幅最大的时期,正好也是股市最低糜的时期,这不正印证两个市场资金翘翘板的作用吗?还有就是实业投资,外汇,黄金,期货等其他投资品种大家认知度不断提高,也使股市失血不少。以前我们有过全民炼钢,,80年代的集体做生意……,这跟国人好从众也有关系吧。我知道象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股市,汇市,债市,期货,房地产等是几分天下,发展相对均衡的,使之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调和剂,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应该要接轨的方向。
75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10-24
慧心慧眼
2017-05-22
#1
LZ几时有新作与大家分享啊!
作者:fenglinwanyang 回复日期:2005-8-20 15:46:07
我想弱弱的问几个问题:1.到底什么是G股——是指全流通股票吗?有什么特别意义?
2.蓝筹股又是什么意思呢?
各位高人见笑了,您若不嫌麻烦的话还请指点一下,谢谢!
G股:小朋友说是“鸡鸡和屁股”;幼儿园的老师说GG复GG,木兰当户织;医生说“G?”太敏感不便讲;流氓说是“G吧”烂股;股评家说是最近涨得最好的股;政府说“G”是国家的第一个字母,谁敢不服?;庄家说这是洪水猛兽---本来我筹码全收集好了,可一夜间就让国家控盘了,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子回到解放前;G股自己对投资者说---都是你的错,轻易爱上我,“2245”下来别怪我;我说大概是“股改”的第一个字母,以示股改前后股票不同的区别吧!
蓝筹股:澳门人说蓝筹我喜欢---换的钱大呗;香港人说看看我们首富李嘉诚的股票就知道了,因为他人如其名---诚;比尔盖茨说象我们这样的软件帝国才刚够格,有些国家门槛太低了;分析师说在我们这里涨得好就会变蓝筹,但蓝筹不一定会涨的好;基金说这是我们高举的大旗;国家说这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可股民则说这不过是编过概念来套我们而已,我们已经深受其害;我说大概是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活跃、红利优厚的大公司股票吧!
我想弱弱的问几个问题:1.到底什么是G股——是指全流通股票吗?有什么特别意义?
2.蓝筹股又是什么意思呢?
各位高人见笑了,您若不嫌麻烦的话还请指点一下,谢谢!
G股:小朋友说是“鸡鸡和屁股”;幼儿园的老师说GG复GG,木兰当户织;医生说“G?”太敏感不便讲;流氓说是“G吧”烂股;股评家说是最近涨得最好的股;政府说“G”是国家的第一个字母,谁敢不服?;庄家说这是洪水猛兽---本来我筹码全收集好了,可一夜间就让国家控盘了,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子回到解放前;G股自己对投资者说---都是你的错,轻易爱上我,“2245”下来别怪我;我说大概是“股改”的第一个字母,以示股改前后股票不同的区别吧!
蓝筹股:澳门人说蓝筹我喜欢---换的钱大呗;香港人说看看我们首富李嘉诚的股票就知道了,因为他人如其名---诚;比尔盖茨说象我们这样的软件帝国才刚够格,有些国家门槛太低了;分析师说在我们这里涨得好就会变蓝筹,但蓝筹不一定会涨的好;基金说这是我们高举的大旗;国家说这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可股民则说这不过是编过概念来套我们而已,我们已经深受其害;我说大概是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活跃、红利优厚的大公司股票吧!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