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切割——为老金头作论文(二)

By 安公公 at 2017-07-10 • 0人收藏 • 533人看过
  对前中学语文教师,现退休在家天天搓麻并给予此篇论文以莫大帮助的母亲大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安公公论文]
  
  “比较”,在揭示事物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乃至它的缺损性方面,不失为一种基本的方法。从哲学思辩到科学研究,它几乎无所不在。在常见的阅读方法中,它具有特殊的地位。
  
  比较阅读法一般有三种类型。
  先说独体的比较。从一首一、二十字的小诗,直至数百万言的鸿篇巨制,它们各自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凡是系统就有它自身的层次结构,因此,这里的独体比较,主要是研究一个篇什内各个结构层次相互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用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那个词?构造成那样的形式,却不是构造成这样的形式?诸如此类的比较,在敏感的读者的心中将是层出不穷。诗经上的《墙有茨》,揭发卫宣公死后,其妻宣姜与庶长子公子顽私通乱伦,时人作诗讽喻之。这首诗在一唱三叹的回环中,以揶揄的口吻强调,“宫闱中的淫乱,简直说不得哩”。这句话反复了三次,因为换了个谓语动词,虽然只一个字,却是一层深似一层。那三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为了深刻地理解,历史学家白寿彝在阅读时,他曾参照前人的注解推敲它们的含义。他说,“把‘不可读’列于‘不可道’、‘不可详’之后,意思应比‘道(道说)’‘详(详说)’更深一些。《毛传》:‘读,抽也。’《郑笺》:‘抽,犹出也’。是有抽绎之意。这个古义,我觉得很好。《孔疏》以为:‘此为诵读,于义亦通。’这是孔颖达的浅见。”这一比较,对作品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就透剔多了。
  
  独体比较并不止于词语之间,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抽绎出它的底蕴,关键在精确地分解出作品所包含的各级层次、比较并研究各个层次间的结构关系。通透而雄辩的理论,优雅而动人的形象都应寓于完美的结构之中。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一首仅28个字的小诗,因为诗作丰富的层次感,所以历来的画家都乐意以之入画。
  
  “独怜幽草涧边生”,“幽草”就在你的脚下。“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就在你的头上鸣叫,何其近也。放眼望去,“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与头上足下一比,岂不远哉!上马河(即“西涧”)急雨涌潮,白浪翻腾而去,河上的渡船任自挣扎不已,与瑟缩在涧边的幽草、深藏高树上的小鸟相比,动静之分也!小舟兀自在渡头抖抖地打横,潮溢云覆,渺渺茫茫,气蕴浩瀚,于幽草小鸟相映衬,大小之别油然而生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这一大一小、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两者相反相成,配色绚丽而多变,层次感忒强。渡口无人,野舟自横,受阻的旅人不免有孤独之感,怅惘之时方才见出落寞涧边的小草,听得避雨晚归的小鸟的啁啾之声,在这荒郊浩野之上,步履维艰,不觉移情于物,方才拈出这“无人”、这“幽草”、这“深树”、这“野渡”……旅人内心的孤寂与外部世界的荒漠,不觉浑然一体、意境贯融,是谓相辅相成。
  
  独体比较着意于作品的结构框架,研究各个层次间交相贯融的美学形式,从而审定它的艺术价值,这种比较方法在剖析作品时,可以补“背景分析法”之不足。
  
31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8-18
2017-07-24   #1
  阅读的异化和教化
  序诗
  我是个者:
  因为我除个赤条条的我外,
  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
  《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
  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
  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
  所以我把她公开了。
  《女神》哟!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
  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
  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1921年5月26日郭沫若
  
  每天花一个小时写,一二个小时构思
  正在进行
  希望能在周日晚上完成
  
  
  
  
2017-08-06   #2
  怎么把问题说准说透呢?西西,容我再想想:)
2017-08-06   #3
  对前中学语文教师,现退休在家天天搓麻并给予此篇论文以莫大帮助的母亲大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7-08-07   #4
  估计是你站在我的墓前:)
2017-08-07   #5
  :))) 二斯,厉害~~
2017-08-07   #6
  占个位置看看!:)
2017-08-07   #7
  抱着学习的态度进来~~~~~~~~~~~~~~~``
2017-08-07   #8
  次说“平心比较”。什么是平心比较呢?且以章学诚的读《史记》为例。他读完《陈丞相世家》和《李斯列传》后,下了一个对比性的结论:“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陈平辅佐刘邦治国安邦,他的远大志向在分肉的小事中就得到了体现。李斯对比厕鼠,而十分欣羡粮仓里老鼠的安逸舒适,他的浅薄终至身死灭国。章氏从两个人物的记传中,找出典型的细节加以比附,确实做到了“推微知著”。他的比较自语言文字到人物刻划,读得又细又活,真是比较法的妙用。
  
