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之子忆开国大典:最怕坦克天安门前抛锚

2019-11-15 17:27:56


  田申,著名戏剧家田汉的长子。1924年12月出生。1943年参加远征军赴印缅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赴晋察冀军区工作,历任营、团、师、军职。1947年加入中国。1983年离休。2012年2月9日在北京辞世。田申经过战争的洗礼,从一个襁褓中丧母的孩子,成长为解放军的一名指挥员。他的胸中涌动着田汉爱国忧民的热血,他的骨子里铸就着人民军队的魂魄。
  1949年7月,司令员交给华北独立战车团代理团长田申一个任务,让他带领坦克方队在开国大典上受阅,准备时间为三个月。田申当即立下军令状:一定完成任务!
  任务光荣而艰巨。最棘手的问题是,我军的坦克主要是华北各地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日式、美式都有,“身经百战”的坦克都千疮百孔,大部分“缺胳膊断腿”的。要凑齐坦克达到开国大典的受阅标准,太难了……田申找到说:“聂司令,你给我的任务,要我三个月能通过天安门,很困难。”说,“不要别的,只要你这个坦克方队,通过天安门这一段不要抛锚就行。”
  田申认为,阅兵是传统的军事仪式,也是展示人民军队风貌的重要窗口。战车方队必须以最壮观的形式和姿态受阅。他觉得美式坦克比较小,在天安门广场上开起来不好看,决定使用日式20吨的中型坦克接受检阅。按照长安街的宽度,并排三辆,一共十排,再找十辆备用,这样看着最合适、最气派。于是,田申带领团修理连像战争年代一样,集中兵力打修复坦克的攻坚战,夜以继日地抢修坦克。坦克主要是发动机要好,然后是履带的传动部分要好。当时,他们先找到发动机好的坦克,缺乏零部件,干脆就从废旧坦克上面拆卸下来,再重新拼凑组装,群策群力,终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集中全力突击修复了20多辆坦克。由于战场上缴获来的坦克,难免有损伤,所以,田申命令战士们把这些坦克好好地“打扮”一番,将全团的坦克和装甲车辆都喷上了伪装漆,并精心地喷上“八一”军徽和编号。但是,这种临时组装的战车能不能顺利通过天安门,田申心里没有底。
  根据开国大典阅兵指挥部的要求,受阅的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时,除团营指挥员坦克敞开顶盖外,其他坦克均需盖上顶盖前进,并保持4辆一排,每排间隔30米,时速15公里,用8分钟通过从东三座门至西三座门之间的天安门广场。现在听到这个方案,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当年要达到以上要求,却相当不容易。
  为了出色完成阅兵指挥部交办的任务,田申从全团挑选出优秀的车长、炮长,一车三个乘员进行编队集训,操练地点在复兴门外公主坟附近的沙窝一带。那时的战车缺乏通讯工具,既没有电台,也没有车内通话器,要保持战车编队纵横整齐、协调一致地前进,怎么办?田申想了一个办法:本来开坦克要求人不能露出头,但是没办法,为了能让战车方队达到受阅要求,没电台,就用人联络。他就在最前排右面的坦克上站起来,用脚踩到驾驶员的肩膀上头,他跟驾驶员规定了脚踩的暗号,比如开快点,脚就往前使劲儿,往左开就左脚蹬一下,踩几下就停止,踩几下是前进……这样,他在最前排右面的坦克上做出动作,指挥他左边的三辆坦克,后边的坦克都以前排为基准,前后对正,左右看齐。车长和驾驶员只能凭借潜望镜在车内观察。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唯有发动指战员加紧刻苦训练。
  随着开国大典的临近,田申和战友又利用两个夜晚,组织战车方队到天安门广场实地演练。战车行进到东三座门时遇到难点:三座门的三个门洞只能并排通过三辆车,而每排第4辆车则须从东三座门以南绕行,然后迅速加入队列保持队形,这需要调整车速和整个方队的协调照应。他们又反复练了几遍才解决这个课题。临接受检阅之前三个晚上,半夜两三点,田申带着受阅团到天安门附近的东华门,就像正式接受检阅一样去演练。
  10月1日阅兵当天,炮兵方队之后,就是战车方队。在猎猎的八一军旗指引下,当战车开到天安门城楼前,田申庄严地向和致敬。这时,恰巧与天上飞过的空军方队同步。天安门广场上战车隆隆,方阵齐整,金戈铁甲,尽显雄风。蔚蓝色的天空中,人民空军年轻的战鹰编队飞过。天上地下,浑然一体,展示了胜利之师、威武之师的雄姿。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战车方队顺利地通过了天安门广场。不过在受阅后退场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一辆车在西华门抛锚了,不过后面那个车的驾驶员很机灵,毫不犹豫地把它顶出去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田申回忆说:“真危险啊。幸好没有在天安门城楼前抛锚。不过我也是完成了任务。如果哪天我能开着国产坦克过天安门,那多好啊!”
  几十年来,田申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经过战乱和“”的劫难,仍然保留了一些老照片、家信以及田汉、郭沫若等人的诗词手迹。这些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弥足珍贵,见证了田申的人生志向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