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佳作展部分作品赏析(添加中)
By 吴宏鹏
at 2017-07-02 • 0人收藏 • 196人看过
%1、“情感”也可以这么写-读赵金基《喀纳斯水怪》
吴宏鹏
读《喀纳斯水怪》的感觉,如品尝杜康美酒,入口芬芳,神清气爽,品着品着,不知不觉中便随主人公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说会不会太玄了呢?呵呵,玄不玄,咱一起来品尝品尝就知道了。
“早晨,天色像夜幕一样黑暗。”短短十几个字的景物描写,干净,利索,通过“早晨”和“夜幕”这一组对比,一下给了读者一个深刻的视觉刺激,除此,还为文章打下了色彩基调,早晨的黑暗,让人如置身夜幕下,而夜,远离喧嚣,把宁静赐予了擅于思想的人,包括思念,所以,这一场景,给即将出场的“思念”一个无限广阔的活动空间。作者就这么一句话,便完成了人物出场前的铺垫,用笔简约,场面却很可观。
“她刚从喀纳斯湖考察归来,有些照片和文字需要整理。”这是事件的背景,虽然只是寥寥几笔,文字之外的内涵却很丰富,当然,这个内涵我们现在是读不到的,可当阅读到后面的那段留白,并将前后情节串联起来后,我们就可以感觉出来,喀纳斯湖之行定然有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文字之外所隐藏的内容。
“她躺在床上,开始冥想,仿佛又置身于喀纳斯湖明镜似的幽蓝之中。她的手指轻轻滑过自己的胸前,仿佛感觉到喀纳斯湖水温柔的清凉……”我们之所以说这是一杯芬芳的美酒,就是因为作品中的几处景物描写,它们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作者就是借景寄情,从而暗渡陈仓,将一条主人公情感升华过程的线悄无声息地布了下来。比如,早晨雷雨前的黑暗,用“夜幕”来作比,实际上比现实情况柔和多了,这一点柔和的色彩,是有人故意加进去的,这个人,不是作者,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或许她此时心中,正有一丝丝的柔情在缠绕。再比如,刚刚这一段中“仿佛置身于喀纳斯湖明镜似的幽蓝之中”“仿佛感觉到喀纳斯湖水温柔的清凉”,其中的“明镜似的”“温柔”都能让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出主人公此时的心境,此时女主人公心中的那一丝丝柔情,正在扩大,正在升级,逐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思念。
“此刻,他也正在想她。”其实,我们前面所有的对作者本意的体会,都是在这句话出现的这一时刻,这一个突转的情节,揭开了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女主人公情感之线,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段空白,这个空白部份所隐藏的内容,正是我们先前所指的:“喀纳斯之行,定然有故事”,然而,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她”没说,作者也没说,这是留给读者填充的部份,我们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为这个故事涂上我们自己喜欢的色彩。
这篇闪小说最引人注目,也最让人迷惑不解的,应该就是结尾部份了。她把自己打包邮寄出去,这太不可思议了,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文章的情节不论开始或者发展阶段,都是一字一句用心细腻地写实,为何结尾却突然转化成如些荒诞的情节呢?确实,如果没有对前面的情节细细品味,恐怕就无法接受这个结尾。我们知道,文章的前部份,只是借助景物和一段日常生活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情节作为依托。作者真正要写的,是主人公的一份美好情愫。当她进入冥想,思念油然而生,思想开始插上翅膀自由地遨翔,这个时候,她的一切“行为”都是思想的,那么,我们应该也都知道,思想是自由奔放无所不能的,不要说将自己邮寄,就是直接从两肋下长出翅膀也不是不可能的哦。
回头再观全文,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女主人公的这一条情感发展之线,它的循序渐进过程的脉络了:开始时忙碌工作,无暇它顾,但心中潜伏着一丝柔情,后来因停电而清闲,在黑暗中她开始“冥想”,然后就进入忘我境地,最后,情节突转,女主人公因思念之炽,情感开始升华,产生幻想,“将自己邮寄出去”。
标题“喀纳斯水怪”取得妙,但玄了一点,读者须得完全读明白了这篇小说才能理解它。
最后有一点建议,感觉文章留白部份的份量稍微偏多了一点点,如果能够适当调节一下,阅读效果或许会更佳。
附原文
喀纳斯水怪
作者/赵金基
早晨,天色像夜幕一样黑暗。天气预报说,阵雨转大雨。
她刚从喀纳斯湖考察归来,有些照片和文字需要整理。她打开台灯,打开电脑。
闪电划过。随后,雷声隆隆,雨点开始噼里啪啦地砸在窗上。她向窗外瞥了一眼。
回过头时,台灯灭了,电脑黑了。停电了。自来水也停了。
她躺在床上,开始冥想,仿佛又置身于喀纳斯湖明镜似的幽蓝之中。她的手指轻轻滑过自己的胸前,仿佛感觉到喀纳斯湖水温柔的清凉……此刻,他也正在想她。
这时,她听见敲门声。
“谁啊?”
