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牛图说
By 梁由之
at 2017-06-18 • 0人收藏 • 677人看过
题记
2005年8月5日开始敲发蔡锷篇,2006年10月19日终于完成鲁迅篇。2008年11月,《百年五牛图》得以面世,合作伙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在这里记述关于本书写作、发表及出版的一些花絮,聊志雪泥鸿爪,并供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读。
关于蔡锷篇
《关于蔡锷》是百年五牛图之二。最早开敲,完成得也很轻松,花了几天边角时间即行了账。本篇采用了剑走偏锋的写法,结构相对简单,征引的材料也不算宏富。虽然得到朋友们普遍认可,伍恒山甚至过誉说“逻辑、文理、语感、用料皆上上之品”,但现在看来,未始没有缺憾。
主要问题是篇幅太短,不及万字,与其他四牛相比较,明显失衡,不甚相称。回想起来,当初不过是与陈村赌气,根本没想到果真酣畅淋漓地将“五牛图”敲了出来。
经过反复考量,我拒绝了将之增补的建议。汪老说得好:“有人说,我的某些小说,比如《大淖记事》,稍为抻一抻就是一个中篇。我很奇怪:为什么要抻一抻呢?抻一抻,就会失去原来的完整,原来的匀称,就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
1985年初夏,曾与三五友好同游岳麓山,瞻仰黄兴、蔡锷墓地,游目骋怀,痛饮狂歌。转眼间,二十余年成一梦。
2007年初,萧让打算为煮酒论史选编一套文集,挑中本篇,请我定稿。恭敬不如从命,遂于2月1日改定。《百年五牛图》出版前,又作了少许修订。萧让主编的那套书几经波折,终于在今年3月出炉。
顺便说一句。早有朋友邀约梁某编一套闲闲书话文集,但一直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弄这个。倘如得暇,或许会在明年编辑出版一套比较像样的《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
2007年7月5日,应约与袁泉在北京玉渊潭南路新大楼后门斜对面的泓灏阁喝茶。注注陪同前往,诗人兼出版人吴又中途赶来并抢着买了单。我看过地形,开玩笑说,此间肯定有不少国际间谍出没,尤其是日本的。
袁泉是蔡锷将军的曾外孙,他家的房子早先住过,而周海婴家就在楼下。袁兄戏称,这一切都与梁某关系匪浅。一笑。
蔡锷的长子蔡端是袁泉的外祖父。而蔡端的弟弟蔡永宁,则与胡适留在大陆的次子胡思杜殊途同归,死于非命。
关于篇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关于》开篇即引用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中的一段话。刻下距该书问世,时间又流逝了近二十年。不久前,关于铜制鼠首、兔首的炒作甚嚣尘上,而当年的共和国第二号人物、位列第三战功第一的解放军元帅,头颅至今流落莫斯科,无人问津。
《关于》是百年五牛图之五,写作顺序则排列第二。2006年8月底开敲,9月13日元帅非正常死亡34周年忌日凌晨完成,初稿全文4万余字,实际用时约一周。本人向称沉着冷静,但当时明显处于一种罕见甚至不由自主的亢奋状态,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无意中发现,先写的两牛均为军人。这是不是说明,梁某的军旅情结相当浓厚?
这或许是我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流布最广的两篇文章之一,喜欢它的人与更喜欢《关于鲁迅》的几乎平分秋色。首发于天涯后,在书话、煮酒和关天三大板块都引发了热烈而持久的关注和讨论。从伊犁到上海,从漠河到西沙,都有它的读者。不计其数的中外网站和私人博客予以转载。据说,这张宝帖曾让不少朋友泪流满面。它也是我惟一一张在天涯不止一次被封口被屏蔽的帖子。个中波折,一言难尽。诚如小黑(时任天涯总编)所言:“五牛图系列,尤其是林帅一篇,在天涯历尽坎坷,已经数不清多少次跟梁兄说过抱歉之类的话,所幸反复挣扎,几生几死,终得保全。”这当中,包含着社区、编辑、斑竹和众多网友的良知和努力。
对《百年五牛图》感兴趣并看好的出版界朋友,着实不少。通过各种方式与我取得联系并有所交流的,即不下二、三十家。最终达成协议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邹湘侨,更是从05年我刚开始敲字时起就一直跟踪关注的有心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的朋友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建议我将《关于》撤下,换上一篇《关于梁启超》/《关于胡适》,或者别的关于什么。
我则认为,作些技术性改动是可以甚至必要的;如果伤筋动骨,或者干脆换人,就有悖于写《百年五牛图》的初衷,当然不行。但多家朋友经过尝试,均无法顺利过会,通过审批。我倒是若无其事,这些筒子们则隔三岔五苦口婆心地进行游说,试图说服我接受变通方案。聒噪久了,感动之余,亦不胜其烦。我想,自己是不是太固执了?要不,补写篇张荫麟、傅斯年或者陈独秀,再作计较?
