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外戚集团研究[修订版](原创)

By 范贇 at 2017-05-19 • 0人收藏 • 362人看过
  西汉外戚集团研究[修订版](原创)



  作者:范贇



  妇女在古代本来最无地位,若有的女子一旦为帝王的后妃而受宠爱,其家属也就因为裙带关系而受赏封侯,荣宠一时,颇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味。因有此机会,故围绕后妃问题的争权夺利和钩心斗角的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因而兴废成败,荣辱得失,往往朝夕之际,而且失败者居多,保全者甚少。据班固统计西汉一代“后庭色宠著闻二十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仅文,景,武帝太后及孝宣王皇后四人而已。……其余大旨夷灭,小者放流”。后妃的命运实难以捉摸把握。司马迁将外戚列于《史记》的世家,班固为外戚在汉书中立传,都详记其事,叙其悲欢离合,叹其“命”奈何,兼及外家际遇,汉祚短长。其生动处犹如争妍斗力的图画。外戚始于秦朝, 而形成于西汉。西汉外戚吕氏、上官氏、霍氏、王氏四次阴谋篡位, 但前三次失败, 仅王氏成功。汉书外戚传引班彪语云:“ 汉兴, 后妃之家吕、霍、上官, 几危国者数矣。及王莽之兴....”。这里明确指西汉外戚有四次篡位。前三次均以失败告终, 仅王莽氏成功。通过查考西汉历史, 西汉外戚篡位能否成功, 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即母后临朝、外戚柄权、皇帝幼小或懦弱、群臣的支持。四者缺一不可。本文的主旨就是详细讨论西汉外戚的盛衰,以及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高祖吕皇后

  西汉的外戚专权开始于汉初吕后。史记吕后本纪:“呂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賴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呂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呂后力。呂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呂释之为建成侯。”

  以上史料中有几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



  问题一:吕后家族在汉高祖创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吕后家族与丰沛集团的关系?

  史记高祖本纪:“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容。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吕后二兄皆为将,其妹夫樊哙更是丰沛集团重要成员。有此可知吕氏亲党皆一时豪杰,高祖创业深得其前后奔走之力。高后时,齐人田生谓“吕氏雅故,本推故高帝就天下。”(1)看起来所言非虚。吕氏家族因为沛令的关系,迁居沛县。在当地一定有较强的势力。吕后既然能将女儿许配给刘邦,必然是慧眼识人。故而在刘邦反秦时,必然鼎力相助。如果刘邦没有吕公这个泰山的支持,就不会得到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支持。吕后的两个哥哥更是浴血疆场,为刘邦的江山出生入死!大哥吕泽更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吕家与刘邦以及丰沛集团有着很深的关系!



  问题二:太子没有被废的真正原因?



  史称太子之所以没有被废,是众大臣力谏和留侯献策的缘故。大臣者叔孙通及周昌,岂是高祖所忌惮?留侯的计策更像儿戏。四皓何许人也?史记留侯世家偶有提及,且语焉不详。戚姬是高祖为汉王后所纳的美人。离高祖驾崩不过十年。据此类推,高祖末年如意不过十岁。一个十岁的娃娃安知类己?信任外戚,本是当时社会风气。高祖常年征战在外,吕后负责留守。这一点足见汉高祖对吕后的信任。汉高祖一个雄才大略的创业之主,如何会因为宠妾的哭闹而废长立幼?况且太子身后还有一个吕氏家族!所谓汉高祖有易太子的说法,不过是功臣集团在诛灭吕氏之后编造出的谣言,为自己的弑君行为掩饰而已!



