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11 10:46:15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学生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初中的生命科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之一。要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教师应逐渐引导学生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开始,扩展到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如参观、讨论等。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情景或场景,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体验。

  1、学会认识和妥善处理两性关系中的情感问题

  案例:师生互动,共同认识异性间的交往

  在“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在课堂内讨论男女同学是“恋爱”还是“正常的异性朋友”关系。关于“正常异性交往”和“恋爱关系”界限的划分,让很多家长和教师难以把握。那么学生是如何区分的呢?课堂上,我没有采用说教式的单边活动,而是采用了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判断一对正在交往的男女同学是在“恋爱”还是“正常的异性朋友”关系,可以参照以下几点:相互间的感情深度如何;彼此间交往的次数、频率;互送的礼物是否有爱情含义;双方见面时的表情及举止怎样等等。总之,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师生双方彼此交流了情感,使学生正确认识了“恋爱”与“正常的异性朋友”关系的界限。

  2、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案例:种内互助,合作学习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都是群体生活,相互协作。在“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过程中,我说明了种内互助的意义:一是种内互助有利于防御捕食者的侵袭。例如,麝牛群在遇到狼群袭击时,成体围成圈,牛角向外,抵御捕食者,而将幼体围在圈中加以保护。二是种内互助也有利于捕食。合作捕食的成功率明显加大。成群狮子捕食的成功率是个体捕食的两倍。象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同样一个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群体中,也应互帮互助,以爱心、真心对待别人,那别人自然投桃报李。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群体中,可以远离孤独获得友谊,从而实现生命的永恒。

  3、了解每个人在婚姻、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案例:感恩教育

  在“生殖和生命的延续”教学过程中,我曾在授课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调查作业:回家访问自己的父母,访问内容包括母亲在准备怀孕和怀孕早期、中期、后期,以及生产过程、产后各个时期母亲的心理、生理的变化与饮食喜好的变化等等,每人写一篇访谈录或调查报告。两周后,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了。在这些作业中,有的侧重母亲怀孕时的心理变化,描述了母亲每天对腹中胎儿的言语对话和抚摸动作以及满怀希望迎接新生命的过程;有的侧重于查阅母亲怀孕后身体各器官重量增加的数据及对母亲身体变化的描述;有的侧重写母亲生产时痛苦与喜悦交集的复杂心情。这些调查,无论侧重点在哪里,无不透露出学生对母亲的崇敬,感叹母亲是多么伟大。一个真正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爱心的人,知道任何理由的轻生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自己、对家长、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4、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

  案例1:悦纳自我,相信自我

  在“变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说,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够做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既不自傲,也不自卑,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如果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会感到自惭形秽,失去前进的动力。自然界的生物多姿多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低等的病毒、高等的人类,他们都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本领,否则的话早已被淘汰。小草不必羡慕乔木的高大,乔木也不必嫉妒鲜花的美丽。而人也如此,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悦纳自我,相信自我。

  案例2: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在“生物进化”教学过程中,我举鸟类的适应。如大雁生活在空中,纺锤形身体,骨骼中空,有发达的胸肌和两个翅膀。这些与飞行生活是相适应的。而同样是鸟类的鸵鸟,由于生活在非洲陆地,则翅膀退化,不能飞翔,双腿长而健壮,适应于奔跑。我再举哺乳动物的适应辐射,因适应不同的环境,分化成奔跑型(鹿)、掘土型(鼹鼠)、飞翔型(蝙蝠)、水栖型(鲸)、陆栖型(松鼠)。其实世界上的所有物种,都有这些适应现象。正是由于适应性,才形成了生物界如此丰富的物种。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间的智力也相差无几,而有的学生则由于适应性差成绩下滑,甚至不堪重负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有的同学走向极端。所以学生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有了问题及时调适。也许你没有姣好的容貌,也许你没有高贵的出身,也许你尽了努力但成绩仍不如他人,请你面对这些不要自寻烦恼。中学生抛弃烦恼,变压力为动力,刻苦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5、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案例1:抵制生物入侵与生态修复

  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介绍了“外来物种”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有些外来物种可以带来正面影响,如引进荷兰郁金香,可以增加植物多样性;也有的带来负面影响,如引进水葫芦,水葫芦暴发式生长,抑制本地物种的生长,成为入侵恶性物种。我用图片展示了许多入侵动植物物种。例如,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和上海普遍存在的“一枝黄花(加拿大一枝黄花)”。外来入侵动物:蔗扁蛾、非洲大蜗牛、湿地松粉蚧、美国白鹅、福寿螺和美国牛蛙等。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考虑引进的物种对当地物种的影响。有时为了引进一个物种,同时还要引进它的天敌——捕食者或寄生物,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外来物种生长状况。我们在考虑经济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我还介绍了“生态修复”概念,再列举东太湖生态修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苏州河生态修复等实例。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自己首先应从保护学校学习环境、小区生活环境开始,然后再保护区县环境、上海环境,乃至全中国、全世界环境。