“收快递的。”
她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打进一个包裹,寄了出去。
选自:001【赵金基.2011.佳作展】闪小说四则http://www.xxsbbs.com/viewthread.php?tid=3831&extra=page%3D1
吴宏鹏
读《喀纳斯水怪》的感觉,如品尝杜康美酒,入口芬芳,神清气爽,品着品着,不知不觉中便随主人公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说会不会太玄了呢?呵呵,玄不玄,咱一起来品尝品尝就知道了。
“早晨,天色像夜幕一样黑暗。”短短十几个字的景物描写,干净,利索,通过“早晨”和“夜幕”这一组对比,一下给了读者一个深刻的视觉刺激,除此,还为文章打下了色彩基调,早晨的黑暗,让人如置身夜幕下,而夜,远离喧嚣,把宁静赐予了擅于思想的人,包括思念,所以,这一场景,给即将出场的“思念”一个无限广阔的活动空间。作者就这么一句话,便完成了人物出场前的铺垫,用笔简约,场面却很可观。
“她刚从喀纳斯湖考察归来,有些照片和文字需要整理。”这是事件的背景,虽然只是寥寥几笔,文字之外的内涵却很丰富,当然,这个内涵我们现在是读不到的,可当阅读到后面的那段留白,并将前后情节串联起来后,我们就可以感觉出来,喀纳斯湖之行定然有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文字之外所隐藏的内容。
“她躺在床上,开始冥想,仿佛又置身于喀纳斯湖明镜似的幽蓝之中。她的手指轻轻滑过自己的胸前,仿佛感觉到喀纳斯湖水温柔的清凉……”我们之所以说这是一杯芬芳的美酒,就是因为作品中的几处景物描写,它们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作者就是借景寄情,从而暗渡陈仓,将一条主人公情感升华过程的线悄无声息地布了下来。比如,早晨雷雨前的黑暗,用“夜幕”来作比,实际上比现实情况柔和多了,这一点柔和的色彩,是有人故意加进去的,这个人,不是作者,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或许她此时心中,正有一丝丝的柔情在缠绕。再比如,刚刚这一段中“仿佛置身于喀纳斯湖明镜似的幽蓝之中”“仿佛感觉到喀纳斯湖水温柔的清凉”,其中的“明镜似的”“温柔”都能让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出主人公此时的心境,此时女主人公心中的那一丝丝柔情,正在扩大,正在升级,逐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思念。
“此刻,他也正在想她。”其实,我们前面所有的对作者本意的体会,都是在这句话出现的这一时刻,这一个突转的情节,揭开了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女主人公情感之线,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段空白,这个空白部份所隐藏的内容,正是我们先前所指的:“喀纳斯之行,定然有故事”,然而,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她”没说,作者也没说,这是留给读者填充的部份,我们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为这个故事涂上我们自己喜欢的色彩。
这篇闪小说最引人注目,也最让人迷惑不解的,应该就是结尾部份了。她把自己打包邮寄出去,这太不可思议了,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文章的情节不论开始或者发展阶段,都是一字一句用心细腻地写实,为何结尾却突然转化成如些荒诞的情节呢?确实,如果没有对前面的情节细细品味,恐怕就无法接受这个结尾。我们知道,文章的前部份,只是借助景物和一段日常生活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情节作为依托。作者真正要写的,是主人公的一份美好情愫。当她进入冥想,思念油然而生,思想开始插上翅膀自由地遨翔,这个时候,她的一切“行为”都是思想的,那么,我们应该也都知道,思想是自由奔放无所不能的,不要说将自己邮寄,就是直接从两肋下长出翅膀也不是不可能的哦。
回头再观全文,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女主人公的这一条情感发展之线,它的循序渐进过程的脉络了:开始时忙碌工作,无暇它顾,但心中潜伏着一丝柔情,后来因停电而清闲,在黑暗中她开始“冥想”,然后就进入忘我境地,最后,情节突转,女主人公因思念之炽,情感开始升华,产生幻想,“将自己邮寄出去”。
标题“喀纳斯水怪”取得妙,但玄了一点,读者须得完全读明白了这篇小说才能理解它。