  吕后的专权是汉高祖晚年做的安排。汉高祖统一天下时年事已高。自知来日无多,就开始为身后事作安排。第一步消灭异姓王,用同姓王代替。第二步扶植吕氏势力,并且让吕后参与诛灭功臣的活动来确立威信。第三步保留丰沛功臣,用来羽翼王室。通过这三步形成权力的三足鼎立。但是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姓王,丰沛功臣,吕氏外戚集团这三个足以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在高祖末年,同姓王大多年纪太小不可能有何作为。而功臣集团因为高祖晚年的屠戮功臣事件,变的敬小慎微。在大事发生时,顺势而为。以自保为第一要务!史记陈平世家:“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县。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太后及吕媭谗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是后吕媭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



  樊哙丰沛旧人,高祖连襟。鸿门宴上的主角。有大功于汉。竟然有人诬陷他。根据谁受益的原则。周勃的可疑程度最高。樊哙本是丰沛集团的主要成员,因为与吕后有亲戚关系,为同道所弃!可悲!陈平周勃两人油滑至极,刘邦令其至军中即斩哙头,他们却要囚哙至上,要刘邦自诛之。既要借刀杀人,又要不留痕迹。半路听到高祖驾崩,又华丽转身投靠吕后。平勃二人是最没节操的。



  史记高祖本纪:“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人或闻之,语郦将军。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吕后与审食其谋划尽诛功臣事,是周勃想诬杀樊哙引起的。并且保密工作没做好,泄露出去了。郦将军代表丰沛功臣去见审食其。双方经过协商后,功臣们妥协了,樊哙恢复了爵邑。但是外戚与功臣之间的仇恨却深深埋下了。陈平周勃两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极尽无耻小人之能事,讨好吕后获得重用。吕后在惠帝驾崩后,封诸吕为王,王陵坚决反对,周勃陈平二人却积极响应。具体内容笔者在封沛功臣集团研究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吕太后病危时, 从种种迹象观察, 诸吕是准备篡位的, 功臣集团及刘氏诸王也深感诸吕会作乱。灌婴说: 诸吕权兵关中, 欲危刘氏而自立。齐王刘章也说: 诸吕又擅自尊官, 聚兵严威, 劫列侯忠臣, 矫制以令天下, 宗庙所以危。确实, 诸吕篡位已具备了一些条件:

  ( 一) 有皇后作掩护。此时皇帝刘弘之皇后乃上将军吕禄之女。估计吕太后崩时皇后只有10 岁左右, 完全被父母、诸叔控制。

  ( 二) 皇帝年幼。惠帝死时, 正宫皇后张嫣未生子, 乃使阳为有身, 取后宫美人子名之 。刘恭立为少帝, 在位4 年被废。再立惠帝后宫子刘弘为帝, 估计是8 岁, 到吕后崩时, 在位仅5 年, 刘恭、刘弘无年号, /以太后制天下事也 。

  ( 三) 诸吕权重。吕家封为王的有吕台、吕嘉、吕禄、吕产、吕通、张偃, 被追封为王的有吕公、吕释之、吕泽、张敖; 先后被封为侯的有吕种、吕平、吕婴、吕他、吕更始、吕忿、吕庄、张侈、张寿、吕荣。而且吕禄掌握了北军, 吕产掌握了南军。本来, 南北军是一支能战斗甚至野战部队。虽然平时在京掌管君主宿卫, 助理首都治安, 以及办理其他一些事件。但一声有警, 它却是出征部队的核心, 用来讨乱伐叛。诸吕虽然具有以上可能成功的条件, 但其致命点是遭到了功臣集团中的核心人物的反对。这也是吕太后在临死前想到了的, 她告诫吕产、吕禄曰: 今吕氏王, 大臣弗平。我崩, 帝年少, 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 慎毋送丧, 毋为人所制。诚然, 吕后在时, 功臣集团还不想得罪她, 但吕后死后诸吕要夺位, 功臣集团就无法容忍了。事实上也是如此。

  其一, 诸吕为王, 违背了高祖“非刘氏而王者, 可天下共诛之” 之约。.