  案例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了丰富的图片,又下载了一些重要的文本,师生共同参与野生生物保护的教学。例如,课堂上学生阅读大熊猫就地保护情况:栖息地总面积为230多万公顷。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0余只。全国已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55个。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园为重点的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发展体系。我还告诉学生,在南汇区的东海大桥处,就有一片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家有机会不妨到那里去,看看可爱的成群结队的鸟儿们。学生阅读迁地保护相关资料——上海动物园科技人员攻关课题《华南虎种群复壮和基因库建立的研究(1995-2000)》:完成了61例华南虎的血常规指标测定,建立了华南虎基因库。上海动物园共繁殖成功华南虎12只,成活8只,成功繁殖至子6代,使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课题获2000年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我还告诉学生,嘉定区、崇明县有中华鲟养殖基地,并展示历年来上海市中华鲟放流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即2006年8月6日中华鲟放流活动。以“关爱中华鲟,你我共行动”为主题,共放流中华鲟3349尾左右。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6、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案例1、受精卵(生命体)形成的艰难

  在“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通过受精作用的学习,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的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做一个生命的强者。我播放“生命的形成”视频,其中部分解说词如下:性生活时,男性从尿道喷射出的进入女性的阴道,约4亿个精子喷射在女性的子宫颈上,其中大部分都会流散。阴道内有杀死精子的酸性物质,高达1亿个的精子当场被杀死。卵子排出后必须在48小时内与精子会合,女性只有在这个时间内才有怀孕的可能性。存活下来的精子下一个障碍就是通往子宫的窄门“子宫颈”。子宫颈往往被一团粘液堵塞。每个月中的两天的时间此结构会变为较宽松的网孔,最强壮的精子便可冲破万难而登堂入室。只有不到1%的精子能够抵达最后一道屏障,也就是“输卵管的入口”。因为只有一个输卵管内带有卵子,所以半数的精子走上了不归路。在4亿个精子中只有一百个精子能抵达卵子。抵达目的地的精子争先恐后穿越卵子的外壳,只有一个精子能穿越卵子。优胜者附着在卵子的表面并使用头部喷射出的酵素穿越卵壳。卵子的外壳以闪电般的速度硬化以阻止其它精子的进入。在数小时的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子所携带的两组染色体彼此接触合二为一,并传讯给受精卵进行分裂,染色体开始复制和分离,受精卵分裂为两个细胞。几个小时后各细胞再进行第二次分裂。在精子进入输卵管底端的一星期内,这些细胞会持续地分裂增生。此时受精卵必须被移植到子宫才行怀孕。由于受精卵可能在女性下一次月经时流失,因此怀孕的几率只有五成。然而,如果胚胎在第七天时在母体子宫内留下来的话,一个崭新的生命就开始了。

  案例2:生物进化漫长而坎坷

  在“生物进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深深地触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如在生命的起源中,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生命起源是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经历四个阶段演变而成。分别是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而原始生命又经历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进化成现在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而在生物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又曾有过几次生物大灭绝现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而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条件发生变化,都可能将生命扼杀。而且目前来讲纵观整个宇宙,也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今天能生活在地球上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格外珍惜生命。

  案例3:死亡教育

  在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这节内容时,我讲到生物有机体的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物体都有一定的寿命,这样才能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人也会生老病死,尸体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又怎会有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只有了解死亡,正确认识死亡,才可能积极地看待生命,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创造并提高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对人类的死亡你怎样理解呢?对此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死亡,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非正常死亡。人们面对亲友的死亡,如何尽快地从心灵痛苦中解脱出来呢?对亲人的最好的哀思就是自己能积极乐观地去生活、去学习。我教育学生如何从亲人死亡的阴影中振作起来,以及如何适度地表达对死者的关怀与尊重,学会适当地发泄自己悲伤情绪,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珍惜生命。

  案例4:利他行为教育

  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教学过程中,我举了动物社会行为的例子。在一些动物的社会群体中,有些个体为群体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有时会表现出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的利他行为。例如,工蜂为保护蜂巢用蜇针去蜇来犯的动物或人,工蜂自己则会因此而死去。生活在草原上的草原犬鼠,群体中的个体发现偷袭者时,不是马上逃跑,而是站在明显处大声鸣叫报警。学生在危急时刻,比如抢救落水儿童,我们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及时报警,请求社会支援。但假如当时无通讯设施,无交通工具,无会游泳的成人在附近,无营救设施等条件,不会游泳的学生不要冒险行动,不然牺牲了自己生命,又不能救活他人生命,造成两个家庭的不幸。所以,中学生见义勇为、救死扶伤,应考虑自己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7、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案例:交通安全

  在“动物体对信息的获取”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我们在十字路口,不能闯红灯是大家共识的,但见到绿灯亮时,也不能掉以轻心,毫无顾忌向前直冲,因为此时要右转弯或左转弯的车辆可能随时向你驶来,闯红灯的车辆也急速奔驰而来。假如你骑助动车,必须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否则在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相碰撞,那必伤无疑,甚至断送你自己年轻的生命。假如你在非机动车道行驶,也要在路口注意借道行驶而转弯的车辆,也要注意停在非机动车道上的车辆。因为此时机动车驾驶员或乘客随时可能突然打开车门,不小心把你人刮到。假如你被车撞了,请你记住车牌号码,及时报警,及时让交通警勘察现场,让救护车救援。

  生命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一个时间安排问题。有时为了突出生命教育,不得不将生命科学教学本身时间缩短,否则不能完成教学进度。初中生命教育,需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思想、体育和历史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运用学科教学,既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内容中,一些纯粹的知识容易渗透。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等,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学生不可能只生活在学校,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有的甚至根深蒂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学校教育。

  总之,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要使教师、家长和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当然生命教育的关键和主阵地,还是学校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