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奥数班”为何遭遇尴尬

2019-11-08 18:55:46

■教育话题之熊丙奇专栏
  
  西安市7部门8月25日联合检查奥数班时遭遇尴尬,60多名小学生齐声将检查人员往门外轰赶,闻讯赶来的家长更是含泪呼吁,希望在取缔奥数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上“名校”途径。(西安晚报8月26日)
  
  这次联合检查,或许起因于此前的一则报道———据华商报8月23日报道,在交大电脑城7号楼的7楼,有纸飞机从楼上扔了下来,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扔下来了4个纸飞机。纸飞机落在地上,落在广告牌上。记者捡起来一看,这是一张中小学生数学作业纸,上面用油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几行字:7楼在上奥数,请救救我们可怜的孩子。
  
  按理说,联合检查是在救奥数孩子于水火之中,可是,为何却又遭遇学生和家长的抵制呢?这很值得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思考。
  
  其实,对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奥数这样的课外培训班,有关部门认定其为违规,并进行查处,本就值得商榷。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各种学科培训班,只要其办学场地安全条件达标、师资力量符合事先对顾客的承诺,服务内容在其经营允许之内,讲课内容不违反现行法律,就属于合法经营,将这合法经营按照“黑培训”来打,有关部门的行动是缺乏法律支撑的———奥数班和其他学科培训班性质其实一样,为何奥数是“黑班”,其他班就不是“黑班”呢?———同时还带来很大隐患,前不久有媒体就报道,一家“黑奥数”班为了逃避检查,不仅教学生撒谎,还与查处人员玩起了“躲猫猫”。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出重拳治理奥数班,不能把功夫用到治理社会奥数培训班上,因为奥数本身并无原罪,合法培训机构举办的奥数班也不是“黑奥数班”,而应该认真分析“奥数热”变异的根源,针对病根,才能加以治理。
  
  在国外,奥数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其是作为发展数学爱好者的兴趣、提高数学素质而存在,而在我国,奥数却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兴趣,而变为竞技的工具,不管孩子有无兴趣,家长都送孩子去读奥数,形成“全民奥数”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异,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存在“择校热”,而在择校中,奥数成绩、证书是有力的敲门砖;二是我国中高考制度采取单一的学科成绩标准进行选拔录取,而数学是核心学科,一些家庭让孩子参加奥数班,主要的考虑是让孩子学难一些,以此提高数学成绩。
  
  遗憾的是,近年来各地对奥数的治理都没有“治本”,而都采取“治标”之策,比如,早在2005年就发布禁令公办学校不得举办奥数培训班,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时,不得看奥数竞赛证书,此后,又宣布取消奥数的中考加分和高考加分政策,可是,结合上述两方面原因,这些治理并没触及问题核心———不让学校看学生成绩,可择校存在,3000个学生报考,只录200个学生,学校实际上存不存在选拔?取消了加分,但更多家长关注的是提高数学成绩,这效果能有多大呢?
  
  要治理奥数热,还得治理对奥数的市场需求,这就要努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消除因学校办学差异而存在的“择校热”,另外,要真正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推行中高考制度改革。这两方面,其实责任都在政府,前者要求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入,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打破择校利益链(政府部门被认为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后者要求政府部门放权,推进“教招考”分离,把考试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归还各级学校,把选择权给受教育者。无论是2006年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还是去年7月颁发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明确了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和中高考改革中的责任,可是,却没看见责任落地。
  
  由此可见,不在这两方面上下功夫,却在打击奥数培训上做文章,是政府在不该作为处作为,而在该作为处不作为,这导致了奥数治理的尴尬。可以说,此前宣布对奥数进行最严厉治理的每个地方,都是高调开场,草草收场,而学生们还是陷在苦海之中——就是治理了奥数班,还会有其他班大量存在,学生的负担也并不能减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把精力用在治理的核心领域,而社会舆论应该监督的是政府部门履行教育投入责任、教育均衡责任,以及放权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并对政府部门不依法履责的行为进行问责。如此,孩子们才会有春天,奥数这类培训班才能回归其兴趣的本质。(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