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和洗涤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它们都是帮助我们进行清洁工作必不可少的帮手。我们天天在使用,但要是让我们说说它的来历和它发挥“职业技能”的原因,那恐怕我们就不是那么清楚了。
我们先来说说肥皂的来历。
肥皂是我们近代化学的产物,古代人们往往用植物液来洗涤物品。我们知道苏尔维和侯德榜的制碱法,碱是肥皂的重要原料。肥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是以动植物油脂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这是油脂在工业上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制肥皂时,大多以混合油脂为原料,如洗衣皂就是以硬化油为主,再加上一定比例的猪油、椰子油、棉籽油、米糠油等,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其质量,还降低了成本。
制取肥皂一般要经过四个过程:皂化、盐析、碱析和整理。
我们先把混合油脂和含30%NaOH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放在皂化锅内混合后,加以煮沸,并适当搅拌,此时油脂发生碱性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的钠盐,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就是我们所说的肥皂
皂化后生成了肥皂和甘油水份及杂质混溶的糊状物质,然而再用浓食盐溶液进行盐析,使肥皂析出和溶于盐溶液杂质分离开来。
但是,分离出的肥皂里还有少量油脂未反应,再加人苛性碱进行碱析,使皂化率达到99.8%以上。可见碱在制皂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调整经过碱析处理后的皂胶内的水份,游离碱、脂肪酸盐等的比例,以适应不同用途的要求。整理后的皂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玻璃、松香等填料后,再经一定手续就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肥皂制品了。
此外,在制皂过程中分离出的碱性甘油水经过一定的处理,可得到很高纯度甘油。甘油是无色、粘稠液体,吸湿性很大,它主要用于炸药、医药、塑料增塑剂、润滑剂以及防冷剂等。
下面我们接着来简单介绍一下肥皂的去污原理。
我们知道肥皂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它在水溶液中能高解为Na+和RCOO-,在RCOO-原子团中,极性的-COO-部分易溶于水,叫做亲水基,而非极性的烃基R一部分易溶于油,叫做槽水基。当肥皂与油污相遇时,亲水基的一端溶于水中,而憎水基的一端则没入油中。由于肥皂既亲水又亲油的两重性,这就把原来互不相溶的水和油的分子联系起来,使附着在织物表面的油污或尘土微粒易被润湿,进而与织物逐步松开,又由于搓洗作用,肥皂液渗入了空气,产生出了大量的泡沫,泡沫不仅增加了肥皂液的表面积,而且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这样,油污就更易脱离织物而分散成细小的油滴进入肥皂液中。这时,肥皂液中的憎水烃基就插入到搓洗下来的油滴颗粒里,而亲水的-COO-部分则伸在油外面的水中,由于油滴颗粒被一层亲水基团包围起来而再不能彼此结合,因此,经水漂洗后就可达到去污的目的。
如此看来,肥皂的去污作用,是肥皂分子内存在着的亲水基团和憎水基团这样一对特殊矛盾同时起作用的结果,这叫善于利用矛盾。
但是,肥皂虽然具有优良的去污作用,却不宜在含有较多钙盐或镁盐的硬水中使用,因为在硬水中,肥皂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钙盐或镁盐沉淀而不起泡沫,这不仅浪费了肥皂,而且还能使沉淀粘附在织物上不易洗掉。
明白了肥皂的去污原理之后,人们就据此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合成洗涤剂。现在人们已很少使用肥皂了,生活中的洗涤剂已替代了肥皂而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动植物食用油脂,而且研制出的合成洗涤剂具有更强的去污能力。合成洗涤剂大多以石油、苯、二氧化硫、硫酸、氢氧化钠等为原料,合成了和肥皂分子一样具有更强结合能力的憎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结构的化合物。
合成洗涤剂主要有三种类型:阴离子型洗涤剂、阳离子型洗涤剂和非离子型洗涤剂。我们一般普通使用的洗衣粉就是以阴离子型洗涤剂为主(约占10~35%),再配上硫酸钠、硅酸钠、三聚磷酸钠以及增白剂等添加剂制成的。这种合成洗涤剂具有去污能力强、泡沫多并可在硬水中使用等特点。现在我们使用的洗涤剂以此为主,更多的此类洗涤剂现在还加上了微生物制剂活性酶(如活力28,天津加酶.汰渍等现代名牌洗衣粉均为加酶洗衣粉),这更加强了它的去污能力。而阳离子型洗涤剂则和前者相反,它溶于水时,有效部分是阳离子。这类洗涤与前者相比虽然去污能力较差,但具有强烈的杀灭细菌和霉菌的能力,是医疗卫生和农业、畜牧业上常用的一种良好的消毒杀菌剂。第三种是非离子型洗涤剂,它的有效部分不是离子而是中性化合物。非离子型洗涤剂在工业上常用作乳化剂、润湿剂、洗涤剂,也可用作印染固色剂和矿石浮选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工业的进步,人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优良的洗涤剂。现在我国合成洗涤剂工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多洗涤剂产品都含有磷等对环境有污染作用的物质,这使得人们在使用后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磷过多,从而直接造成了水的富营养化(磷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物质,它在水中的含量过多会引起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造成水的缺氧化和水质变色等富营养化现象,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庆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研制出了一批无磷洗涤剂,这将极大地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来源:我爱化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