与感冒的河马的一次交流,使我打定了主意。他的意见是:
1. 在华文阅读圈,所谓“百年五牛”已经是一个有其特定含义广为人知的命题,不宜、不能也不必有所更替。再说,换上他人,置林总于何地?
2. 我拢共也就写了那么一点东西,而《大汉开国谋士群》出版在即;将《百年五牛图》以整体方式作个阶段性了结,省心省力省事,当可爽然一轻;以后再写什么,尽可从容自如,随心所欲。何必牵不直扯不断搅在一起?
我认为这厮所言在理,照单全收。
于是我对做出版的朋友们说:谁能先解决篇的问题,就给谁做。至于其他条件,我开出的都一样,大家也都认可,不在话下。
随即,邹湘侨说他们已经ok,于是花落广西师大出版社桂林本部。在此,谨对北京贝贝特的杨晓燕君和出版界的其他朋友说声抱歉,道声感谢。
于是签约(顺便说一句:《大汉开国谋士群》是出版后补签合同的),进入具体操作层面。
2008年7月11日,《关于》终于改定。改定稿全文约6万字,大体保持了原文框架(仅改换了一个小标题:将“千古奇冤”改为“千秋功罪”)和基本观点,修订充实的内容则有近2万字,几乎占到全篇的三分之一。这是我的底线。
大致说来,增加了“传”而减少了“评”的成分,删除了所有情绪化的笔墨,征引文献力求直接、准确、全面,尽量利用了海内外关于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传主和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力求更加客观、公允、平和,删削了一切冗文,尽可能改正了错别字。在我自己看来,坦率地说,较诸两年多以前在一种饱满高亢的激情下匆匆写就的原文,无疑已经更上一层楼。当然,所谓“改定”,只是相对而言,文中肯定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乃至错误,还请方家不吝教正。
然而,有司也自有其底线。于是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个中原委,不问可知。策划编辑龙子仲和责任编辑邹湘侨曾通宵不眠,商筹对策。子仲兄后来写道:
编辑是一个很尴尬的职业,这也是我很少写跟我职业有关的所谓“论文”的一种原因。通常的情况,从跟作者谈选题到最后出书,一开始往往兴致勃勃,到最后常常会觉得对不起作者。这本《百年五牛》就是个例子,责任编辑邹先生算是给折腾坏了。因为最后那一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终于被斩尾,不能释放出来。你大可猜测那有关的斩尾原则或许具有兽医的背景,必定认准这头牛得了疯牛病,所以必须羁押乃至销毁。我们不懂禽兽的道理,也只好作俗人的打算。俗人的俗气就像是钱钟书的字,谓之“默存”。
结果,书名、封面和框架得以保存,我另外写了篇几千字的《元帅生平》,子仲兄撰写添加了几百字的按语,湘侨兄则增补了两篇官方文字作为附注并配图,算是存目罢。《关于》改定稿全文则干脆搁置。
两本拙著最初曾答应一并交给北京一家知名文化公司做,由中信出。后来,它们连篇“存目”都无法做到,说49年前这样干稀松平常,49年后这样干则迹近抗议,风险莫测。那还有什么可谈的?当即一拍两散。
编辑和出版社实在已经尽心尽力。我还能说什么呢?
书面世后,河马兄跟帖说:看到了书中的“关于”篇文字,日后当为网络时代和平媒时代相关研究作注。
偶然在豆瓣网看到一个已读过拙著而素昧平生的网友跟帖说:希望十年之后,看到梁兄《百年五牛图》的足本(大意)。
忽然有几分感动。小而言之,这是对我个人的体恤和好意;大而言之,则是对开放趋势及国家发展远景的一种强烈期许和审慎乐观。
关于张季鸾篇
《关于张季鸾》列百年五牛图之三,写作顺序恰好也排在第三位。尚未完稿,就被拿去做了天涯头条。社区在篇首作了一点技术性改动并私下向我有所解释。我体谅他们的尴尬和无奈。
续发第五章《桃李满天下》时,有一节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始终发不出去。加了不计其数的*,依然不行。又不将违碍字眼明示,捉迷藏,打哑谜,荒唐之至。老实说,梁某够温和克制了。
辛夷坞(时任闲闲书话实习斑竹)让我先发给她试试。果然,她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检索出来犯禁的是:“/突然话锋一转”和“已经被内定为右派之后,/突然直接进行了干预。”敏感词:东/突。
匪夷所思是吗?但这就是事实。如果自检,无论如何,在下恐怕是不具备这等慧眼和想象力的。而刻下正在试图高调上位的“绿坝”,估计将层出不穷地闹出类似笑话。有司为什么总是热衷于干如此弱智而无聊的蠢事呢?省一点好不好?
