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的启示

By 高悦西 at 2017-05-27 • 0人收藏 • 99人看过
  艺术因宽容而高贵
  
  现在进入最后一个章节,在这里我想讲的事情反倒简单了,我只是想说一个心态,但是这也许是一个不易被端正的心态。可能有点俗气,但是很必要。人们还会不会反对艺术全面的流动进入市场呢?也就是通过所有像商品一样的媒介来进行创造和传播。我想在这样的趋势之下,赞成的人会越来越多了,而之所以还会有人反对的话,那么我想他们并不是不够时尚,而是心余力绌了吧。
  
  据我所知,父母对子女的艺术兴趣历来都是理智的态度,并且理智的很谨慎。着反映出了社会多数人群对艺术的态度,敬而远之。承认这是一件非常高雅,有品位,有文化的活动,并且赞颂一番,但到头来,是不会轻易去碰它的,因为它很危险,危险到与贫穷和神经质相关。我这里不单包含了平面的艺术,还包括了时间的艺术,别以为音乐可以区别开绘画成为高贵的艺术,当然,如果走红的话,是很好的,但是那是多么小的概率呢?所以可怜的音乐与绘画是一样的,正在刻苦学习它们的孩子很可能没有出息,稍微懂理的人认为这并不能创造什么价值,也许会创造一点,但是仍不够保险的。好,那么话题还回到我们的绘画上来。当美术与其他一切隔开,它孤零零的,静悄悄的开放得是艳丽的花朵,显得格外的高洁而惹人喜爱。但是,千万别把它带进城市,带进时代,否则它会很快枯萎的,因为难以忍受汽车排放的废气,工厂的废气,喧嚣,繁忙等等。时间到了现在,为了对艺术有更多的关爱,需要改造它,教化它,令它适应一个时代的社会,否则它会死,而我们不能看着它死。可是,它怎么就会要死了呢?这是为什么,我想这是一个从长计议的话题,它要追溯到那个静谧的年代里去了。油画在一个充满了童话气息的时代里生长,它从小就携带着诗一样的恬静,十分安详,十分端庄,就像一个小小的城堡的周围,环绕着一片面积并不十分广袤的土地,一片小丘陵,那些简单的村庄都在山谷里守着。西欧的世界竟可以如此安宁。这就是绘画的境界,那是好几百年以前了。我们总称之为“封建时代”的一段历史。在世界美术史里写着的,是一串串绘画的流派和人名和他们代表作的名字,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就连翻正经八百的历史也难以找到完全详尽的记载,美术史就更不用说了。好的话也许能找到几句承接性的介绍,诸如“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佛罗伦萨地段经济的发达,衍生了当地绘画的繁荣,成为了失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艺术中心”之类。好像那样纵向的艺术发展从来与社会主流无关,各管各的。而要真正知道一个艺术家在当时的处境,则就要到王宫里去找宫廷的画师们问一问了,也许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也未必知道。绘画的艺术集中在与宗教和皇室相关的地方,至于民间,可能也不大清楚油画之类的事,只知道在哪里有个小作坊,那里的师傅画的是不错的。只要谁家的孩子十分喜欢,便能有可能去做个学徒。若是在十五世纪,某个小镇出了一个酷爱艺术的孩子,家里有条件将他送到佛罗伦萨的有名的艺术家那里,系统的学习造型的奥秘,将来有机会到教堂去做大壁画,或者去宫廷中为皇后画像什么的,该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出于习俗,绘画的艺术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能为有钱有势的人拿来娱乐就可以,不信,去翻翻传世的经典油画画册,看看里面描绘的欢乐场面,就知道了。
  