  其二, 功臣集团已掌握了实权。在刘邦死时就对功臣集团的主要人物作了安排: 丞相一职, 在萧相国死后, 由曹参接替, 然后由王陵、陈平接替; 周勃为太尉, 然安刘者必勃也, 有兵20 万; 灌婴为大将军, 有兵10 万。正如史记儒林列传所云: 孝惠、吕后时,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其三, 吏民对诸吕的控制朝政切齿忿恨, 容易发动。当周勃入北军后令军士曰: 为吕氏右袒, 为刘氏左袒, 军士响应, 皆左袒。同时, 刘氏诸王正在壮大, 他们深感刚刚建立的西汉会毁在诸吕手里, 所以也奋起与功臣集团联合, 成为诸吕篡位的障碍, 其中在诛诸吕中起了特大作用的有刘章。他是刘肥之子。其父献城阳郡以益鲁元公主邑, 尊公主为太后, 才得以摆脱吕太后之害。这时的城阳侯刘章, 虽有妻吕禄女卧底, 但他联络其兄齐王刘襄令发兵西。在关键时刻, 率卒一千, 杀吕产与吕更始, 夺得南军, 周勃祝贺曰: 所患独产, 令已诛, 天下定矣。还有一个是营陵侯刘泽, 他是高祖从祖昆弟, 诸吕为乱时, 刘泽乃引兵与齐王合谋西, 欲诛诸吕。至梁, 闻汉遣灌将军屯荥阳, 泽还兵备西界, 遂跳驱至长安, 代王亦从代至。诸将相与琅邪王共立代为天子。王夫之对这次诸吕篡位之乱作了总结: 汉聚劲兵于南北军, 而兵积强于天子之肘腋, 以是为竞王室, 巩邦畿, 戒不虞之计焉,,乃吕禄掌北军, 吕产掌南军, 吕后死, 且令据兵卫宫以遂其狂逞, 而刘氏几移于吕。结果让周勃平诸吕, 迎立文帝。把这场夺位斗争的严重性与结果, 说得一清二楚。



  二、孝昭上官皇后



  汉书外戚传#孝昭上官皇后: “孝昭上官皇后。祖父桀,陇西人邽人也。少时为羽林期门郎,从武帝上甘泉,天大风,车不得行,解盖授桀。桀奉盖,虽风常属车;雨下,盖辄御。上奇其材力,迁未央厩令。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道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武帝疾病,以霍光为大将军,太仆桀为左将军,皆受遗诏辅少主。以前捕斩反者莽通功,封桀为安阳侯。



  初,桀子安取霍光女,结婚相亲,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决事。昭帝始立,年八岁,帝长姊鄂邑盖长公主居禁中,共养帝。盖主私近子客河间丁外人。上与大将军闻之,不绝主欢,有诏外人侍长主。长主内周阳氏女,令配耦帝。时上官安有女,即霍光外孙,安因光欲内之。光以为尚幼,不听。安素与丁外人善,说外人曰:“闻长主内女,安子容貌端正,诚因长主时得入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忧不封侯乎?”外人喜,言于长主。长主以为然,诏召安女入为婕妤,安为骑都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安以后父封桑乐侯,食邑千五百户,迁车骑将军,日以骄淫。受赐殿中,出对宾客言:“与我婿饮,大乐!”见其服饰,使人归,欲自烧物。安醉则裸行内,与后母及父诸良人、侍御皆乱。子病死,仰而骂天。数守大将军光,为丁外人求侯,及桀欲妄官禄外人,光执正,皆不听。又桀妻父所幸充国为太医监,阑入殿中,下狱当死。冬月且尽,盖主为充国入马二十匹赎罪,乃得减死论。于是桀、安父子深怨光而重德盖主。知燕王旦帝兄,不得立,亦怨望,桀、安即记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为丁外人求侯。燕王大喜,上书称:“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今臣与陛下独有长公主为姊,陛下幸使丁外人侍之,外人宜蒙爵号。”书奏,上以问光,光执不许。及告光罪过,上又疑之,愈亲光而疏桀、安。桀安浸恚,遂结党与谋杀光,诱征燕王至而诛之,因废帝而立桀。或曰:“当如皇后何?”安曰:“逐麋之狗,当顾菟邪!且用皇后为尊,一旦人主意有所移,虽欲为家人亦不可得,此百世之一时也。”事发觉,燕王、盖主皆自杀。桀、安宗族既灭,皇后以年少不与谋,亦光外孙,故得不废。“我认为, 上官桀、安父子阴谋夺位完全可能。