辛夷坞跟帖说:
五牛里军政界二人,新闻界一人,学术界一人,文艺界一人,梁先生自有深意存焉。“让思想冲破牢笼”最难,也最关键,而且是永无止境的事情。
当时张立宪正筹办《读库》,想用我的文稿。在新闻和出版界厮混多年、颇有切肤之痛的老六首先相中的亦是此篇——他说其实更喜欢《关于》和《结束与开始》。可惜前者太过敏感,后者又太短。
这都是05年秋天的事情。
2006年4月28日,获悉《一个人、一份报纸和一个时代》(即《百年五牛图之三:关于张季鸾》)将在即出的《读库0602》刊发,全文三万余字。那是一个美丽的春日上午,我正在新疆伊犁乌孙山下,准备驱车前往昭苏草原。几个月后,同年10期的《读书文摘》节选转载了约八千字。
老六客气,请我原谅其“编辑不当”之处。其实梁某深知,即便是掐头去尾修理中间改换名头后终于发出来的那副模样,也是他经过了非凡的努力才得以实现。姑举一例,以概其余。
送审时结尾通不过。老六分辨说:“老梁的结尾是:让思想冲破牢笼!这可是《国际歌》里头的词,怎么连这个也不行啊?”有司回答:“《国际歌》也不行!那不等于承认我们的思想锁在牢笼之中吗?”老六哑然。
当时,书话、煮酒和关天三个版面的《关于》“美得惊动了”,接国新办指令后全线被封口或屏蔽。《关于鲁迅》刚敲了一半,意兴阑珊,撂到一边。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正是张季鸾篇在《读库》适时面世和其他原因,才有了《百年五牛图》全璧和后来的《大汉开国谋士群》(时任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唐凌云兄首倡此议)等文字。朋友们一以贯之的热情、鼓励和帮助,是我愿意敲点字的一大动力。
建国60周年庆典正在紧锣密鼓不惜工本地进行筹备和预演。梁某别有感焉:都一轮甲子了,可是,迄今没有一部新闻法、出版法;最基层的村级直选都举步维艰。这是为什么?
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是一个现代化民主国家和政府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选择。争取言论、新闻及出版自由,是刻下的当务之急,亦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附:《关于张季鸾》原帖收梢:
恩格斯说: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
而梁某认为:言论、新闻、出版自由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政府民主与现代化程度的最佳标杆。
中国的报纸、出版社、电视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但有人说,其实我们只有一份报纸、一个出版社、一家电视台。这是发人深思的。
代不乏贤。我们也有象胡舒立、凌志军、卢跃刚、余刘文......这样优秀的新闻业者,但总是七零八落,不成气候。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摧残和压抑,本来就很稀缺的宝贵资源被无情浪费。这有其内在的深刻的制度性原因,十分不正常,也极为可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前不久,应几个朋友邀约,去赣南、闽西转了一趟,收获不小。站在1934年10月开始踏上万里征途的于都河边,望着河水滔滔东去,想到百年如烟往事,不由记起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大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文版自序”中的名句:“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振兴中华民族,是时候了。但这需要大眼光、大智慧、大胸怀,大魄力。
首关紧要的,就是我们唱了多年的《国际歌》里面所提到的——让思想冲破牢笼!
关于陈寅恪篇
《关于陈寅恪》是百年五牛图之四,写作顺序和成书后的排列恰好也都在第四位。
蔡锷、、张季鸾诸篇依次敲发后,产生的影响和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料想。陆续有不少界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与我取得联系,商谈合作事宜。其中包括后来终成正果的邹湘侨(时任漓江出版社编辑)和迄今有缘无分的伍恒山(时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
恒山兄认为余剩的陈寅恪、鲁迅这两头牛实在太难写,很可能吃力不讨好,建议我放弃。他提议以已完稿的三篇为蓝本,补充完善,出一套系列图文本;如我同意,他拟立马上报选题,估计不难顺利过会;随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合作,先操作蔡锷篇。
经过反复考量,也征求过几位朋友的意见,结果,我婉谢了伍恒山的好意,原计划不变,开始敲本篇。我想,既然《百年五牛图》的牌子已经亮出,还是心无旁骛、一气呵成比较好。出版之类事务,当在全稿完成之后再作计较。敲点字玩,实属偶然,什么时候能写完,无法预料;而一旦注意力转移,或许就永远没有完成全璧的兴趣和机缘了。我将自己的想法坦率地知会了各位朋友,大家都表示理解。