  可是封建总归是要过去的,艺术不能如此狭隘,它会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的,所以它必须变形,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绘画,原来可以画皇帝与官僚,有些高贵的人和富人也可以在被描绘的行列里,到了后来,它的内容丰富多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场面,那份五光十色就别提了。在题材上,绘画得到了基本上无约束的自由,但这是它转化的一个部分,除了一些内容的变动,可供展示的渠道也在朝更广阔发展,比如可以办一点沙龙的活动,有些沙龙被官方支持着,定期举办一次。另外还有一次挺有意义的变革,在1590年左右被卡拉奇兄弟创办的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成了美术教育的新方式。我们一直到现在都知道要学美术的话,美院是最好的科班,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16世纪的那些事情,但是从那时开始有的美院思想被延续着用了。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在美院里,同好的学生可以聚集一堂,互通有无,通过美院老师的教导,可以以更快的速度领会艺术的知识,同时接触到各种画派的风格,相比起我上文提到的对于“绘画师傅”的传授,则更为进步了。另外,在对待绘画的问题上,我们通过历史,难道没有感觉它在越来越制度化?世俗化?举一个例子,透着欧洲近代的绘画流派的变动,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在世界近现代的历史演变里,先先后后能够数出几个世界的轴心。在17世纪左右,那个轴心围绕在欧洲的边界,伊比利亚半岛,北欧的荷兰。他们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一个表率,特别是荷兰这个面积很小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威尼斯的商业是一颗标志,然而有谁敢忽略了阿姆斯特丹?即便是最强盛的威尼斯,也不过将将达到16世纪荷兰的三分之一,这三倍的力量,已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里又额外涨出了10倍。整个荷兰的沿岸布满了港口,那些船只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桅杆的茂密森林。在18世纪后,新的中心在英国和法国的土地上,在这一段年代里,有几部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戏上演,所以几乎所有的座位,都让为了看这几个高潮迭起的国家的观众抢空了。那么显然新的焦点出现在虽然运途多舛,但是战果辉煌的资本主义新兴强国的经济力和军事力上。很快,替掉英法的国家是美国和新统一的德国,当然还有维新过的日本。而美国是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形成了世界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大洋彼岸转移的势头。这个中心也大约保持了上百年的时间,与其他轴心的形成没有什么两样,是靠着强大的经济而完成的崛起。历史大致就是这样,经历着不断繁荣的轮替,这个时候,按住这段历史不放,接着再拿来一段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我所想要的效果就出来了。近500年来的美术,也能挑出大约三个发展的顶峰,15,16世纪的地中海文艺复兴顶峰,17,18世纪的西欧古典主义和法国巴洛克主义顶峰,19,20世纪的西欧现实主义及美国的现代主义顶峰。世界发展史一旦和美术发展史相互叠加,如果它们是可视的,一定能发现那种隐隐约约相叠合在一起的状态。这是历史要用某一种能被人快速感知的预感告诉我们的道理,美术一直依托在社会的皮肤之上,只要社会产生一块隆起,艺术一定在相应的地方产生同样的隆起,它们之间会有那么一些误差,但是这不重要。
  
  历史一定会产生变迁,但是那都是些缓慢的小动作,人,以相对短暂的寿命是难以察觉的。而作为一种适合时代的艺术,其形式,其内容,其职能,其效用亦俱将以社会为轴,做逐层脱皮式的蜕化。美术的蜕变,其中是会有些痛痒的,而这只是宏观的讲法,微缩到个人,就表现成画家的穷苦与艺术欣赏的清淡,这对于从业的人,是一段不好的光景,然而美术的变革,没有人牲的贡献,是无法彻底完成的,这也是必然的无可奈何。
  
  
7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6-05
2017-06-04   #1
  在绘画的当年,伦勃朗和拉斐尔靠着一种类似的盈利模式,成为了极其富于的画家,令人羡慕的高雅的人。而谁都断不能讲伦勃朗的家道中落和拉斐尔的早逝是出于社会的变动,那就太可笑了,社会才没有变动呢。但那已经是遥远的时代了,现在的状况则全变了,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能不能感到我们正在经历着犹如地壳变动而引发地表颤动的感觉,可能有些房屋已经摇摇欲坠,有些路上的行人无法稳稳的站住。也许敏感的人可以说:“我感到了,艺术在变革。”但也会有人仍然保留着艺术百年以来的强大惯性,愿意细细体味着沉浸在19世纪油画家尽精微致广大的境界里的曼妙中昏昏欲睡的惬意。而他们睡着睡着,不知道局势已经从20世纪初就发生了一点一滴的改变,经过了近百年的变化,可能变得不适合他们生存了。说得现实点,为了艺术家生存,必须重新改观,原因很简单,社会改观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改,怎么改?参照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简单扼要的说,在艺术环境的变动下,艺术者要分出两种力量来对应分开的艺术支流。一方面,绘画艺术保持原样并持向前推进的态势,一方面衍生性商业艺术种类已经与绘画分庭抗礼,甚至其实质地位超过绘画,算是个有实无名的无冕之王。
  
