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前生城市旅游之:寻找一双绣花鞋(贴图)

By 前生 at 2017-06-05 • 0人收藏 • 314人看过
  “穿衣镜立柜下是什么?
  一双紫色的绣花鞋。
  突然,这双绣花鞋动了一动。不,不是绣花鞋,这是一双女人的脚。
  ‘你……你是……’
  话音未落,更夫背后闪出一条模糊的人影。只见这人影右手一扬,一个沉重的东西猛然砸在老更夫头上。老更夫顿觉得眼前金花乱溅,天旋地转,摇晃倒下。”
  这个是在文革时期广为传播的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的开头,诡异的描写,让人读了背心生凉。而这个以恐怖灵异场景为开篇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重庆市春森路26号,一个如今匍匐在重庆摩天高楼阴影下的小楼。
  《一双绣花鞋》的真实地址,在如今上清寺一座高大建筑的后面。今天中午寻着杂乱无序的门牌号码,我和老公找到春森路56号的居委会。从居委会王先生那里了解到,这一带最后的一栋老建筑已经消失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而春森路26号也早不存在了。
  据说,当时这里曾经是空军俱乐部,叫红楼。在张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还看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防空洞,奇特的是,这些高楼全都修在防空洞上,防空洞成了楼房的一楼,洞门紧锁。透过铁门,看到里面装满了居民废弃的家具。据58号的老住户郭先生透露,红楼里有四个防空洞,彼此都是相通的,他小时候曾经去探过险。说到一双绣花鞋的地址,谷先生说,应该在现在那个院里。最后我才弄清楚,原来郭先生所说的是中国革命委员会的简称,地址就在春森路58号正对的高坎上。
  谷先生补充道:“那里有一个神秘的洞,据说那个洞可以直通全城地下网,是特务留下的,为了破坏重庆当时的建设,他们留下了大批特务。武斗时,我亲眼看到几个背着枪的都不敢下去,深不见底,阴森森的,平日里是用青石板遮盖着的,只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也许那个单位修房子,已经把洞填了。”
  我们带着这一新线索又去了中国革命委员会,正好遇到在大门闲聊的郭先生。郭先生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委员会的早期工作人员,1953年他就随父亲搬家到了这里。郭先生肯定地说,他们住的这个地方就是绣花鞋故事发生地,当时这里是春森路10号(现在已经改为中山三路二巷4号)。
  解放前,春森路一带荒芜人烟,那栋已经被拆除的空旷的大楼里住了三姐妹,楼有两层半,那半层是阁楼。院子很大,长满了香樟树和两人围抱的泡桐树,遮天闭日。而院子外面是一条巷子,整个巷子悠长狭窄弯曲,两边除了高高的围墙和堡坎外没有其他住户,也没有其他出路,每次经过这里时,都忍不住心惊胆战。而对于那个深不见底的洞,郭先生表示不清楚。
  听了郭先生的介绍,我们走进现已成为中国革命委员会的院落。小院不是很宽,几栋90年代修建的住宅楼外观还颇新,当日诡异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
  在春森路的小巷里穿行,四周草木俊秀,有小径绕墙而行,墙上绿苔绒绒地闪着光泽,映出一棵石榴树的绿叶。当年的枪声,也许就是这个楼顶上射出,划过我们的耳畔;那双搁在衣箱底下的绣花鞋,微微动了一下,持枪冲进楼的解放军战士,立刻将手里的驳壳枪对准目标。然而,那双漂亮的绣花鞋,以及那栋承载绣花鞋的小楼都已经随风消失。
  从小楼院落出来,走到山城的小巷,叫卖声声声入耳:粽叶有卖;艾草有卖哟~~~~
  蓦然才想起,明天是端午节了。
  
  高楼威逼下的春森路巷子
  
  
  

47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8-12
2017-06-06   #1
  我听况浩文说,《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发生在下浩得嘛
2017-06-06   #2
  顶一下。。。。。看来重庆越来越有文化味道了。
2017-06-06   #3
  :))))))))
2017-06-06   #4
  端午已经近了,铺子里摆满了艾草。谁能相信,距离这里不足200米,就是繁华的重庆都市街景?
  
  

2017-06-06   #5
  哎,你要怎么样才改得了秀自己的德行啊,嘿嘿 (绝大部分ZZ)
  
  
2017-06-06   #6
  前生姐姐?
2017-06-06   #7
  戏台上有美女正在演奏古筝
  为了安慰俺身上那身旗袍,本来想上台去咿咿呀呀唱上几句的,结果游客止步 :(
  

2017-06-06   #8
  :))))
2017-06-06   #9
  阿不啊,俺就这德行了:)))))))
  