写作过程中,在书话、关天都曾有过一点纷扰,但支持和帮助无疑更多,完成亦算顺畅。这是2005年底的事情。后来,本文修订稿《四海无人对夕阳》在张立宪主编的《读库0706》刊发。
辛夷坞、我本杀猪屠狗辈、黄河边上的城市等网友的精彩意见,让我获益匪浅。贺卫方教授特供的庐山植物园陈寅恪先生墓地照片,更为四牛点睛添色。确定书稿交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付梓后,又对本篇作了少许增订。区区拙文,包含着师友们的心血和关爱。
附:两则相关八卦
1.换书
1995年大约是秋天,曾在华强南新华书店(早已改作他用)购得一册《陈寅恪评传》(汪荣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回去展读,才发现有倒页。次日拿去换,非常顺利,无劳费辞。不料回程却被小偷摸去一张千元面值的港纸。迄今,该书仍是我花费最昂的单本新版书:10.68元(人民币)+1000元(港币)。
2.赠书
孟庆德批评老梁小气,赠书也不签个名写几个字。我觉得很是冤枉。梁某毛病不少,但似乎还从未有人说过俺小气。老孟的指控,完全不靠谱嘛。
借此解释几句。《百年五牛图》除海南(最早的10本样书商请责编直寄海口。当时老梁人在西沙)和深圳本地外,其余各地所有赠书均由出版社根据我开列的名单直接寄达(多是寄过书给我、提过中肯意见、或是惠赐书评的伙计,也包括分撰序、跋的世存和老六)。也就是说,本人一视同仁,未曾亲手寄出过一本书。无他,一向忙而又懒,这样比较省事,同时可免厚此薄彼之嫌。曾答复北京一个朋友说:如果一定要签名,以后补上就是,要俺倒填日期也行。《大汉开国谋士群》的情形也差不多。
从海口回深圳的飞机升空不久,同行的左民山人要我为他那本写几句话。看来,此公蓄谋已久。收入囊中后,这厮一脸坏笑,奸兮兮地说:“如果老梁这书还没发行就被禁,那就太好了,那本老邓这个就是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价值连城!”这都什么德性?简直狼心狗肺嘛。悲愤!
根据各方反馈的消息,天南地北,照收无误。唯一例外的是伍恒山——他居然两本拙著均未收到。我们验核过地址、邮编,没有任何问题。恒山兄去年春天曾将其大作《寂寞城市》惠寄了一本给我,也准时收讫。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百思不得其解。实在不好意思再度麻烦编辑,也不想破例自寄,期待日后能有更适当的弥补机会。
莫非,人和书的缘分都有定数?
关于鲁迅篇
《关于鲁迅》位列《百年五牛图》之首,却是最晚动手、最后完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拖了十个月之久。付梓前又修订一过,于2008年9月6日凌晨定稿。全文8万余字。
2005年底,羽戈、羲子约我为关天茶社写篇新年贺辞。我不习惯写这类文字,即予婉却。但又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决定提前开敲《百年五牛图之一:关于鲁迅》并在关天首发,算是用实际行动有所表示吧。说干就干。12月28日,《关于鲁迅》开篇。
200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虞渔、石地等人计议届时筹办一个网上纪念专辑,拟用本文作为头条,一再催促我加速竣工。10月19日凌晨,《关于鲁迅》终于如期完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个名为“民族精魂暗夜丰碑”的专辑做得非常用心,影响很大,被誉为“天涯社区最成功的专题策划之一”。曾几何时,石地、虞渔先后离开了天涯,各奔东西。回念前事,不由感慨系之。
写鲁迅不会轻松,在准备阶段就有自觉。或许可以说,另四牛加起来,也抵不上写头牛这么吃力。作为“具有巨大思想深度的伟大文学家”(李泽厚语),鲁迅实在太大,关于他的言说实在太多,关于他的误解实在太深太重。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鲁迅先是被革命化、神圣化、工具化,被奉上圣坛,凛然不可侵犯;后来又被妖魔化、小丑化、侏儒化,仿佛他从前是个神,现在是个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坑掉进另一个坑,一再“毁誉过当”(陈独秀语),使其真实面目蒙上了层层烟雾,显得模糊不清。这些做法或左或右,其为“无知妄人”所为则一。现在后一种比较多见。
仅举一例,以概其余。迄今仍有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鲁迅“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不以为然,甚至以此认定他心胸狭窄,人格缺陷明显;对“一个都不宽恕”大加诟病的各色人等更是大有人在。让我不解的是,这些人怎么对“损着别人的牙眼”和“让他们怨恨去”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视而不见呢?鲁迅墓木已拱,这些人不是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损着别人的牙眼”而充满“怨恨”吗?何尝有丝毫“宽容”、“宽恕”?