  一是上官桀资历老。年轻时, 曾为羽林期门郎, 掌执兵送从, 一直跟从汉武帝。上以为忠, 由是亲近, 后受遗诏辅少主( 指昭帝) 。

  二是上官桀一直居霍光之右。霍光传载: 自先帝时, 桀已为九卿, 位在光右。武帝后元年( 前88 年) 因诛莽何罗谋逆有功, 与霍光同日封侯, 上官桀仍排在前。后来上官桀孙女嫁昭帝为皇后, 更有椒房之重。

  三是上官父子与霍光争权时, 昭帝袒护霍光, 说什么大将军忠臣, 先帝所属以辅朕身, 敢有毁者坐之。由是怨恨昭帝。后来, 为了使自己能爬上皇帝宝座宁肯牺牲孙女的幸福, 把上官皇后作为夺位的工具, 说什么逐麋之狗, 当顾菟也。师古注: 言所求者大, 不顾小也。竟欲废昭帝而自立。当时, 上官父子敢于谋位是因为掌握了一部分朝廷实权。上官桀被封为安阳侯、左将军, 又是顾命大臣; 上官安被封为桑乐侯, 车骑将军; 其孙女又立为昭帝后。但是, 上官父子谋反夺位的条件是很不成熟的。

  ( 一) 后党力量不强。昭帝8 岁即位, ( 上官) 立为皇后, 年甫六岁,,立十岁而昭帝崩, 后年十四五云。旋即被尊为太后, 无权理事, 被霍光所左右。

  ( 二) 昭帝对上官桀安父子早有警惕。当上官父子两次谗害霍光时, 第一次昭帝不肯下( 下令逮捕霍光), 第二次发怒曰: 大将军忠臣,,敢有毁者坐之。所以, 昭帝疏远了上官父子。

  ( 三) 是顾命大臣霍光的反对, 这是上官父子失败的重要原因。武帝年老, 见子幼为嗣, 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临终前, 遗诏辅少主。自此, 霍光以皇帝名义行使皇权, 辅昭帝, 废刘贺, 立宣帝, 掌朝政20 余年。群臣也认为, 万姓之命在于将军, 唯大将军令。所以, 上官父子多次陷害霍光, 都无法得逞。自此以后, 上官父子与桑弘羊、盖主、燕王刘旦谋叛, 并从中下其事, 欲达到篡位的目的。不久, 谋反事败, 上官桀安、弘羊、丁外人宗族尽除, 燕王、盖主自杀, 落得个身亡家破的下场。





  三、孝宣霍皇后



  孝宣霍皇后,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光女也。母显,即使淳于衍阴杀许后,显因为成君衣补,治入宫具,劝光内之,果立为皇后。

  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及霍后立,亦修许后故事。而皇太后亲霍后之姊子,故常竦体,敬而礼之。皇后□驾侍从甚盛,赏赐官属以千万计,与许后时县绝矣。上亦宠之,颛房燕。立三岁而光薨。后一岁,上立许后男为太子,昌成君者为平恩侯。显怒恚不食,呕血,曰:“此乃民间时子,安得立?即后有子,反为王邪!”复教皇后令毒太子。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後杀许后事颇泄,显遂与诸婿昆弟谋反,发觉,谐诛灭。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荧惑失道,怀不德,挟毒与母博陆宣成侯夫人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霍后立五年,废处昭台宫。后十二岁,徙云林馆,乃自杀,葬昆吾亭东。



