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比较关注有效教学,而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否必然导致教学优化的诉求,进而在九十年代引发了模式化的研究浪潮。我们曾经苦苦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型,以为存在一种教学最优化的范式,一旦构建出范式的教学,教学的效益也就提高了。在二十一世纪初夜,中国基础教育界启动新课程改革后再次聚焦课堂,希望有新的课堂模型取代旧的课堂。这种被大众期待的课堂,有了新名目,叫做高效教学。
关于高效教学,就是这么诞生了,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客观存在的新生事物。在区域改革中,这个名词被提出来了。可是,这个新事物是不是真正带动了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升呢?对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什么是高效教学?
以实现突出效能为显著标志的课堂教学系统,被称为高效教学。显然高效教学是把课堂教学视为了实现效能高效的主要渠道。而且,用系统论的观点,主张构建一个优化系统,认为组织形态本身可以产生效能。即以为课堂教学的不同设计与实施其效能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二、怎么解读“高效教学”中的“效”?
请注意,我在前面概念界定中用了“效能”这个体现系统组织效果的词汇。一般而言,我们以为其“效”,体现为效益。可能在很多倡导及实践高效教学的人,也更多着眼于效益。即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以信息传导为功能的组织体,其效能主要表现在知识传播的有效性和知识转化的效率。用通俗的话来说,你在课堂中怎样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增生,他从不会到学会,是不是最为有效的。还有一种认识,以为其“效”指的是效率。这里隐含着一种认识,以为知识是教学的最主要关注,也就是知识第一。因为只有知识传播和应用才有效率的可测量特性。在现代教学关注更为全面,强调三维目标实现的时候,强调效率观,也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有偏重知识的嫌疑。这也是一些学者对高效教学有非议的主要原因。
三、区别两个概念: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着眼于教学行为中存在盲目性和盲动性而提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很多老师不会教课,教学行为不合理。这个学术思想曾经在我国教学中产生过广泛影响。如当时提出过“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效率”。有效教学先天带有局限性。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知识素养都不足,需要进行知识的补充;教学行为怎样实现优化,即构建合理的课堂模型也是当时最为关注的;关注于整体的学生,倾力于核心课程的学习转化率;在考试的驱动下,教师期盼有最为节约时间和较少投入精力就能获得教学效益的组织结构形式。
高效教学,则是在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尝试之后,自然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自觉探索。从学术发展而言,高效教学有继承性。目前学术界不认同所谓的高效教学,可是在教师实践层面,以及教学管理层面对高效是极为关注的。也就是说,实践和管理,基于现实出发,第一次不受学术指挥,擅自提出新思想,以之主导教学改进。
四、高效教学产生的动因
有效教学先天带有不足,它是知识第一时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我个人不反对追求高效教学的结果,但是对于它的发展走向保持警惕。
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会衍生这种学术。
高效教学的合理性在于当前教育还有快速的集约化的教学诉求。教育强调顺应,注重自然成长与天性的尊重,这就决定着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等待,过程、时间都相对从容,这种教育是慢教育。这是趋近自然态的教育,以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即需要终身学习,既然学习是长跑,不赞成过程中的加速或揠苗助长。而中国教育的环境,反对慢慢成长,它强调加速跑,即追求短期内可见的知识转化效率。其主张的是,怎么最省力气,省时间而收效最佳。我们期待有一种最佳的教学设计和最好的技术应用。
中国教育在实现转型,这是普遍认同的。可是这个转变在大面积上实现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教师大众与期待那里,学科教育影响升学,影响为了社会资源配置,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而且中国社会独子化,社会资源配置有较高位差,这又加剧了这种期待。所以,直接导致了过度教育,即社会附加给了教育太多的责任,以为教育是万能的,教师是万能的。这种高位期待造成教育竞争拼学习分数,拼考试成绩。要看到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可是这并没有减缓应试的压力。