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及用心蓄意将鲁迅异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真正要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学习鲁迅,超越鲁迅,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直接去读鲁迅本人的文本,在拥有充分的认知后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所有第二手的东东(包括拙文),可以参考,但都不足凭信。对鲁迅这样一个巨大的存在缺少最起码的真切了解而贸然不负责任地道听途说信口雌黄,只能是“枉与他人作笑谈”。
能写出些许趣味和新意,描绘出自己心目中春温秋肃独步千古的鲁迅吗?委实没有把握。其间有些私事烦扰,又数度出游,加上世界杯,尤其是书话及关天版《关于》“美得惊动了”,被社区奉命封口屏蔽……这些叠加起来,曾让我一度兴味索然,甚至对敲点文字究竟有无意义和必要产生深刻怀疑。刨一个巨坑撂在那儿不
2005年8月5日开始敲发蔡锷篇,2006年10月19日终于完成鲁迅篇。2008年11月,《百年五牛图》得以面世,合作伙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在这里记述关于本书写作、发表及出版的一些花絮,聊志雪泥鸿爪,并供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读。
关于蔡锷篇
《关于蔡锷》是百年五牛图之二。最早开敲,完成得也很轻松,花了几天边角时间即行了账。本篇采用了剑走偏锋的写法,结构相对简单,征引的材料也不算宏富。虽然得到朋友们普遍认可,伍恒山甚至过誉说“逻辑、文理、语感、用料皆上上之品”,但现在看来,未始没有缺憾。
主要问题是篇幅太短,不及万字,与其他四牛相比较,明显失衡,不甚相称。回想起来,当初不过是与陈村赌气,根本没想到果真酣畅淋漓地将“五牛图”敲了出来。
经过反复考量,我拒绝了将之增补的建议。汪老说得好:“有人说,我的某些小说,比如《大淖记事》,稍为抻一抻就是一个中篇。我很奇怪:为什么要抻一抻呢?抻一抻,就会失去原来的完整,原来的匀称,就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
1985年初夏,曾与三五友好同游岳麓山,瞻仰黄兴、蔡锷墓地,游目骋怀,痛饮狂歌。转眼间,二十余年成一梦。
2007年初,萧让打算为煮酒论史选编一套文集,挑中本篇,请我定稿。恭敬不如从命,遂于2月1日改定。《百年五牛图》出版前,又作了少许修订。萧让主编的那套书几经波折,终于在今年3月出炉。
顺便说一句。早有朋友邀约梁某编一套闲闲书话文集,但一直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弄这个。倘如得暇,或许会在明年编辑出版一套比较像样的《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
2007年7月5日,应约与袁泉在北京玉渊潭南路新大楼后门斜对面的泓灏阁喝茶。注注陪同前往,诗人兼出版人吴又中途赶来并抢着买了单。我看过地形,开玩笑说,此间肯定有不少国际间谍出没,尤其是日本的。
袁泉是蔡锷将军的曾外孙,他家的房子早先住过,而周海婴家就在楼下。袁兄戏称,这一切都与梁某关系匪浅。一笑。
蔡锷的长子蔡端是袁泉的外祖父。而蔡端的弟弟蔡永宁,则与胡适留在大陆的次子胡思杜殊途同归,死于非命。
关于篇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关于》开篇即引用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中的一段话。刻下距该书问世,时间又流逝了近二十年。不久前,关于铜制鼠首、兔首的炒作甚嚣尘上,而当年的共和国第二号人物、位列第三战功第一的解放军元帅,头颅至今流落莫斯科,无人问津。
《关于》是百年五牛图之五,写作顺序则排列第二。2006年8月底开敲,9月13日元帅非正常死亡34周年忌日凌晨完成,初稿全文4万余字,实际用时约一周。本人向称沉着冷静,但当时明显处于一种罕见甚至不由自主的亢奋状态,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无意中发现,先写的两牛均为军人。这是不是说明,梁某的军旅情结相当浓厚?
这或许是我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流布最广的两篇文章之一,喜欢它的人与更喜欢《关于鲁迅》的几乎平分秋色。首发于天涯后,在书话、煮酒和关天三大板块都引发了热烈而持久的关注和讨论。从伊犁到上海,从漠河到西沙,都有它的读者。不计其数的中外网站和私人博客予以转载。据说,这张宝帖曾让不少朋友泪流满面。它也是我惟一一张在天涯不止一次被封口被屏蔽的帖子。个中波折,一言难尽。诚如小黑(时任天涯总编)所言:“五牛图系列,尤其是林帅一篇,在天涯历尽坎坷,已经数不清多少次跟梁兄说过抱歉之类的话,所幸反复挣扎,几生几死,终得保全。”这当中,包含着社区、编辑、斑竹和众多网友的良知和努力。
对《百年五牛图》感兴趣并看好的出版界朋友,着实不少。通过各种方式与我取得联系并有所交流的,即不下二、三十家。最终达成协议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邹湘侨,更是从05年我刚开始敲字时起就一直跟踪关注的有心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的朋友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建议我将《关于》撤下,换上一篇《关于梁启超》/《关于胡适》,或者别的关于什么。
我则认为,作些技术性改动是可以甚至必要的;如果伤筋动骨,或者干脆换人,就有悖于写《百年五牛图》的初衷,当然不行。但多家朋友经过尝试,均无法顺利过会,通过审批。我倒是若无其事,这些筒子们则隔三岔五苦口婆心地进行游说,试图说服我接受变通方案。聒噪久了,感动之余,亦不胜其烦。我想,自己是不是太固执了?要不,补写篇张荫麟、傅斯年或者陈独秀,再作计较?