最后有一点建议,感觉文章留白部份的份量稍微偏多了一点点,如果能够适当调节一下,阅读效果或许会更佳。
附原文
喀纳斯水怪
作者/赵金基
早晨,天色像夜幕一样黑暗。天气预报说,阵雨转大雨。
她刚从喀纳斯湖考察归来,有些照片和文字需要整理。她打开台灯,打开电脑。
闪电划过。随后,雷声隆隆,雨点开始噼里啪啦地砸在窗上。她向窗外瞥了一眼。
回过头时,台灯灭了,电脑黑了。停电了。自来水也停了。
她躺在床上,开始冥想,仿佛又置身于喀纳斯湖明镜似的幽蓝之中。她的手指轻轻滑过自己的胸前,仿佛感觉到喀纳斯湖水温柔的清凉……此刻,他也正在想她。
这时,她听见敲门声。
“谁啊?”
“收快递的。”
她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打进一个包裹,寄了出去。
选自:001【赵金基.2011.佳作展】闪小说四则http://www.xxsbbs.com/viewthread.php?tid=3831&extra=page%3D1
21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8-01
苏州五针松
2017-07-13
#1
原作与评论都很好,学习
@吴宏鹏 2011-10-28 13:55:23
哇哈,感谢吴宏鹏先生对拙作的深入阅读,您的评析厚度比俺的原文超出好几倍啊,俺要好好琢磨琢磨:))
------------------------------------------------------
呵呵,不知道是我没理解透文章还是散人老师太谦虚了?:))
-----------------------------
——这是一篇即兴创作,一挥而就,俺当时真没想那么多。您的评析,特别是对结尾部分的猜测,简直可以说深入到俺的潜意识中了。《“情感”也可以这么写》这个标题我非常喜欢。我的创作,几乎都与情感有关,我的文字就是我的情人,有时连我自己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再次感谢您的赏析文章,期待更新:))
哇哈,感谢吴宏鹏先生对拙作的深入阅读,您的评析厚度比俺的原文超出好几倍啊,俺要好好琢磨琢磨:))
------------------------------------------------------
呵呵,不知道是我没理解透文章还是散人老师太谦虚了?:))
-----------------------------
——这是一篇即兴创作,一挥而就,俺当时真没想那么多。您的评析,特别是对结尾部分的猜测,简直可以说深入到俺的潜意识中了。《“情感”也可以这么写》这个标题我非常喜欢。我的创作,几乎都与情感有关,我的文字就是我的情人,有时连我自己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再次感谢您的赏析文章,期待更新:))
%欧.亨利式的成功运用-读马长山《虹》
吴宏鹏
同一种模式的运用,在不同作者手上,就会被运用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正因为这千变万化不同特色的呈现,才使得欧.亨利式的结尾虽在小小说与闪小说中屡见不鲜,却依然能屡屡奏效。
由于闪小说篇幅的限制,尤其在早期210字符限制下的创作,要将一篇文章写得一波三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而既要写得有韵味,有内函,有波折,又要不露声色地成功制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更需要厚实的积淀和纯熟的技巧。从对马长山老师的这篇《虹》的阅读中,或许可以窥见他厚实文学积淀中的冰山之一角。
“我因与妻子性格不和而友好分手”这开篇第一句,完成了两件事情:一、“友好分手”四个字为结尾埋下伏笔,使得结尾的“出人意料”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二、分手是因为性格不和,不是别的原因。换言之,也就有可能双方之间依然有感情在,这也就为接下来故事的发生铺垫上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基础。
