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实验教学的一点认识

2019-11-29 09:09:13

生物科学是一间实验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所以要想学好生物,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如何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往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安排对于教学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结果易于预料和控制,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很容易使学生在短时间里了解一个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比较容易。但它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方面,主要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而且事先知道了结果的实验,会使学生的兴趣下降,对于教师而言,也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

  鉴于此,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实验,至少是带有探索成分的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不限制学生思维,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但这种实验就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较好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有较广博的知识,否则,在学生发散的思维面前是很难应对自如的。

  新的北京版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使我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我具体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围绕新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去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实验方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实验只能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做,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通过逻辑思维、分析、研究,最终真正找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新教材中某些实验没有直接给出结论)。

  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告诉学生:“光合作用对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都是极其重要的,光合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食品,以及许许多多的物质原料,如果我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就可以改变许多产品的生产方法,比如用工厂化的方法生产粮食,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光合作用仍不是很清楚。如果现在把这个课题交给你,你将从什么方面入手、怎样研究光合作用呢?”学生在这种引导下,思维非常活跃,提出应该从光合作用的时间、场所、条件、过程、原料、产物、速度……多方面来进行研究,远远超出了书中所叙述的内容。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实验来研究这诸多方面呢?绝大多数学生都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有的同学甚至设计了四、五种实验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实验还只能按书上的安排去做,但经过这一系列思考讨论后,再做实验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加深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准确和深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在探索性实验过程中,往往还会出现实验材料、结论等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那么此时教师做为教学的主导,在处理问题时要有灵活性,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观察的结果,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而应指导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如观察水绵时,学生看到的水绵有粗有细,叶绿体有一条、二条、多条的,自然产生疑问。这时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然后指出水绵属的植物统称为水绵,书中所列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样使学不仅加深了对水绵的印象,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无声地增大了学生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做法。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感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意义重大,难度很高,需要做的事有很多,深感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