与感冒的河马的一次交流,使我打定了主意。他的意见是:
1. 在华文阅读圈,所谓“百年五牛”已经是一个有其特定含义广为人知的命题,不宜、不能也不必有所更替。再说,换上他人,置林总于何地?
2. 我拢共也就写了那么一点东西,而《大汉开国谋士群》出版在即;将《百年五牛图》以整体方式作个阶段性了结,省心省力省事,当可爽然一轻;以后再写什么,尽可从容自如,随心所欲。何必牵不直扯不断搅在一起?
我认为这厮所言在理,照单全收。
于是我对做出版的朋友们说:谁能先解决篇的问题,就给谁做。至于其他条件,我开出的都一样,大家也都认可,不在话下。
随即,邹湘侨说他们已经ok,于是花落广西师大出版社桂林本部。在此,谨对北京贝贝特的杨晓燕君和出版界的其他朋友说声抱歉,道声感谢。
于是签约(顺便说一句:《大汉开国谋士群》是出版后补签合同的),进入具体操作层面。
2008年7月11日,《关于》终于改定。改定稿全文约6万字,大体保持了原文框架(仅改换了一个小标题:将“千古奇冤”改为“千秋功罪”)和基本观点,修订充实的内容则有近2万字,几乎占到全篇的三分之一。这是我的底线。
大致说来,增加了“传”而减少了“评”的成分,删除了所有情绪化的笔墨,征引文献力求直接、准确、全面,尽量利用了海内外关于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传主和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力求更加客观、公允、平和,删削了一切冗文,尽可能改正了错别字。在我自己看来,坦率地说,较诸两年多以前在一种饱满高亢的激情下匆匆写就的原文,无疑已经更上一层楼。当然,所谓“改定”,只是相对而言,文中肯定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乃至错误,还请方家不吝教正。
然而,有司也自有其底线。于是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个中原委,不问可知。策划编辑龙子仲和责任编辑邹湘侨曾通宵不眠,商筹对策。子仲兄后来写道:
编辑是一个很尴尬的职业,这也是我很少写跟我职业有关的所谓“论文”的一种原因。通常的情况,从跟作者谈选题到最后出书,一开始往往兴致勃勃,到最后常常会觉得对不起作者。这本《百年五牛》就是个例子,责任编辑邹先生算是给折腾坏了。因为最后那一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终于被斩尾,不能释放出来。你大可猜测那有关的斩尾原则或许具有兽医的背景,必定认准这头牛得了疯牛病,所以必须羁押乃至销毁。我们不懂禽兽的道理,也只好作俗人的打算。俗人的俗气就像是钱钟书的字,谓之“默存”。
结果,书名、封面和框架得以保存,我另外写了篇几千字的《元帅生平》,子仲兄撰写添加了几百字的按语,湘侨兄则增补了两篇官方文字作为附注并配图,算是存目罢。《关于》改定稿全文则干脆搁置。
两本拙著最初曾答应一并交给北京一家知名文化公司做,由中信出。后来,它们连篇“存目”都无法做到,说49年前这样干稀松平常,49年后这样干则迹近抗议,风险莫测。那还有什么可谈的?当即一拍两散。
编辑和出版社实在已经尽心尽力。我还能说什么呢?
书面世后,河马兄跟帖说:看到了书中的“关于”篇文字,日后当为网络时代和平媒时代相关研究作注。
偶然在豆瓣网看到一个已读过拙著而素昧平生的网友跟帖说:希望十年之后,看到梁兄《百年五牛图》的足本(大意)。
忽然有几分感动。小而言之,这是对我个人的体恤和好意;大而言之,则是对开放趋势及国家发展远景的一种强烈期许和审慎乐观。
关于张季鸾篇
《关于张季鸾》列百年五牛图之三,写作顺序恰好也排在第三位。尚未完稿,就被拿去做了天涯头条。社区在篇首作了一点技术性改动并私下向我有所解释。我体谅他们的尴尬和无奈。
续发第五章《桃李满天下》时,有一节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始终发不出去。加了不计其数的*,依然不行。又不将违碍字眼明示,捉迷藏,打哑谜,荒唐之至。老实说,梁某够温和克制了。
辛夷坞(时任闲闲书话实习斑竹)让我先发给她试试。果然,她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检索出来犯禁的是:“/突然话锋一转”和“已经被内定为右派之后,/突然直接进行了干预。”敏感词:东/突。
匪夷所思是吗?但这就是事实。如果自检,无论如何,在下恐怕是不具备这等慧眼和想象力的。而刻下正在试图高调上位的“绿坝”,估计将层出不穷地闹出类似笑话。有司为什么总是热衷于干如此弱智而无聊的蠢事呢?省一点好不好?