  诸霍之所以谋反夺位, 是因为霍光死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霍家的政敌魏相已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 掌握着朝廷政事、财政大权等, 且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二是霍光妻霍显毒死许皇后事露馅, 连霍山也说: 闻民间言霍氏毒杀许皇后。所以诸霍迫不急待地和范明友、邓广汉等合谋, 先斩丞相, 并因废天子而立禹。诸霍谋反夺位成功的条件是有的。

  一是后党势力大, 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是孝昭皇后, 小女霍成君又是宣帝皇后。

  二是霍家权重。有两后( 上官后、霍后) 、六侯( 霍去病、霍光、霍禹、霍山、霍云、范明友) 、五二千石( 任胜、邓广汉、赵平、张朔、王汉) , 另外两女婿为东西两宫卫尉, 昆弟诸婿外孙皆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

  然而, 诸霍谋位失败了, 云、山、明友自杀, 显、禹、广汉等捕得。禹要斩, 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唯独霍后废处昭台宫, 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究其原因在于宣帝有魄力。他乃武帝曾孙, 生下不数月, 遭巫蛊事, 祖父母、父母均被惨杀, 在民间祖母家长大。他了解下情, 为其中兴打下了基础。书读得好, 师受诗、论语、孝经; 品德高尚, 操行节俭, 慈仁爱人。宣帝亲政后, 事事有主见, 诸霍无法控制他。另外, 诸霍弄权, 民心不服。茂陵徐生曰: 霍氏秉权日久, 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 而又行以逆道, 不亡何待。诸霍谋反夺位的失败,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 卷四) 中肯定了班固的结论霍光之祸, 萌于骖乘是对的。虽然, 骖乘子初谒高庙之时, 非归政之日也, 而祸已伏,声音笑貌之间, 神若相逼, 而光不知, 帝亦情夺意动而不知所以然也。



  四、孝元王皇后

  外戚虽源于秦太后始摄政事, 故穰侯权重于昭王, 家富于嬴国, 但外戚夺位成功, 始自王莽, 这是元后称制的副产物。

  (一) 有姑母王政君的支持。王政君即元帝王皇后, 历元、成、哀、平四朝, 执掌朝政近50 年。她要控制住西汉末年的政局, 必须援引外戚。以同母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王氏之兴自凤始。王莽是她的异母弟王曼之子, 因父早死而袭父爵为新都侯。哀帝死时王莽为大司马, 以后为安汉公、宰衡、居摄等, 这都是王政君所为。

  ( 二) 王氏外戚权重。汉书元后传云: ( 王政君) 群弟世权, 更持国柄, 五将十侯。王氏子弟分据势官满朝廷, 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若王氏开口, 连皇上也噤若寒蝉, 如成帝欲封刘歆, 王凤以为不可, / 乃止。其见惮如此。

  ( 三) 皇帝幼小、懦弱, 被王莽所左右。平帝即位, 年9 岁, 政自莽出。王莽为控制平帝, 将女嫁平帝为皇后。平帝14 岁死, 王莽恶其( 嗣皇位者) 长大, 立宣帝玄孙年2 岁的刘婴即位。实际上是由莽行使皇帝实权。

