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渐成冷门 “盛世不再”

2019-11-20 13:29:35

从20世纪80年代争相报考的火热,到如今高招时往往成为末选的冷门专业,大学中文系切身体验了“盛世不再”的苍凉。  20世纪90年代末从中文系毕业的笔者,虽未亲身体会中文系的“盛世”,却对这个专业有着深厚感情。即使在笔者求学的年代,中文系也是综合类、师范类院校的“第一系”,橱窗、校刊常有学生的文学作品,学校周边书店的文学书架前也是人头攒动。如今,选择文学院的学生往往是冲着录取门槛低而来。  不过在笔者看来,或许我们不必对中文系被冷落太过忧虑。首先,优秀学生高考时不选中文系,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喜欢文学,不愿意阅读文学作品。事实上,大学里的文学讲座和活动依然有各专业学生参加,文学书籍依然有各专业学生阅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现在尤其需要大量应用性人才,而不需要那么多基础学科人才。实际上,高校中文系的招生,与过去相比,总数要大得多。  从培养中文人才尤其是优秀作家的角度看,也不需要让“好苗子”都去读中文系。一方面,中文系主要培养合格的文字工作者,或者文学、文化研究者。另一方面,成为优秀作家需要丰富的阅历,有其他专业背景是重要优势。现实中,当然有作家是中文系出身,但更多的作家出自各个专业,甚至是“社会大学”的毕业生。 不可否认,这些年我们的语言、文化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很多大学生写不出漂亮的字和通顺的文章,缺乏传统文化和文学修养。但是,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大学中文系的责任,更不是把大家都送到中文系就能解决的。  很多人为中文系被冷落担忧,其实大家真正忧心忡忡的,一是人文学科正被边缘化,二是现在的大学和社会太过功利。应该说,中文系成冷门专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文系是种“不幸”。但反过来,这一现象也对中文系构成“压迫”,让其为生存而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人文学科固然不要变成应用学科,可过去那种“把鲁迅存进银行吃利息”、“背诵伟人的咳嗽”的清高、封闭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了。现在很多学校搞通识教育,让中文系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和技能,中文系教师也有了“走出去”的用武之地。这对教育改革、人才培养都是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