“五年来,有个叫虹的离异女人经常来帮我收拾一下。/虹美丽而聪颖。她也是因为与前夫性格不合而离婚的。”这两段的交代不动声色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歧路。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只会稍微注意到事情好像有点巧合,却不会去考虑虹与“前妻”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联。这是因为作者所使出的“障眼法”奏了效的缘故,障眼法在哪里呢?就在这一句里“有个叫虹的离异女人”;还有这一句“她也是因为与前夫性格不合而离婚的”,其实,作者只是换了一个叙述角度,稍稍“陌生化”了一下,便引起了我们的误会,而这个误会,正是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继续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开:“我”和虹共进烛光晚餐,然后,当晚虹在“我”这里过了夜。这样的情节,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些联想,然而,就在我们刚刚准备展开想象的翅膀,却被故事中“无情的事实”给挡了回来:“当夜无故事。我们在不同的房间安然入睡。”。此时,读者朋友们或许已暂时将“前妻”忘却,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更吸引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出现了一些波折,我们不得不全神贯注地关注它,而就在我们欲罢不能,急于想知道这对同命鸳鸯的感情走向时,作者却戛然而止,接着,他从容地抛出真相。
读罢全文,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认为作者的用意仅仅只是为了制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我们从这对离异夫妻独特的关系中,应该可以读出更多内函的,五年了,两个人却一直都保持着单身,五年了,前妻竟能坚持“经常来帮我收拾一下”。而到了最后,他们却还是只能“叹着气,互相放了手。”。这内中的感情纠葛,只有慢慢体会,才能品出个中滋味了。
附:原文
虹
马长山
我因与妻子性格不合而友好分手。
五年来,有个叫虹的离异女人经常来帮我收拾一下。
虹美丽而聪颖。她也是因为与前夫性格不合而离婚的。
有一天傍晚,虹过来帮我炒了几个好菜。烛光下,我和虹共进晚餐。
虹在我这里过了夜。
当夜无故事。我们在不同的房间安然入睡。
早上,我问虹为什么不再婚。虹低着头说,比前夫更好的男人还没有碰到。
我笨拙地抓住了虹的手。虹与我激动地对视了很长时间。然后,我们叹着气,互相放了手。
我们不合适。因为,虹就是我的前妻。
--选自:003【马长山.2011.佳作展】必须决斗(外四则)http://www.xxsbbs.com/viewthread.php?tid=3837&extra=page%3D1
吴宏鹏
同一种模式的运用,在不同作者手上,就会被运用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正因为这千变万化不同特色的呈现,才使得欧.亨利式的结尾虽在小小说与闪小说中屡见不鲜,却依然能屡屡奏效。
由于闪小说篇幅的限制,尤其在早期210字符限制下的创作,要将一篇文章写得一波三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而既要写得有韵味,有内函,有波折,又要不露声色地成功制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更需要厚实的积淀和纯熟的技巧。从对马长山老师的这篇《虹》的阅读中,或许可以窥见他厚实文学积淀中的冰山之一角。
“我因与妻子性格不和而友好分手”这开篇第一句,完成了两件事情:一、“友好分手”四个字为结尾埋下伏笔,使得结尾的“出人意料”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二、分手是因为性格不和,不是别的原因。换言之,也就有可能双方之间依然有感情在,这也就为接下来故事的发生铺垫上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基础。
“五年来,有个叫虹的离异女人经常来帮我收拾一下。/虹美丽而聪颖。她也是因为与前夫性格不合而离婚的。”这两段的交代不动声色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歧路。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只会稍微注意到事情好像有点巧合,却不会去考虑虹与“前妻”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联。这是因为作者所使出的“障眼法”奏了效的缘故,障眼法在哪里呢?就在这一句里“有个叫虹的离异女人”;还有这一句“她也是因为与前夫性格不合而离婚的”,其实,作者只是换了一个叙述角度,稍稍“陌生化”了一下,便引起了我们的误会,而这个误会,正是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继续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开:“我”和虹共进烛光晚餐,然后,当晚虹在“我”这里过了夜。