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如何应对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2019-11-13 10:54:31

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著名作家与中外记者见面会”,雷达、王朝柱、王树增、叶梅四位作家分别介绍了中国文学界在深入生活、培养新人和繁荣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畅谈文学如何应对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等问题。
  
  “文学要有自身的品质”
  
  评论家雷达认为,近几年来文学在思想表达、底层叙述、历史处理、作家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雷达同时表示,“近五年来,我们的文化语境有很大的变化。网络等高科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都很大。”多媒体时代来势汹汹,民营书店大量倒闭,纸质书遭遇影像时代……这些必然对文学产生影响,然而文学并不会因此消亡。“文学是语言艺术,而人类是语言的创造者,语言表达的无限性是文学以外很多门类的媒体没法比的。”雷达说,“问题不在于文学会不会消亡,而在于文学在今天如何能够吸引人。”
  
  “电子读物给纸质读物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无疑是现实问题,但并不存在哪一种阅读方式会消失的问题。无论是影视媒体还是纸质出版物,优秀作品都在共同构建我们的心灵史。”军旅作家王树增这样说道。
  
  “网络可以虚拟,生活不能虚拟。文学要有自身的品质,并以自身的品质来吸引读者。”雷达说。
  
  “母语创作记录民族记忆”
  
  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最近几年来,在中国多民族文学的队伍里,可以说做到了55个少数民族一个也不少。中国作协目前9000多名会员中,有1092名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学》主编、土家族女作家叶梅说,“他们代表着55个民族在文化上的不断丰富和崛起,记载着不同民族在这样一个巨大变迁的时代所经历的心理路程,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语言文字是传承一种文化的直接载体,保护和传播母语文学创作,正是对民族珍贵历史记忆的一种永恒记录。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史诗《玛纳斯》最近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民族的作家多半以母语写作。像这样的母语创作的保护、传承,随着翻译家队伍的壮大和提升,效果非常明显。”叶梅说。
  
  “使民族骨头更硬一点”
  
  历史题材影视剧曾经或正在掀起一波不小的“历史剧热”。然而一些内容单调、无聊的“泡沫剧”也充斥着电视屏幕。
  
  作曲出身的王朝柱弃乐从文,集作家和编剧于一身,对于影视文学有着多方位的认识。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为英雄作传的传统,且形成了以人写史的模式——人物志。这就是我写史传文学、史传影视、史传戏剧的原因。”王朝柱说。
  
  在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创作中,要把握好思想性、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关系,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影视文学创作。“要把历史和今天打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注中华民族如何构建新时代的理想、信仰、道德。”王朝柱说。
  
  面对当下影视剧良莠不齐的现状,王朝柱说:“观众需要电视剧,而我们的电视剧如何提高是个问题。影视剧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中华民族的道德,塑造我们下一代的理想和信念。”
  
  “首先,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控制;其次,要从质量出发,从作品的思想和内涵出发,而不是从收视率出发。”王朝柱说。
  
  关于历史题材写作,王树增认为,它不仅是联系现实和历史的桥梁,更为构建当代价值观提供了精神资源。“文学范畴内优秀的历史记述,不仅仅是一部民族繁衍的发展史,更重要的,它应该是一部民族生存的心灵史。”
  
  以史为鉴知兴衰,历史题材的文学因其独有的厚重感,更加触动人的心灵。在创作层面上,同样是面对历史题材,如何用艺术手法去诠释历史,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的价值观建立在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基础上。”王树增说,“要用我们的笔,使我们的民族骨头更硬一点,使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一点,使我们更仗义一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