  继续城市旅游之湖广会馆:
  交日期:2006-5-24 18:01:00
    
    忽然而至的大雨,今天的温度又降了下来。
    因为要做一个移民的内容,所以今天下午去了湖广会馆。所幸的是,我终于把这组文章推给了副总来写,心里又安稳了一点。
    下午,雨很大,同去的有副总和负责广告的老熊。联系上会馆负责人后,直接在一名漂亮的导游带领下参观拍摄了会馆。
    很有收获,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些古旧的事物。特别是那些高高的戏台,让人容易产生感觉,咿咿呀呀,水袖舒展,好似一曲传奇又开场一般。
    恩,这个地方不错,以后可以和朋友约起喝茶看戏,因为每天下午的2点半到四点半,晚上的八点左右,都有戏曲上演。
    雨中游,更有感觉些。
    (注:这个会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政府花了1.1个亿修缮的,门票30元,就在千斯门附近)
    
    站在他们的办公室楼上俯瞰会馆
  

2017-06-06   #10
  也,批评图片,没有批评俺,哈,安逸~~~~~~~~~~~
  对头,我的技术黑瞥,后面的图片还是我们老大拍的呢:)))
2017-06-06   #11
  前生,要矜持。
2017-06-06   #12
  嘿,矜持矜持~~~~~~~~~低调低调~~~~~~~~~
2017-06-06   #13
  很好````顶
2017-06-06   #14
  沿着这样的梯坎一直走,春森路断断续续出现在我们视线里(这里门牌号安排很杂乱无序,间或是中山支路)。
  
  [其实这个帖子题目可以改成:穿着旗袍穿越城市]
  

2017-06-08   #15
  通过回廊看禹王宫。
    禹王宫始建于康熙年间。因馆里供奉大禹,所以湖广会馆又叫禹王宫。现在修复面积有2270平米,是重庆湖广会馆群里最大的一处建筑。
  

2017-06-10   #16
  继续顶你 lz “臭味相投”啊
  QQ 654875955
2017-06-10   #17
  一双绣花鞋
2017-06-10   #18
  图片惨不忍睹了点,压缩得太厉害了,不知道是楼主故意这么做呢还是。。。。。。
  不过还是喜欢下面这张哈,构图很有意思

2017-06-10   #19
  背景:
    湖广填四川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湖广填四川只是一种流行说法,实际上还有大量移民来自陕、晋、鲁、豫等省。
  
  

2017-06-10   #20
  当然啦,扯是大师级别的啊,俺正努力向她学习呢:))))
2017-06-10   #21
  麻乡约民信局
    麻乡约民信局以前是一家轿行,其创办者乃是綦江轿夫陈洪义,人称陈跑通。据传,陈洪义祖籍在湖北孝感。过去孝感人把保长甲长之类的人物称为乡约,后来他们又把那些好管闲事,喜欢调解邻里纠纷的人也称为乡约。而陈鸿义在轿夫这个行当里便是一个好管闲事之人,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乡约。陈鸿义幼年患过天花,留下了满脸的麻子,所以大家都叫他麻乡约。麻乡约这名字很怪,因此也就很容易让人记住,久而久之,人们就只知麻乡约,而不知陈洪义了。如此一来,陈洪义在创办轿行的时候,干脆给他的轿行取名“麻乡约”。由此看来陈洪义是很懂品牌效应的。轿行开业后生意很好,其网点遍布川滇黔。随着经营范围的拓展,时代的需要,麻乡约开始经营起邮递业务来了,在重庆成立了麻乡约民信局,在成都东大街成立了分局。从此以后,民间邮递业在四川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成都出现过的民信局,就有世昌和、胡万昌、曾森昌、麻乡约等民信局。
      在众多民信局中,麻乡约的业务特别红火。当时人们赞誉它的网点“星罗棋布,互为联系,商民称便”。
      除了一般的平信和快信之外,麻乡约还办理“火烧信”和“幺帮信”。所谓“火烧信”即是烧去信封一角,以便提醒跑信夫头特别注意,此信为加急快件,不得耽误。所谓“幺帮信”,即是用数层油纸包封,同时还在信外拴上木片或竹筒,万一落水,信也不会沉底。这种信一般都特派急快跑信夫头慎重传递。麻乡约民信局除了信件传递业务外,还承办汇兑业务。汇兑方式大致有两种,一为直接汇兑,将银两从甲地运往乙地;另一为相互打兑,不直接运输银两。
      由于麻乡约民信局信誉强,声誉高,服务好,深得民众欢迎。尽管它的送信业务于1932年奉命停业,但直到四十年代中后期,都还有人找上门去,要求麻乡约轿行代寄信件和包裹。由此可见它在西南以及成都的邮递行业中的代表性。
  

2017-06-10   #22
  春森路58号的谷先生说,他们小时候经常去这些防空洞里玩,四通八达,很好玩。
  可惜的是,这些防空洞已经被压在高楼下。
  
  

2017-06-10   #23
  
  前生·····前生!
2017-06-10   #24
  最后确定,这里应该是当年绣花鞋故事发生的地方,老楼已经在90年代被拆除了。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