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歧视背后的“等级情结”

2019-11-19 08:30:23

第一学历歧视背后的“等级情结”

来源:中青网

李飞的“本科出身”是山东某“考研基地”。和很多对自己的本科学校不是很满意、想通过考研实现自己“名校梦”的同学一样,李飞从一入学就开始了自己的考研之路。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如愿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却在找工作时“无一例外地被HR无情揭穿我三流本科的‘卑微’出身”,李飞自我解嘲地笑称。(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类似的故事,其实不独发生在这位“出身卑微”的李飞身上,因为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而被拒之门外的例子,在招聘会上屡见不鲜。乍一看,看重第一学历的“出身论”,是招聘部门的文凭崇拜:崇拜高文凭,崇拜重点大学。而一般大学毕业的学生,任凭他的能力有多强,水平有多高,因为“出身不好”,最终不被用人单位青睐。第一学历在求职时“低人一等”,似乎该怪招聘单位。

  其实,那些期望通过考研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学生,之所以要去重点大学深造,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包含着对第一学历的悲观预期:因为自己的第一学历“出身不好”,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中,无疑会被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打下阵来。这种悲观预期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大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

  显然,这种对第一学历的歧视弥漫着浓重的“等级情结”:重点大学的第一学历才是有能力,其他学历则百无一用。求职者这种悲惨的遭遇,和现实中的农民工何其相像,从农村走出去,任凭自身再怎么努力,已经为单位创造了多大的效益,但他们的身上永远打着农民工的烙印:和正式职工一起上下班,人家发一千元的工资,你只有八百;正式职工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因为你农民工的身份,一概不可能得到。就是同样一起交通事故,由于你是农村户口,法庭判决赔偿的时候,要比城市户口少一大截。这种对学历的歧视,不过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等级情结的“变种”而已。

  尽管“部长‘第一学历’不也就是中专”,对于企业来讲,这种歧视第一学历所隐含的,其实是人才的“高消费”:大学生求职难的现实困境,他们手中有挑三拣四的砝码。而大学生则不一样,他们亟待找到工作还助学贷款,减轻家庭负担,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第一学历崇拜不仅挡住学生向上流动,也挡住了企业吸引人才的通道。并且,这种以第一学历为择人标准的等级论,一旦当它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的时候,就会颠覆人才观念,危害社会公平,实在是害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