这样的情节,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些联想,然而,就在我们刚刚准备展开想象的翅膀,却被故事中“无情的事实”给挡了回来:“当夜无故事。我们在不同的房间安然入睡。”。此时,读者朋友们或许已暂时将“前妻”忘却,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更吸引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出现了一些波折,我们不得不全神贯注地关注它,而就在我们欲罢不能,急于想知道这对同命鸳鸯的感情走向时,作者却戛然而止,接着,他从容地抛出真相。
读罢全文,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认为作者的用意仅仅只是为了制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我们从这对离异夫妻独特的关系中,应该可以读出更多内函的,五年了,两个人却一直都保持着单身,五年了,前妻竟能坚持“经常来帮我收拾一下”。而到了最后,他们却还是只能“叹着气,互相放了手。”。这内中的感情纠葛,只有慢慢体会,才能品出个中滋味了。
附:原文
虹
马长山
我因与妻子性格不合而友好分手。
五年来,有个叫虹的离异女人经常来帮我收拾一下。
虹美丽而聪颖。她也是因为与前夫性格不合而离婚的。
有一天傍晚,虹过来帮我炒了几个好菜。烛光下,我和虹共进晚餐。
虹在我这里过了夜。
当夜无故事。我们在不同的房间安然入睡。
早上,我问虹为什么不再婚。虹低着头说,比前夫更好的男人还没有碰到。
我笨拙地抓住了虹的手。虹与我激动地对视了很长时间。然后,我们叹着气,互相放了手。
我们不合适。因为,虹就是我的前妻。
--选自:003【马长山.2011.佳作展】必须决斗(外四则)http://www.xxsbbs.com/viewthread.php?tid=3837&extra=page%3D1
3、四两可以拨千斤-读程思良《微笑实验》
吴宏鹏
小说与故事之间有一个区别:表现形式上的区别。故事的表现形式必须是故事,而小说的表现形式则不一定是故事,依我个人理解,可以这么说吧,故事这一形式只是小说的工具之一,当它被小说家拿来注入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它就成了小说。而小说家们所使用的工具并不仅仅是故事,他们有时候也使用些别的,比如:剧本、诗歌、散文、书信、简历表、帐单、判决书等等,总之,只要能达到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效果的,不论什么形式,他们都能用。他们所用的形式中,有时候没有使用太多的手法技巧,就能达到效果,尤其是闪小说这种精短小说,更是轻灵活泼,形式多变。比如,有时它只是一个场景,几句话,有时,就如程思良先生的《微笑实验》,只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事例。
简单地这么列举一下,真能表达出些什么来吗?我们一探便知。
“我”想去验证微笑是不是真如书上所说的,是“最好的名片”,通过对几个年龄段的陌生人的实验,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个人是位中年男子,见到了“我”的微笑以后也回给“我”一个微笑,可那并非发自他内心,而是出于习惯性的机械反应,当他发现对方是个陌生人时,他的微笑“瞬间僵在脸上”。
第二个人是位老大娘,“我”朝他微笑,她则老于世故地上下打量着“我”。
第三个人是位时髦的女郎,“我”朝他微笑,得到的是一句“流氓!”。
第四个人是位染着黄头发的男青年,“我”朝他微笑,差点挨了他的拳头。
第五个人是位小男孩,“我”的微笑把他给吓跑了。
读到这里,不禁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是啊,太像了,太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曾经遇到的那种情况了。可见,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确实是存在的,文章只是将分散于生活中的一些点滴汇集在一块列举出来而已。两点可以成线,三点可以成面,无疑,这几个人已经代表着社会的某一面,因而,我想,文章已然具有了一定的厚度。
“我”遇到的第六个人是一个盲人,盲人看不到“我”的微笑,他反而微笑了。那么,也就是说,人们戒备的是微笑,而不是陌生人。微笑,在人们眼里,已经不是真诚的象征,而成了某种可怕的东西。我们不禁要问,分明是真诚的一个微笑,为什么变质了呢?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哪里去了呢?