  ( 四) 王莽不惜采用各种手段, 拉拢群臣为其呐喊鼓劲, 夺得了刘氏。首先, 强化自身的素质, 扩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影响。王莽传载, 王莽因折节为恭俭, 受礼经, 师事沛郡陈参, 勤身博学, 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 养孤兄子, 行甚敕备,,宿卫谨敕,,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 振施宾客, 家无所余。收赡名士, 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故在位更荐之,,克己不倦,,( 莽妻) 衣不曳地, 布蔽膝, 见之者以为僮使,,愿出钱百万, 献田三十顷, 付大司农助给贫民。其次, 拉拢一批朝廷重臣作羽翼, 如孔子十四世孙的大儒、丞相孔光, 他上书乞骸骨, 王莽则说服太后: 帝幼小, 宜赐师傅, 徙孔光为太傅, 故孔光及门人为其所用。再次, 安插自己的亲属, 控制朝廷。子侄封侯的有王安、王临、王光、王舜、王宗; 封公的有王千、王寿、王吉、王宗、王世、王利。建立新朝后, 立自己的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复次, 王莽挟持姑母王政君, 晋升官阶。在元寿二年( 前1 年) 为大司马; 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为太傅, 安汉公; 元始四年( 公元4 年) 为宰衡、太傅、大司马。可说是集大权于一身。最后, 王莽一脚踢开了早已不起作用的孺子婴, 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国号新。这是历史外戚夺位成功的第一个。从上面的史实可以看出, 王夫之说的亡西汉者, 元后之罪通于天矣, 这个论断是欠公允的。



  外戚, 一般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有时也包括公主的夫族) , 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凭借着女宠进行干政, 酿成外戚篡位, 对汉代的统治产生了不少影响。

  其一, 影响了朝廷的安定。外戚是皇权的附属物, 依赖于皇权而生存与发展。但当他们内掌朝廷, 外握军柄时, 则严重威胁皇权。吕后去世后, 上将军吕禄、相国吕产欲去刘自代, 刘氏王朝危在旦夕。昭帝时的上官桀、上官安父子, 邀合鄂邑长公主、燕王刘旦、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谋叛, 准备杀霍光, 废昭帝而自立。幸霍光果断, /吏民得以安。宣帝时, 诸霍谋反, 欲危宗庙, 逆乱不道。西汉末年, 王莽篡位, 造成变异见于上, 民怨于下的后果。

  其二, 西汉外戚阴谋篡位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为东汉中后期所效法, 造成外戚之祸。那些母后为了达到掌权的目的, 多选用了小皇帝, 这样, 临朝的母后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作帮手, 因而酿成外戚专权的局面。章帝窦太后临朝, 其兄窦宪、其弟窦笃、窦景擅威权; 和帝邓后终身称制, 由兄邓骘掌权; 安帝阎后称制, 其兄阎显、其弟阎景、阎耀、阎晏当权; 顺帝梁后称制, 其兄梁冀掌握朝廷实权20 余年, 先后立过冲帝、质帝、桓帝; 桓帝窦后临朝定策, 其父大将军窦武与宦官争权; 灵帝何太后临朝, 其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 反为所害; 献帝曹后无奈, 被父兄所逼而献出玺绶。正如后汉书皇后纪所言: 东京皇统屡绝, 权归女主, 外立者四帝, 临朝者六后( 其实有七后) , 莫不定策惟亦巾, 委事父兄, 贪孩童以久其政。 当然, 也有例外。有的母后从西汉诸帝后妃任用外戚掌权之祸中吸取了深刻教训, 认为推原祸本, 总由于柄用辅政, 故权重而祸, 故不假以权。如明帝马后注意戒饬外家, 章帝欲封外戚, 她不但不许, 并指出: 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 下亏先人之德, 重袭西京败亡之祸! 又如和帝邓后, 注意约束外家, 其兄邓骘掌权忠谨无过。邓后有病, 后母等探视均限以日数, 不使外舍久在内省。但这一点曙光是不足以照射东汉皇统的, 东汉除光武、明、章诸帝无外戚之祸外, 其余诸帝多是母后临朝, 未有不乱者也。
25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6-05
2017-05-22   #1
  怎么薄太后,窦太后怎么有名的都没介绍.
2017-05-22   #2
  汉文帝薄太后,汉景帝窦太后这两个外戚家族是西汉外戚家族中得以保全的另类。这两个家族和皇权没有发生过剧烈的矛盾,所以得以保全。而本文主要描述对西汉政局发生巨大影响的外戚家族。
2017-05-23   #3
  @范贇 3楼 2013-04-06 19:39:08
  汉文帝薄太后,汉景帝窦太后这两个外戚家族是西汉外戚家族中得以保全的另类。这两个家族和皇权没有发生过剧烈的矛盾,所以得以保全。而本文主要描述对西汉政局发生巨大影响的外戚家族。
  -----------------------------
  楼主薄、窦这两个家族的主要人物都和皇权发生过冲突,薄昭、窦婴都是为文帝、武帝所杀,窦太后更是一手阻碍了汉武帝初年建元革新,影响不可谓不大哦,只不过薄窦两家的影响较之吕霍要正面的多。
2017-05-23   #4
  @天岳散人
  楼主薄、窦这两个家族的主要人物都和皇权发生过冲突,薄昭、窦婴都是为文帝、武帝所杀,窦太后更是一手阻碍了汉武帝初年建元革新,影响不可谓不大哦,只不过薄窦两家的影响较之吕霍要正面的多。
  -------------------------------------------------------------------------------------------------
  薄昭、窦婴的被杀带有偶然性!并没有被灭族。窦太后一手阻碍了汉武帝初年建元革新,但是最后还是放手了,并没有发动。这和吕,上官,霍,王四家族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2017-05-23   #5
  西汉外戚之乱,已是相当严重,但光武即位以后,却并没有在制度上对这种现象进行改动,只是对外戚进行道德上的约束,何解?比如像司马氏就大封同姓王,只是矫枉过正了
  