辛夷坞跟帖说:
五牛里军政界二人,新闻界一人,学术界一人,文艺界一人,梁先生自有深意存焉。“让思想冲破牢笼”最难,也最关键,而且是永无止境的事情。
当时张立宪正筹办《读库》,想用我的文稿。在新闻和出版界厮混多年、颇有切肤之痛的老六首先相中的亦是此篇——他说其实更喜欢《关于》和《结束与开始》。可惜前者太过敏感,后者又太短。
这都是05年秋天的事情。
2006年4月28日,获悉《一个人、一份报纸和一个时代》(即《百年五牛图之三:关于张季鸾》)将在即出的《读库0602》刊发,全文三万余字。那是一个美丽的春日上午,我正在新疆伊犁乌孙山下,准备驱车前往昭苏草原。几个月后,同年10期的《读书文摘》节选转载了约八千字。
老六客气,请我原谅其“编辑不当”之处。其实梁某深知,即便是掐头去尾修理中间改换名头后终于发出来的那副模样,也是他经过了非凡的努力才得以实现。姑举一例,以概其余。
送审时结尾通不过。老六分辨说:“老梁的结尾是:让思想冲破牢笼!这可是《国际歌》里头的词,怎么连这个也不行啊?”有司回答:“《国际歌》也不行!那不等于承认我们的思想锁在牢笼之中吗?”老六哑然。
当时,书话、煮酒和关天三个版面的《关于》“美得惊动了”,接国新办指令后全线被封口或屏蔽。《关于鲁迅》刚敲了一半,意兴阑珊,撂到一边。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正是张季鸾篇在《读库》适时面世和其他原因,才有了《百年五牛图》全璧和后来的《大汉开国谋士群》(时任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唐凌云兄首倡此议)等文字。朋友们一以贯之的热情、鼓励和帮助,是我愿意敲点字的一大动力。
建国60周年庆典正在紧锣密鼓不惜工本地进行筹备和预演。梁某别有感焉:都一轮甲子了,可是,迄今没有一部新闻法、出版法;最基层的村级直选都举步维艰。这是为什么?
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是一个现代化民主国家和政府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选择。争取言论、新闻及出版自由,是刻下的当务之急,亦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附:《关于张季鸾》原帖收梢:
恩格斯说: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
而梁某认为:言论、新闻、出版自由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政府民主与现代化程度的最佳标杆。
中国的报纸、出版社、电视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但有人说,其实我们只有一份报纸、一个出版社、一家电视台。这是发人深思的。
代不乏贤。我们也有象胡舒立、凌志军、卢跃刚、余刘文......这样优秀的新闻业者,但总是七零八落,不成气候。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摧残和压抑,本来就很稀缺的宝贵资源被无情浪费。这有其内在的深刻的制度性原因,十分不正常,也极为可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前不久,应几个朋友邀约,去赣南、闽西转了一趟,收获不小。站在1934年10月开始踏上万里征途的于都河边,望着河水滔滔东去,想到百年如烟往事,不由记起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大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文版自序”中的名句:“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振兴中华民族,是时候了。但这需要大眼光、大智慧、大胸怀,大魄力。
首关紧要的,就是我们唱了多年的《国际歌》里面所提到的——让思想冲破牢笼!
关于陈寅恪篇
《关于陈寅恪》是百年五牛图之四,写作顺序和成书后的排列恰好也都在第四位。
蔡锷、、张季鸾诸篇依次敲发后,产生的影响和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料想。陆续有不少界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与我取得联系,商谈合作事宜。其中包括后来终成正果的邹湘侨(时任漓江出版社编辑)和迄今有缘无分的伍恒山(时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
恒山兄认为余剩的陈寅恪、鲁迅这两头牛实在太难写,很可能吃力不讨好,建议我放弃。他提议以已完稿的三篇为蓝本,补充完善,出一套系列图文本;如我同意,他拟立马上报选题,估计不难顺利过会;随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合作,先操作蔡锷篇。
经过反复考量,也征求过几位朋友的意见,结果,我婉谢了伍恒山的好意,原计划不变,开始敲本篇。我想,既然《百年五牛图》的牌子已经亮出,还是心无旁骛、一气呵成比较好。出版之类事务,当在全稿完成之后再作计较。敲点字玩,实属偶然,什么时候能写完,无法预料;而一旦注意力转移,或许就永远没有完成全璧的兴趣和机缘了。我将自己的想法坦率地知会了各位朋友,大家都表示理解。
写作过程中,在书话、关天都曾有过一点纷扰,但支持和帮助无疑更多,完成亦算顺畅。这是2005年底的事情。后来,本文修订稿《四海无人对夕阳》在张立宪主编的《读库0706》刊发。
辛夷坞、我本杀猪屠狗辈、黄河边上的城市等网友的精彩意见,让我获益匪浅。贺卫方教授特供的庐山植物园陈寅恪先生墓地照片,更为四牛点睛添色。确定书稿交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付梓后,又对本篇作了少许增订。区区拙文,包含着师友们的心血和关爱。