  所谓平行比较,它的含义自然要比章学诚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得多。一般来说,平心比较应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或先后)阅读内容相近、深浅相当的一类作品,注意不同作者在表述同一事物时可能有的相似之处,或是相反;注意同一作者在表述同一事物时可能有的相背之处,或是深化。
  
  举例来说,《中国文学史》应是中文类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试以平行比较法进行阅读,它的次第是,先应从一家之说,然后延及其它各家。譬如说,我们最先从游国恩主编的读起。这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我们可以先比较各个不同章节编写者在语言风格和表述上的差异,再比较各章节编写者他们在这本书里的说法,与他们各自相对应的专著、或论文中的说法有无差异。倘有差异,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为什么?然后再与最相近的同类著作进行比较。那自然该是于余冠英主编的文学史比了。两书先后出版只差一年,它们在论证上是否有粗疏武断与密致严谨之分?在观点上是否有激进与求实之别?在语言风格上,是否有峭峻与丰瞻之异?然后又可和个人的专著相比,较之郑振铎的、刘大杰的、胡云翼的……看看它们之间的科学性究竟哪一种更强些。不同的编写人、不同的编写期,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似是而非的看法、乃至相互不容的观点,通过比较阅读,会大大地开拓你的视野,并且会深深地铭记于心。从效益上来说,花同样的时间背一种书五遍,远不如读五种书一遍来得经济。不信你试试?
  
  再次是“高调比较”。高调比较是平行比较的深化。
  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儿子找到一个可以升华起来的好环境。读书和做人的道理相通,在一个时期里,你读的书在深度与难度上相仿,那时你就处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阅读环境里。十分明显的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他们所选的书目在相似性上,几率却很高,尤其是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为了尽快提高你的阅读水平,你在通读同一“数量级”的书籍时,必须有意识地从现时的“阅读环境”中跳出来,以较高层次的阅读物作为新的“参照点”,这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高调比较。
  
  我们在读书阶段学习的内容,固然是专业书籍,但是这些“概论”、“通论”一类的教材,大抵还只是专业的基础,是为专业划界的启蒙读物。因此,在学习教科书的同时,应该根据你的治学方向,选择具有较高水准的专著作比较阅读。这里仍以学习文学史为例,在阅读文学通史的同时,如果你对小说有兴趣,不妨看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如果你偏爱民俗文学,则可读读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要是你喜欢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也可翻翻胡国瑞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如此等等。古人云,读书当知“出入法”,是说要读得活,学会比较阅读,又能放出你的眼光来,书自然会越读越活的。
  
  华罗庚把“黄金分割法”用于工业生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在阅读上也有一个“优选法”的问题,这就是“切割”。
  
  根据你的专业、爱好与发展方向,你从浩繁的同一类书目中选出若干种,作为攻读的重点,这是精选。精选是一种广义的“切割法”。我这里要谈的是狭义的“切割法”,是对某个具体作品的“切割”。前人强调在阅读时,“……有切己者虽锱铢不遗,不切己者虽泰山不顾”,这话可谓深得辩证法之三味,舍为取之道,不懂得舍弃,就不善于获取。
  
  切割法分两种:重复性切割与一次性切割。
  重复性切割适用于精读篇目。罗曼.罗兰认为阅读时“主要的不在于积累尽量多的知识,主要的在于这或多或少的知识都是属于你的,是用你的心血浇灌而成的。”这是说要消化你所读过的东西。要把那些很有深度的理论性著作,或是容量繁富的艺术杰作化成你的东西,囫囵吞枣是不成的。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人物,他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一种著作要重复读好多次,“每次作一意求之”,“但得其欲求者尔”,按计划、有重点地分别着切割。有经验的读者,善于找到关键所在加以切割,有如“庖丁解牛”,每一刀下去,“莫不中音”。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书中的疑点、难点与要点上,反复切割之,就能把全书“支解”开来,融化进你的储存库里,这就达到了人们常说的书越读越薄的境界。
  
  “学贵精专又贯通,两端齐执得其中;通能启发多思考,专不旁驰易见功。”这是郭绍虞治学绝句中的一首,确是经验之谈。传统的教育法,往往偏重于精专的培训,而忽视博通之道,对于人材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在今天。由于信息量的汽化式膨胀,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快速阅读法。比如说,变线性的“Z型”阅读为“块型”的整体阅读,变外语言为内语言的无声阅读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博通”。
  
  “一次性切割”主要是用于快速阅读。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单纯追求阅读的速度,读者的心理和生理将不胜负担。而一次性切割,在顾及速度的同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需求点上,既不加重读者的负担,且能快速增加信息量。下面介绍几种我自己正在实验中的方法。
  
