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毯编织的相关介绍

2019-11-07 06:02:51

相信各位经常会看到邻国韩国申请这世界遗产那世界遗产的,笔者看到后总是会被搞得啼笑皆非,小国家也只能靠心机来博得一点利益的,对于天朝来讲,五年年的文化底蕴不是吹出来的,这还不算上古时代的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手工业和制造业那可是甩开了世界几条街啊,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唯美纯净的西藏保留的一项古老原始而又有神秘感的技艺,藏毯。

藏毯分为三种:一是用牦牛绒毛线和羊毛线合织而成的,图案较鲜艳复杂,质地轻柔;二是用绵羊细毛线编织而成的,式样较简单素淡,但也有用彩线编织成花样较多的薄毯;三是“卡垫”,即垫子。用帆布或牛皮装着獐子毛、青稞秆或干草等,质地结实。配搭得宜的话,可成为家居理想的装饰品。

西藏地毯(藏毯)的传统生产工艺,经过2000年的实践提炼和发展形成以“穿杆结扣法”为主的编织特点,并贯穿于梳、纺、染色、捯线、手工纺织、平剪和洗涤制作等生产流程,具有密实、厚重、平软、细腻,色泽鲜艳、洗涤不褪色、不掉行和经久耐用等特点。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堪称工艺精湛、美观大方,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声望,与波斯地毯、东方艺术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藏族编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的西藏,除了农耕和游牧外,其余的生产活动几乎都集中于手工业领域。民族手工业与农业和畜牧业并列为西藏历史上的三大传统产业。

根据考古发掘,藏族编织工艺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卡若遗址出土了大量骨角锥、骨针,其中骨角锥208件,骨针31件,磨制精细、针尖锋利,说明当时先民已经有了用兽皮或用毛编织物缝制的衣服;出土的陶纺轮,线坠等物,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纺织生产活动。

20世纪中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古墓群的发掘中,出土了较多用牛、羊毛编织的“毛席”残片织品,有毛带、毛绳和毛线,并已有染色技术,主要以黄褐两色为主,即原色毛与染色毛相结合应用,少数有黑色、红色或蓝色。据考证这些“毛席”为藏系绵羊毛编织而成。

阿里日土阿龙沟新石器时期石丘墓出土的织物残块,有女尸脚上所穿一种酱红色的亚麻布织成的套袜,用黑、红、白三色羊毛编织成的绳索残段。女尸面部两只眼上还残留着一段眼帘一样的织物—“瞑目”。可见当时的毛质编织物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以及死后的陪葬物中。

作为中国地毯的发祥地之一,在西藏,无论是地毯、墙上的挂毯,还是床上的卡垫,藏毯几乎家家户户可见。带着对藏毯的好奇,我们走进了西藏拉萨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这是西藏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一家藏毯生产企业。令人惊奇的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毯今天仍然延续着完全手工编织的传统生产方式。

流传千年的藏毯选自藏北高原的优质羊毛。手工编织藏毯,先要通过手工绘制图案纹饰,再经过梳、纺、染色、倒线等程序,最后运用藏式穿杆结扣法编织而成,工艺十分复杂。

某记者去求学:先把两个线头交叉成十字状,用拇指和食指摁住十字中心,右手捏住十字经线的下端,逆时针绕拇指两圈之后横绕过纬线头捏住,这时,拇指退出被绕的圈中并顺带抽出纬线头捏住,右手拉经线,最后拽紧线结,这就是进厂要学的第一个手工操作:拇指双绕法。

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打结。工人师傅几秒钟内轻松就能搞定的线结,当然到了新手手里,就是不听话,两只手都不知道该怎么配合,刚刚在车间里的几位编织女工利落的手法,就像在变魔术,虽然不是很美观,但是从质量上看,你们打的结还算不错。还要强调的是,结头长短要控制在0.5厘米至1厘米,线结头一定要拉紧,要小,否则毯子织出来后容易看到结头,而且线在过织机的棕丝眼时会卡住,这不仅影响毯子整体的美观,也会损伤织机,所以打结时一定要注意”。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要求还真是严格,近两个小时的学习算是勉强通过。

随后,我们来到负责络筒程序的机器前,一车的线筒等待着被接成一条线。经过两名编织女工娴熟的拇指双绕法,五台机子运转起来。“你们可以试试。”经过允许,我们小心翼翼地把两个线头用拇指双绕法接在一起,在机器上按了一下“运行”,机器就转起来。“我们每天大概要接七八百个线头,很繁琐,但已经习惯了。”编织工小赵说。

那么承接传统的手工业一定是比较复杂的,即便对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也只能代替一部分的人工操作,比较重要的环节或者技术活还是得手工来做,这就反映了藏毯的价值的确很珍贵,即便是量产也是如此的珍贵。对于想要选择家里装饰的的朋友也可以考虑选择藏毯,瞬间品味就上去了,也让人感觉到高逼格,毕竟在量产的时代,手工制作或者是半手工制作的确是弥足珍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