其实人人都喜欢真诚,大家毫无戒心地交流多轻松啊,如此将自己整天戒备起来多累啊!但是他们不敢,不敢放开自己的胸怀,因为太多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真诚换来的,大多数是伤害!他们不得不把真诚深藏起来,每天用虚伪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于是,在人人戴着虚伪的面具互相戒备的这个时代里,微笑,也便成了一个虚伪的符号。功利与金钱,已然使得人性中的许多重要的东西严重地缺失,书上所说的那些东西,已经与现实格格不入,它们只能是一种虚幻的理想。
至此,我想,文章的主题已触手可及: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他在呼唤,呼喊真诚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回归。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不仅有了厚度,也让主题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可见,闪小说虽然精短,未必就没有承载力,关键看我们怎么写,写好了,有时候四两还真可以拔千斤呢。
附原文:
微笑实验
程思良
我不记得在那本书上看过,微笑是最好的名片。我一直想验证这句话是不是真理。
那天,我突然来了兴致,决定亲自验证一下。于是,我走上了街头。
我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位陌生的中年男子,我朝他微笑,他也朝我微笑,然而,瞬间,他的微笑僵在脸上,匆匆从我身边走过。看来他意识到我不是他认识的人了。
我遇到的第二个人是位老大娘,我朝他微笑,她上下打量着我,急急从我身边走过后,又回头看我哩。
我遇到的第三个人是位时髦的女郎,我朝他微笑,他厌恶地扫了我一眼,从我身边走过后,我隐约听到她的斥骂:“流氓!”
我遇到的第四个人是位染着黄头发的男青年,我朝他微笑,他凶恶地瞪着我,攥起了拳头,我赶紧敛起笑容,识趣地让开了路。
我遇到的第五个人是位小男孩,我朝他微笑,他警惕地看着我,突然飞一般地跑走了。 我没有勇气再试验下去了。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不料撞上了一个人,是位盲人,我赶紧微笑着说:“对不起!对不起!”他微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
可惜啊,他看不到我的微笑,我暗叹。
---刊《天池小小说》《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等。
选自:004【程思良.2011.佳作展】寻找无双(外四则)http://www.xxsbbs.com/viewthread.php?tid=3838&extra=page%3D1
吴宏鹏
小说与故事之间有一个区别:表现形式上的区别。故事的表现形式必须是故事,而小说的表现形式则不一定是故事,依我个人理解,可以这么说吧,故事这一形式只是小说的工具之一,当它被小说家拿来注入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它就成了小说。而小说家们所使用的工具并不仅仅是故事,他们有时候也使用些别的,比如:剧本、诗歌、散文、书信、简历表、帐单、判决书等等,总之,只要能达到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效果的,不论什么形式,他们都能用。他们所用的形式中,有时候没有使用太多的手法技巧,就能达到效果,尤其是闪小说这种精短小说,更是轻灵活泼,形式多变。比如,有时它只是一个场景,几句话,有时,就如程思良先生的《微笑实验》,只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事例。
简单地这么列举一下,真能表达出些什么来吗?我们一探便知。
“我”想去验证微笑是不是真如书上所说的,是“最好的名片”,通过对几个年龄段的陌生人的实验,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个人是位中年男子,见到了“我”的微笑以后也回给“我”一个微笑,可那并非发自他内心,而是出于习惯性的机械反应,当他发现对方是个陌生人时,他的微笑“瞬间僵在脸上”。