2017-05-23   #6
  @Kgkgkkg 6楼 2013-04-07 17:26:50
  西汉外戚之乱,已是相当严重,但光武即位以后,却并没有在制度上对这种现象进行改动,只是对外戚进行道德上的约束,何解?比如像司马氏就大封同姓王,只是矫枉过正了

  -----------------------------
  东汉的外戚与西汉的不同,西汉初年是布衣将相,贵族还在形成中。外戚都来自民间,因为家中的女儿或姐妹成为皇后皇太后,从而鸡犬升天。东汉的外戚都来自豪强。东汉初年,光武帝是依靠豪强的力量登上帝位的。所以豪强是不能得罪的,用高官厚禄笼络他们。还要通过婚姻紧密联系。
2017-05-23   #7
  霍光也不是什么好人。
2017-05-26   #8
  昌邑与霍光之冲突,绝不是偶然。

  先看人脉关系——昌邑王出自赵国李夫人一脉,而霍光则是戾太子关系线上的人物。

  再看历史冲突——巫蛊之祸肇自赵人江充之手,成于李广利之亲家刘屈髦,后果则是卫子夫所出之戾太子一脉被逐出继承梯队,而昌邑王一脉随即也因阴谋败露而失势,并导致汉武从此不敢立储,最后才临时抱佛脚。而霍光之上位,也是汉武良心有愧,遂给卫霍找平衡之举。