附:两则相关八卦
1.换书
1995年大约是秋天,曾在华强南新华书店(早已改作他用)购得一册《陈寅恪评传》(汪荣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回去展读,才发现有倒页。次日拿去换,非常顺利,无劳费辞。不料回程却被小偷摸去一张千元面值的港纸。迄今,该书仍是我花费最昂的单本新版书:10.68元(人民币)+1000元(港币)。
2.赠书
孟庆德批评老梁小气,赠书也不签个名写几个字。我觉得很是冤枉。梁某毛病不少,但似乎还从未有人说过俺小气。老孟的指控,完全不靠谱嘛。
借此解释几句。《百年五牛图》除海南(最早的10本样书商请责编直寄海口。当时老梁人在西沙)和深圳本地外,其余各地所有赠书均由出版社根据我开列的名单直接寄达(多是寄过书给我、提过中肯意见、或是惠赐书评的伙计,也包括分撰序、跋的世存和老六)。也就是说,本人一视同仁,未曾亲手寄出过一本书。无他,一向忙而又懒,这样比较省事,同时可免厚此薄彼之嫌。曾答复北京一个朋友说:如果一定要签名,以后补上就是,要俺倒填日期也行。《大汉开国谋士群》的情形也差不多。
从海口回深圳的飞机升空不久,同行的左民山人要我为他那本写几句话。看来,此公蓄谋已久。收入囊中后,这厮一脸坏笑,奸兮兮地说:“如果老梁这书还没发行就被禁,那就太好了,那本老邓这个就是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价值连城!”这都什么德性?简直狼心狗肺嘛。悲愤!
根据各方反馈的消息,天南地北,照收无误。唯一例外的是伍恒山——他居然两本拙著均未收到。我们验核过地址、邮编,没有任何问题。恒山兄去年春天曾将其大作《寂寞城市》惠寄了一本给我,也准时收讫。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百思不得其解。实在不好意思再度麻烦编辑,也不想破例自寄,期待日后能有更适当的弥补机会。
莫非,人和书的缘分都有定数?
关于鲁迅篇
《关于鲁迅》位列《百年五牛图》之首,却是最晚动手、最后完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拖了十个月之久。付梓前又修订一过,于2008年9月6日凌晨定稿。全文8万余字。
2005年底,羽戈、羲子约我为关天茶社写篇新年贺辞。我不习惯写这类文字,即予婉却。但又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决定提前开敲《百年五牛图之一:关于鲁迅》并在关天首发,算是用实际行动有所表示吧。说干就干。12月28日,《关于鲁迅》开篇。
200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虞渔、石地等人计议届时筹办一个网上纪念专辑,拟用本文作为头条,一再催促我加速竣工。10月19日凌晨,《关于鲁迅》终于如期完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个名为“民族精魂暗夜丰碑”的专辑做得非常用心,影响很大,被誉为“天涯社区最成功的专题策划之一”。曾几何时,石地、虞渔先后离开了天涯,各奔东西。回念前事,不由感慨系之。
写鲁迅不会轻松,在准备阶段就有自觉。或许可以说,另四牛加起来,也抵不上写头牛这么吃力。作为“具有巨大思想深度的伟大文学家”(李泽厚语),鲁迅实在太大,关于他的言说实在太多,关于他的误解实在太深太重。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鲁迅先是被革命化、神圣化、工具化,被奉上圣坛,凛然不可侵犯;后来又被妖魔化、小丑化、侏儒化,仿佛他从前是个神,现在是个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坑掉进另一个坑,一再“毁誉过当”(陈独秀语),使其真实面目蒙上了层层烟雾,显得模糊不清。这些做法或左或右,其为“无知妄人”所为则一。现在后一种比较多见。
仅举一例,以概其余。迄今仍有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鲁迅“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不以为然,甚至以此认定他心胸狭窄,人格缺陷明显;对“一个都不宽恕”大加诟病的各色人等更是大有人在。让我不解的是,这些人怎么对“损着别人的牙眼”和“让他们怨恨去”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视而不见呢?鲁迅墓木已拱,这些人不是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损着别人的牙眼”而充满“怨恨”吗?何尝有丝毫“宽容”、“宽恕”?
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及用心蓄意将鲁迅异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真正要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学习鲁迅,超越鲁迅,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直接去读鲁迅本人的文本,在拥有充分的认知后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所有第二手的东东(包括拙文),可以参考,但都不足凭信。对鲁迅这样一个巨大的存在缺少最起码的真切了解而贸然不负责任地道听途说信口雌黄,只能是“枉与他人作笑谈”。
能写出些许趣味和新意,描绘出自己心目中春温秋肃独步千古的鲁迅吗?委实没有把握。其间有些私事烦扰,又数度出游,加上世界杯,尤其是书话及关天版《关于》“美得惊动了”,被社区奉命封口屏蔽……这些叠加起来,曾让我一度兴味索然,甚至对敲点文字究竟有无意义和必要产生深刻怀疑。刨一个巨坑撂在那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