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阳晨
综观同学们写的议论文,不难发现有人在讲道理作分析时,经常会说这三种话:一是“过头话”,过分强调,太偏激;二是“到头话”,静止孤立,太偏狭;三是“一头话”,片面议论,太偏颇。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需要同学们掌握下面三柄利剑,学会作点辩证分析,避免看问题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写作思维既深刻又严密。
一、联系看事,不孤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和它有关的其他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避免孤立地、简单地看问题,说出“过头话”。即使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而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也不要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否则就站不住脚。例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高分作文《问而知之》主体部分的一个精彩片段:
“反躬自问”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问”是反思、反省、检查的意思。譬如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业进步非常快,同学问他原因,他说:“吾日三醒吾身。”其实,反省、“自问”的内容不只是学习问题,还包括做事、交往及个人修养的问题。
“自问”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学业是否精通,做事是否完美,工作是否尽职,而后加以改进,并不断地提高。能做到这一点,会得到当时的人及后人的称颂与赞美。这着实让今天某些只知自我表现的人汗颜。
文段选用了与“问”有关的成语“反躬自问”,在准确释义的基础上,运用了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分析,从做人方面揭示了“问”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析因论果,具体可信,体现了考生灵活而巧妙的辩证思维。
二、发展眼光,思规律
世上的万事万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某个问题的时候,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揭示问题的实质和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反之,倘若用静止的眼光看事物,分析问题,就必然违背事理,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而且容易说出“到头话”。
比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引用孔子的言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师道关系,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这句话论述了师生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坚决地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表现出了作者非凡的学识与胆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三、一分为二,避片面
事物往往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有成绩,又有问题。在说理议论时,我们要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才能避免议论的片面性,防止说出“一头话”。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