  我想将二者分开来说,先讲述关于绘画的艺术。上文里,我说绘画的作用,在一个封建的狭隘的时期,绘画是能够赢得资助的,或者是说资助维护了绘画的健康茁壮的成长。研究美术学的学者为文艺复兴的成因已经提出了不同方面的说法,然而却并没有把最重要的原因找对,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我们可以认识到美蒂奇家族对于艺术家的支持作用的重要,却难以将其上升到普遍的高度,也就是对于艺术赞助者的全面肯定。当美帝奇家族以完全包容的态度扶助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的时候,社会对于艺术的扶助就一直存在,乃至于现在,他们都是最应当让现在的艺术家感激的赞助者。这是因为艺术本身无可辩驳的弱点,专一性。他所面对的欣赏者占据全部人口的多少呢?很小的一个部分。他们难以壮大,但是社会总是宽厚仁爱的,因为尽管艺术是由一小批人去创造的,但是它一定能为所有人带来愉悦的享受,所以它不能泯灭。这就是对艺术的赞助,历来经历过商业发达的经济强国,对于艺术的重视也就越明显,这中间的道理只出自中国的一句“饱暖思淫欲”的俗话。在一个具有商业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其法制意识一定也会发达。那么这便是以由来已久的优势,好好利用它,就能成就起一套相当健全的艺术商业赞助的法律保护机制。为了艺术的需要,商业上的巨头是乐意自己掏腰包的。当然我讲的是西方,在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条件下的艺术。而我们呢,很抱歉,我们比不上西方,尽管中国的扶持力度很大,但是还不够大。而我们的海外投资者对我们的绘画市场充满了期待,这表明了一句毛主席的观点: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并且能够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是被普遍低估的,而对于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办法总归是差不太多的。所以我说绘画的主线没有变,只是它出现了一个对手,我再来讲讲这个强劲的对手。
  
  对于制造业的发达,生产的发达,能够找到它与艺术的某种联系吗?应该能,联系在与设计。商品,品牌,时尚工业等等,它们所代表的是一大群人的利益,商业化的人,生活化的人,大众化的人,市场化的人。这些人就约等于所有人了吧,好的,这摆明了所有人已经需要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它只说明着一个根本的现象,富足的社会,它代表了一切注释。工业中的艺术元素的重要是社会富足的必然显示。品牌与艺术博览会仿佛亲如一家,从此它们要相濡以沫了,对于时尚的品牌,它需要最前卫的艺术,更需要艺术的灵魂,在这里是指艺术家,他们全都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商业会来赞助艺术?它们之间如果没有互相哺育的恩情,商业才不会这样做。那么我们已经知道了品牌一定需要维持艺术的新与流行,向艺术展示了充分的友好,是由于代表着生活的,情趣的,大众的利益的诱惑的话,那么代表艺术的团队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好处致使他们甘愿服务与产业?好处就是各种形式的资助。而他们难道必须依赖包括了私人的,机构的,政府的和海外的资助的输液管而生存吗?是的,他们必须这样,因为他们是永远的小众群体,即便是纯粹绘画的衍生性经纪机构,画廊,也不例外。
  
  这些或对一部分人有利也罢,对一部分人不利也罢,是艺术向多元化分裂的客观存在。艺术的多元化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时间的自由生成,现在已经发展成型,进入了全面审美的时代,广告,发艺,服饰,建筑,装潢……他包罗万象,是要人类的眼睛不被退化掉,那么一切俱将进入审美的范畴。其实我们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已经被情调化很久了,时间很久很久,例子已经不用多说,只要有兴趣粗粗的浏览一下中国各朝的瓷器,或者家具,能发现古代的艺术水准并不在今人之下。但它们和商业又有什么关系?说实在话,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现在唯一与以往不同的在于商业已经无孔不入的钻进了艺术化的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很明显的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这种艺术格局的撕裂性调动是上百年以来最明显的一次。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它会与绘画艺术分庭抗礼甚至于后来居上。
  