第二个人是位老大娘,“我”朝他微笑,她则老于世故地上下打量着“我”。
第三个人是位时髦的女郎,“我”朝他微笑,得到的是一句“流氓!”。
第四个人是位染着黄头发的男青年,“我”朝他微笑,差点挨了他的拳头。
第五个人是位小男孩,“我”的微笑把他给吓跑了。
读到这里,不禁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是啊,太像了,太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曾经遇到的那种情况了。可见,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确实是存在的,文章只是将分散于生活中的一些点滴汇集在一块列举出来而已。两点可以成线,三点可以成面,无疑,这几个人已经代表着社会的某一面,因而,我想,文章已然具有了一定的厚度。
“我”遇到的第六个人是一个盲人,盲人看不到“我”的微笑,他反而微笑了。那么,也就是说,人们戒备的是微笑,而不是陌生人。微笑,在人们眼里,已经不是真诚的象征,而成了某种可怕的东西。我们不禁要问,分明是真诚的一个微笑,为什么变质了呢?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哪里去了呢?
其实人人都喜欢真诚,大家毫无戒心地交流多轻松啊,如此将自己整天戒备起来多累啊!但是他们不敢,不敢放开自己的胸怀,因为太多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真诚换来的,大多数是伤害!他们不得不把真诚深藏起来,每天用虚伪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于是,在人人戴着虚伪的面具互相戒备的这个时代里,微笑,也便成了一个虚伪的符号。功利与金钱,已然使得人性中的许多重要的东西严重地缺失,书上所说的那些东西,已经与现实格格不入,它们只能是一种虚幻的理想。
至此,我想,文章的主题已触手可及: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他在呼唤,呼喊真诚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回归。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不仅有了厚度,也让主题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可见,闪小说虽然精短,未必就没有承载力,关键看我们怎么写,写好了,有时候四两还真可以拔千斤呢。
附原文:
微笑实验
程思良
我不记得在那本书上看过,微笑是最好的名片。我一直想验证这句话是不是真理。
那天,我突然来了兴致,决定亲自验证一下。于是,我走上了街头。
我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位陌生的中年男子,我朝他微笑,他也朝我微笑,然而,瞬间,他的微笑僵在脸上,匆匆从我身边走过。看来他意识到我不是他认识的人了。
我遇到的第二个人是位老大娘,我朝他微笑,她上下打量着我,急急从我身边走过后,又回头看我哩。
我遇到的第三个人是位时髦的女郎,我朝他微笑,他厌恶地扫了我一眼,从我身边走过后,我隐约听到她的斥骂:“流氓!”
我遇到的第四个人是位染着黄头发的男青年,我朝他微笑,他凶恶地瞪着我,攥起了拳头,我赶紧敛起笑容,识趣地让开了路。
我遇到的第五个人是位小男孩,我朝他微笑,他警惕地看着我,突然飞一般地跑走了。 我没有勇气再试验下去了。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不料撞上了一个人,是位盲人,我赶紧微笑着说:“对不起!对不起!”他微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
可惜啊,他看不到我的微笑,我暗叹。
---刊《天池小小说》《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等。
选自:004【程思良.2011.佳作展】寻找无双(外四则)http://www.xxsbbs.com/viewthread.php?tid=3838&extra=page%3D1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