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鼓楼的“大节约”运动

2019-10-16 13:05:43

1949年5月,在市委书记号召下,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鼓楼还展开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节约”运动,。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被称为十朝都会的南京,到统治时期,虽苦心经营,曾经进行过大规模建设,但难改它的容颜。在政府统治的22年中,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摧残,南京逐渐沦为为官僚服务的臃肿庞大的特殊的消费城市。据1948年6月的统计,南京市人口约123万,其中政府官吏和公教人员11万,警察、宪兵、特务2万,他们的眷属17万,专为他们服务的茶房、厨师、娘姨、仆役9万,加上与他们沾亲带故滞留南京的人员约33万,而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工人、农民只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
  
  时为南京市第六区的鼓楼区,解放前夕的情况与全市的情况大同小异。1948年,全区共有27319户、133804人,其中政府官吏,军、警、宪人员及其眷属和为其服务的茶房、厨师、保姆、仆役等约7万人,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只占总人口的12%左右。当时全区没有像样的工业,只有江南汽车公司修理厂、联勤汽车厂和几家私营营造厂,手工业作坊也很少。区内虽然有“花园洋房”官僚别墅群,但多数地区破败不堪,除几条主干道为沥青路面外,其余的不是黄泥路,就是弹石路,路旁臭水沟连绵数十里,大小死水塘几百个,满天蚊蝇乱舞,成年臭气熏天。贫困户多数住在黄土山、虎贲仓的黄土高坡上,和常年积水、阴暗潮湿的干沿河、小粉桥、丁家桥一带以及金川河、小铁路沿线,有的住在用木棍支撑的臭水塘上,被称为“水上人家”。由于生活水平低下,居住环境恶劣,流行病一年四季不断。解放前夕,南京物价飞涨,加上有些地区发生水灾,流入南京的灾民、的学生、逃亡的地主及的散兵游勇等等不计其数,南京社会秩序混乱。
  
  1949年5月9日,即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的前一天,作为解放后的首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市军管会主任、即将担任南京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的,在召开的市政府局长以上干部的第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了一席“依靠工人,联系群众”的讲话。他语重心长地说,南京的解放虽然使“统治中心的南京成为人民的南京了……但是,假使做事未为人民做到有利,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我们说依靠工人,联系群众,但工人是否一定让你依靠,群众就一定让你联系,这就必须加以主观的努力,贯彻我党正确的政策,把工作做好,造福群众才行。”
  
  7月14日,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动员开展节约运动,希望“进城别忘农村,住了楼房别忘了草房”,不要“一饱忘了几年饥”,机关要发扬抗战时期“一纸三用”的精神,艰苦奋斗,水电、汽车等开支严格执行华东局规定的标准,各机关必须减少事业费,招待力求简朴,一切集会力戒铺张,内部实行饭票制度,鼓励薪给制干部适当降低标准,等等。
  
  节约运动开展后,鼓楼区(第六区)迅速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同志在市政府局长以上干部第一次座谈会上“依靠工人,联系群众”的讲话精神;并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带头保持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机关全体员工说到做到,自觉检查浪费现象,有个干部掉了一枚大头针,也受到同志们的批评。区委、区政府领导到南京开会,也经常步行前往。一次一位区委书记去燕子矶工作,因时间紧迫坐了一次吉普车,回来后自动在有关会上作了检讨。为了节约经费和电力,区属各单位夏天一律不装用电扇。为了节约粮食,区政府干部每日节约一两粮,直到1949年10月1日。那时干部实行供给制,生活比较清苦,很多干部改吃大灶。为了救济灾民,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江渭清要求春节前各单位节约一餐饭。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春节前连续三天节约一餐饭,节约大米上百斤。据《南京政报》报道,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南京机关单位(包括各区机关)捐款188165148元(旧人民币)、粮11275斤、衣服28046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新华日报》为此报道,南京人民“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艰苦朴素,处处为人民服务,表示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