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生地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家庭炖汤的时候都会放置一些生地一起炖汤,非常的养生。李时珍在古书中就有对生地黄评价:“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我们在药店也经常有看到熟地黄的身影。那么熟地黄和生地黄是一样的吗?
我们马上就来了解看看熟地黄和生地黄的区别吧。生地也叫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厘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根壮茎肥厚肉嫩,呈块状,圆柱形或组锤形,直径2.5~5.5厘米,表面橘黄色,有半月形节及芽痕,茎生叶丛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某部渐窄,下成生叶柄,边缘具有不整齐钝齿,叶上面多皱,下面带紫色。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
熟地黄,中药名,又名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 粘性大,无臭,味甜。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切片用,或炒炭用。经炮制后,药性由微寒转微温,补益性增强,所含的地黄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抑瘤活性,还有显著的强心、利尿、保肝、降血糖、抗增生、抗渗出、抗炎、抗真菌、抗放射等作用。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熟地黄和生地黄的区别】
从形状上来看。
生地为长圆形或块型,不规则,一般是中间大,两端细小;有的是呈长条状。颜色为棕灰色或棕黑色,比较柔韧,不容易折断。生地肉呈棕黑或乌黑,味稍甘。熟地,是生地加工而成的,一般是切成片或小块,染色为乌黑色,有光泽,味道同生地。
归属性质有异。
生地性寒凉,在中医中属于心、肝、肾经。而熟地经过黄酒拌闷、晒蒸等过程,其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寒转为温,归属于肝、肾经。
主要药用价值不同。
生地性寒凉,主要药用价值是清热凉血、止咳、养阴、补肾、止血等功效,经常与其他中草药联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肺结核、神经衰弱、慢性肾炎、便秘、小编出血等疾病。非常知名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地黄的成分,其补肾疗效显著。
熟地,由寒性变为温性,其功效主要是补血。与其他中草药一起,能治疗贫血等疾病。另外,熟地对存在腰腿酸软、耳鸣耳聋、经常头晕、眼前发黑、少白头的患者,也有不错的作用。
小编结语:生地和熟地都属于地黄,但因为制作加工不同,所以在性质和药用价值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在选用时,还是一定要加以辨别的,主要看病症来取材。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熟地黄。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生地。关于熟地黄和生地黄的区别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需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居然之家设计家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