  艺术的多元化是社会无情的分裂,而人毕竟是热血的动物。我们至少还应该懂得在内部自发的把由于市场经济的介入而开片的艺术整体重新粘合起来。不应该轻视绘画的作用,如果认识的到位的话,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设计的基础,而且是可居的奇货。它必会由于经济的继续发展而被社会赋予它应当拥有的价值和赞助,所以不能放弃。而对于艺术的另外一端,也就是处于产业链中的起始环节,各种的设计,它自然也是艺术更加直接,更加进步的一个新形象。一个一体两面的艺术世界需求的艺术家应该擅长如何以高超的本领描绘事物,那是对私人设计的满足,并且同时擅长如何以必要的手段满足商业市场的要求,那是对大众设计的满足。
  
  我之所以在今天讲述达利,因为我发现了这个人的从头到脚简直渗出了太多的典型性,读过他的历史,惊讶的感触到他终被定位是一个明智的人。他用了八十多年的时间,占据了整整一个20世纪,用尽全力的肢体语言在向后人比划着一个潜伏已久的重要道理,原来他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艺术的产业将形成,时尚工业的时代将来临。未来的艺术家,应当有兼容并包的胸怀接纳尽管令人难以适应的仿佛刁难艺术家的转变,变成一个具有艺术灵魂但是集跨越形式才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专家。
  
  我想把本书的最后一段文字重新聚焦到达利的身上,重申一遍成功的艰难和无法复制。不知有多少熟读历史的人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认为历史中的一些人物真的聪明无比,他的选择总能被未来所证实的正确的,那个人物最终也毫无悬念的完成了他人生的辉煌。如果我们承认了达利,便会感触到这个艺术家虽然行为古怪,但是我们看到了一张达利的发展曲线,永远在渐渐的向上走。每当看到他有重大抉择待定时,总是不会为他担心,知道他的选择会是对的。他投靠超现实主义的明智,旅美的明智,不反对佛朗哥的明智……他被诬陷烧掉国旗,被指控煽动,砸碎玻璃而受审,因为缺氧而窒息……简直件件事情都是为他有利,不免误解了我们跨越了时间的迷雾评审这个人的智慧。他并非比常人聪慧许多,而且他走的这条路照理满是迷惑,而达利本人置身于他行进的历史的一个点位之上,能够做出一步的选择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已经掌握了他全部人生的轨迹,便顺着思路将他当年也许难易度过困扰化为了今天传记书中的半句描述的话语,当然被我们轻而易举的划过了。而他八十多年的奋斗历史,有多少令他进退维谷甚至寸步难行的艰苦过程被一语带过了?恐怕有很多很多。而资料留给我们的,只不过都是那些已经定格了的标志着他每每吃力的爬上一个高度后所留的一幅幅纪念的画面,却略去了画面后面的背景:不为人知的苦难和辛酸。不知道这对于达利是否公平,真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也许只留下了他潇洒通向成功的矫健身影能长久的光辉他的形象,对于虚荣的达利是一种满意的夸耀,但是当他尘埃落定,后人却只字不提达利为了一片鲜花和掌声而被劳神拼斗烘干的韶华,未免也对不住大师的劳苦。诸如此类越来越模糊的种种往昔,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2017-06-05   #2
  好文。没发完啊。期待下文。
2017-06-05   #3
  顶。
2017-06-05   #4
  便顺着思路将他当年也许难易度过困扰化为了今天传记书中的半句描述的话语,当然被我们轻而易举的划过了。而他八十多年的奋斗历史,有多少令他进退维谷甚至寸步难行的艰苦过程被一语带过了?恐怕有很多很多。而资料留给我们的,只不过都是那些已经定格了的标志着他每每吃力的爬上一个高度后所留的一幅幅纪念的画面,却略去了画面后面的背景:不为人知的苦难和辛酸。不知道这对于达利是否公平,真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也许只留下了他潇洒通向成功的矫健身影能长久的光辉他的形象,对于虚荣的达利是一种满意的夸耀,但是当他尘埃落定,后人却只字不提达利为了一片鲜花和掌声而被劳神拼斗烘干的韶华,未免也对不住大师的劳苦。诸如此类越来越模糊的种种往昔,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2017-06-05   #5
  顶
2017-06-05   #6
  仔细思考,给拜读的的人以开阔的艺术视窗~~~顶一个
2017-06-05   #7
  好文,怎么没人顶呢?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