  所以昌邑王之上位,不过是昭帝无后,而武帝子嗣又乏可用者,而不得以之举。双方冲突是一定的。

  至于宣帝,嘿嘿……

2017-05-27   #9
  文言也太多了些,看不懂啊楼主。
  
2017-05-27   #10
  很有看頭……
  
2017-05-27   #11
  外戚,宦官,藩镇这三问题是中国历代王朝都难以回避的问题,不同的朝代所表现的重点不同。所谓矫枉过正,其实只是观察的角度的偏差。笔者准备以外戚,宦官,藩镇这三个视角来分析汉唐宋明的兴衰。完稿之后会发到论坛,请各位同好批评指正!谢谢!
2017-06-01   #12
  顶一个
2017-06-03   #13
  @江上苇 8楼 2013-04-07 22:16:19
  霍光也不是什么好人。
  -----------------------------
  霍光是否有王莽之心,现在没有实据。但是从霍光废刘贺可以看出,霍光是有权利欲望的。从表面上看,刘贺是因为自己的荒唐而被废,实际上是昌邑国群臣与霍光争权所致。
  昌邑国群臣的作为,全是效法汉文帝时代国群臣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霍光不是周勃,不会坐以待毙。
2017-06-03   #14
  西汉后宫水深得很。
2017-06-03   #15
  @江上苇 14楼 2013-04-13 10:52:42
  西汉后宫水深得很。
  -----------------------------
  同意!西汉后宫那潭水深不见底。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7-06-03   #16
  强悍~~~
2017-06-03   #17
  @范贇 楼主很多历史常识都没有,治学很不严谨!
2017-06-03   #18
  范兄节日快乐~~~
2017-06-03   #19
  @烽火雄姿 18楼 2013-04-30 12:32:26
  请举例说明!我何处不严谨?
2017-06-05   #20
  @范贇 3楼 2013-04-06 19:39:08
  汉文帝薄太后,汉景帝窦太后这两个外戚家族是西汉外戚家族中得以保全的另类。这两个家族和皇权没有发生过剧烈的矛盾,所以得以保全。而本文主要描述对西汉政局发生巨大影响的外戚家族。
  -----------------------------
  这两个就算了,卫皇后呢?不要说卫青霍去病霍光没有重要影响哦
2017-06-05   #21
  @范贇 20楼 2013-04-30 17:39:21
  @烽火雄姿 18楼 2013-04-30 12:32:26
  请举例说明!我何处不严谨?
  -----------------------------
  “汉文帝薄太后,汉景帝窦太后这两个外戚家族是西汉外戚家族中得以保全的另类。“真的是这样么?薄家还好点,基本上算善终吧。窦家只算在景帝一朝也可以说被保全了,武帝一朝呢?窦家可基本上完蛋了,这也能算得以保全?
2017-06-05   #22
  @范贇 3楼 2013-04-06 19:39:08
  汉文帝薄太后,汉景帝窦太后这两个外戚家族是西汉外戚家族中得以保全的另类。这两个家族和皇权没有发生过剧烈的矛盾,所以得以保全。而本文主要描述对西汉政局发生巨大影响的外戚家族。
  -----------------------------
  @ls0411 21楼 2013-04-30 18:29:57
  这两个就算了,卫皇后呢?不要说卫青霍去病霍光没有重要影响哦
  -----------------------------
  卫氏家族崛起,是汉武帝扶持起来的。根基很浅。在卫青死后就摇摇欲坠了。卫氏家族连卫太子都保不住,一起巫蛊之后就全部覆灭。能说卫氏家族对对西汉政局有重要影响吗?
  霍光的问题,我在上官皇后篇和霍皇后篇有详细描述。
2017-06-05   #23
  楼主,更新快点啊!
2017-06-05   #24
  @范贇 20楼 2013-04-30 17:39:21
  @烽火雄姿 18楼 2013-04-30 12:32:26
  请举例说明!我何处不严谨?
  -----------------------------
  @ls0411 22楼 2013-04-30 18:33:22
  “汉文帝薄太后,汉景帝窦太后这两个外戚家族是西汉外戚家族中得以保全的另类。“真的是这样么?薄家还好点,基本上算善终吧。窦家只算在景帝一朝也可以说被保全了,武帝一朝呢?窦家可基本上完蛋了,这也能算得以保全?
  -----------------------------
  窦氏家族封侯的有三人,窦太后弟章武景侯窦广国,传国三代,其孙窦常在元狩元年因杀人被免侯。
  窦太后兄子南皮侯窦彭祖,传国三代,其孙窦常在元狩元年因杀人被免侯。传国三代,其孙窦桑林在元鼎五年因做酎金免侯。
  皇太后昆弟魏其侯窦婴元光四年,有罪弃市。
  窦太后本家兄弟的子孙都是免侯,也就保全性命了。只有魏其侯窦婴一人弃市,这还不算保全?要知道吕氏家族,王氏家族都是灭族的。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