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教师的口语表达艺术

2019-07-22 19:35:59

  研究表明,中学课程位居“三最”,最枯燥、最不实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这对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口语表达艺术对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起重要作用。俄罗斯民谚说;“语言不是蜜,但它能粘住一切。”一个优秀的教师,语言艺术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达流畅,舒展自如

  课本来就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稍不注意,便会沦为呆板的说教,因此,它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技巧,把理论性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喜于接受、乐于听闻,没有流畅而运用自如的语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课堂上两眼老盯着教案,看一句,讲一句。这样做,教师讲起来难受,学行听起来难懂,根本谈不上知识的体系是否完整,教学结构是否恰当,知识内容是否详尽等等。当然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会好。

  二、松驰有度,快慢相宜

  教学语言技能是指运用口头的、书面的或体态的语言形式,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的教学行为。教师讲课的语言,应该有一定的速度,那么教师讲课和语言速度应达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既不能快得使学生感到精神过度紧张,也不能过慢而使学生听得来恹恹欲睡。一般说来,对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速度要快一些;对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速度要慢一些。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语速应有明显变化,体态、表情应是爱憎分明,既启迪心智,又能调控学生情绪变化。

  三、抑扬顿挫,融情于理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输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学习、发布活动指令的载体。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流畅,高亢激昂,而且要轻重合理,高低相宜。一堂课,从开始到高潮、到结束,不能总是一个调子一个音量。要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相结合。讲到重要的地方应强调;讲到成就时要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对学生的思想觉悟、行为要求时,要十分亲切和充满希冀;讲到坏人时要表示愤怒和仇视;特别是在小结、概括或讲结论性观点时,语速要稍稍缓慢,给学生以思考和回味的余地。这种语调起伏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抑扬,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四、精炼准确,合符逻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恰当的用语,适时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思维,实现认识的飞跃。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中学教材相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逻辑性更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概念、原理时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讲究逻辑,否则会造成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原理,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只有做到教师语言准确,合符逻辑,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五、用语规范,突出特点

  含混不清、缺乏准确性的语言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规范化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学用语的规范化,即词汇丰富,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逻辑严密,杜绝口头禅。同时作为教师还包括术语的规范化。如:‘利润’和‘赚钱’两个词,一个是语言,一个是俗语,该用哪一个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对此,教师要有敏感性,注意筛选、使用语言,不要运用已被淘汰的语言。

  六、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首先,导入引用,激发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见到:上课铃一响,教师匆忙登台,开门见山,直入新课,缺少导入环节,还美其名曰“开门见山,省时增效。”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设计导入环节,不但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回来,架起学生之间情感之桥,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其次,课中引用,调节气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随时间的一维演进呈虚线变化,并随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期。如能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一个诙谐的幽默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总结引用,回味无穷。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韵味无穷的“尾声”。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善始善终。否则,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利用幽默就能达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