  第一, 只读标题。从单篇文章的标题,直至长部著作中的分章分节的细目,乃至报章书刊杂志的目录都应经常浏览,可以引发联想、了解动态。
  第二, 从文章的结尾处读起。不少文章的结论性说法往往放在最后压轴。
  第三, 跳跃式前进。有些文章拉拉扯扯,水份很多,快速找到“关键词”、“中心句”,只抽取出文章的主旨。如此,阅读时不是依行前进,而是跨段跳跃。
  第四, 一目十行,快速行进,止于当止之处。一支竹笋无论如何鲜灵,也总有毛壳、老根;好的文章也并非字字珠玑、处处闪光。所以读任何一种文章,初不宜细细咀嚼,但以寻找精粹为主。比如说,我最近读到一位作家谈写作语言的文章,有二三千字,多是一般性的知识,其中止一百来字是说他自己的,我就停在那里,细细地琢磨那几个字:“所以在语言上,我尽力走自己崎岖的路,我喜欢……喜欢……还喜欢……”。我就为那几个字,匆匆扫描了几千字。
  
  使用比较与切割的阅读方法,要有点经验,也要有点胆识,坛坛罐罐、下脚杂碎都舍不得放的人大概是用不好的……
  
2017-08-07   #9
  :)))))))))))))))))))))))))))))))))))))))))))))))))))))))
2017-08-07   #10
  推:)
2017-08-07   #11
  哈哈,亲爱的安不帅。。。。。
2017-08-07   #12
  嘻嘻,俺也学习一下哈
2017-08-07   #13
  我老想着要辩驳他,那便是进了死胡同:)
  
  三儿的见点商榷还是颇有见地的,感谢他的认真评点,不少说法对我颇有启示。做为方法论研究,换一种角度可以见出另一种方法。你提出的许多见解,就是从新的角度看见了我未曾看到的东西。发现新东西要不停地转换角度,唯其如此,我们都会进步。换一个角度,我们一定会大吃一惊——世界原本是如此的丰富。角度不存在高低,它在不断地旋转中发现新东西,不会有所谓的“最好”,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成功、或者说至少得到了某种满足,如此而已:)
  
  一,一个大原则,这么多的方法类型,应该是针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
  (这个我是毫无异议的。其实,我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处在文理交融、边缘学科丛生时代的人,阅读不仅对作家、科学家以及各种专门家有着绝对性质的意义,就是对普通人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以为“现代人”的概念,并不仅止于时间上的界划。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最显著的特征总起来看,也只有两个字——求新!因为闭塞视听,必然保守;孤陋寡闻,必然短见;学识浅薄,必然狭隘……所有的都归结在一点,也就是一个R——READ(阅读!)
  
  二、三的商榷也是有道理的。显然这里的意思是,任何事物的“质”,只有通过某种形式方才能够得到最后的体现。换句话说,任何事物如果没有了它的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没有了它的质的规定性。“金格尔”同志完全体现了辩证法精神的深刻与机巧:)
  
  表扬了你这么多,该轮到批评了:)
  金三同志大肆“歪曲”原作,“姿意”串讲,“妄加”评说,安安我的作品可以忽而上天,也可以忽而入地。这种恶劣(注意,这里没有双引号)的倾向,其实还可以一直追踪到中国第一个知名的评论家孔丘的身上:)《诗经》是这么一部绚丽斑斓、峥嵘多姿的杰作,孔子居然断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开创了“以意逆志”主观臆断的先河:)及至公元21世纪,安安又用三儿的办法还治其人之身。假借《演孔图》说,“金三论经,有鸟化为书,金三奉以告天,赤雀集书上化为黄玉,刻曰,金提命,作应法。”金格尔一经神话,他的那些“述而不著”的笔记,自然也就成了万世而不朽的经典了~~~~~~~~~~~~~~~~~
  
  哈哈哈哈,三儿三儿,我现在每天要抽两包烟,不知道还有多少余生来和你作如此有趣的交流……安安心之欢快的歌~~~~~~~~~~
2017-08-07   #14
  资本论第三卷明天可以结束
  然后会看第四卷,当然
  这期间我会写出和你交流的心得
  现在大致框架,思路已定了
  正在酝酿
  
  先高兴一下,又可以让我学习一下安安的先进文化
2017-08-07   #15
  楼主铁匠出身?
2017-08-07   #16
  可爱的马甲,我都不认识~~~~~~~~~~~~~~~~
2017-08-07   #17
  :)
2017-08-10   #18
  :)
2017-08-11   #19
  安安,这文章写的好极了,偶不给红脸只是私心重啊,毕竟题目还写的给我的,。。。。
  哈
2017-08-12   #20
  强
2017-08-13   #21
  :)
2017-08-13   #22
  让我想一想,怎么回你:)
  
  还有,红脸是必须的!
2017-08-13   #23
  哈哈,亲爱的安安。。。。。
2017-08-13   #24
  好象又回到了课堂。
  过去每次听老师讲,我就昏昏欲睡,但是如果有安老师这么一表人才的,我会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听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