即教育的生态并没有本质改变。教育若不能告知社会大众,我这里的学生有很好的学习分数,你就不能获得生存权。我们这里最佳的学校发展模式是,有好学生,出好成绩,然后获得社会好评,再有好学生。这是良性循环的模型。为此,生源大战就客观形成。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就需要在短期有可见的学习成效。而学生的时间占用是一个固定值,教学发展只能着眼在课堂的组织效能的实现上。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高效教学为什么不乏呼应者。
目前教育客观存在低效高负的问题。这是中国教育的症结,即我们的基础教育的学生达成的学习效果,是靠题海战术、体力透支、不断剥夺他们的自由时间来取得的。
因为现实教育是高负低效的,还有人以为是无效的。如郑渊洁就不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以为它不能给孩子必要的教育。这就必然产生一种教学期待:教学要追求低负高效。
按照这种逻辑,只有课堂教学高效了,学生就能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能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从而为他们多样化的发展奠定条件。可是,这个逻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并不成立。高效可能同样是高负担。如河北衡水一中的限制学生行为,剥夺自由的禁锢式教育是高效的,却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为了获得短时的高效表现,自然要走用非正常路数,如强化训练,如军事化管理,如围绕考试内容寻求学习捷径和秘诀。
由此看,所谓高效教学是有误区的,这需要我们有所警惕。
五、高效教学路在何方?
现代教育研究需要双重眼光:发展的眼光和现实的眼光。而且要接受教学不具有完美性,最优化的教学是最适应性的教学。用一种模型取代另一种模型,尽管后者是先进的,效果也是好的,可是这注定是不可能体现适应性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都要包容。即高效教学要把它的合理的东西极大张扬,而且要看到行动中有需要革新的地方,勇于改变。
现代教育因为关注与倾力不同,形成了两种模型:侧重于教的学和侧重于学的教。教与学是不可分的,可是侧重点有偏移。
中国教育的思想、设计逻辑,以及行为都体现为侧重于教的学。这种设计,以为教学行为中教师为主导,是强势一方,若从这个高端开始,什么都是优良的,那么名师出高徒。我们提出的很多口号都体现了这种思想逻辑——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我们以为有好的教,就有好的学。我们期待的教学改变是从教师改变开始的。要注意,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没有停歇过,有人把最近一次的新课程改革称为第五轮改革。这些改革,并没有解决教学生态性的问题,即制度设计,管理调控,教学评价等进展很有限,于是这些轮次的改革,都着力在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改变。教师改变在微观,即课堂小环境,而这种改变更多体现在教学技术的应用和改良。我们所关注的是怎么教课,我们期待于找到最佳的课堂模型和最会教课的老师。
国外教育,只要指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环境中民主意识被强化,所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时候,他们不主张老师提供学生学习发展的全部支持和服务,他们构建学习形态的时候,主张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生最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以为学生第一。所以,课堂是看学生学不学,学得状态和效果怎么样,而不是看老师会不会教。在听课的时候,他们记录的是学生表现,而不是老师的言行。
这种侧重于学的教,必然导致学生第一,与我们的教师第一不同。因为教学的倾力点不同,导致我们的教育塑造了会教课的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技术改进上走在前面。可是局限性也是突出的。
未来的教学不是偏态的。
六、高效教学应引导教师发生怎样的改变?
教学的行为是不是合理,要看我们的教是不是适应学,是不是为学提供了最佳的服务。教育或教学究其根本是学习辅助和支持,不能包办代替,不能主导学习。
新的课堂设计一定是以激励学生爱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好的帮助为标准的。有效的教学也一定是学习主体自觉性和主动性突出的教学。教师中心一定要偏移于服务学生。
新的课堂要体现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和学生双方认同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为此,高效教学需要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其一,高效教学不是一个固化的模式,它应该体现为多样性和适用性。我们主张教师都来构建自己适应的个性化教学。中国的课堂从专家设计,到校长设计,再到教师自主设计,这是一个发展的必由过程。
北京十一学校在推进课改中,李希贵提出了教师第一的思想,这对于学校管理,凸显师本是非常必要的。
其二,高效教学必然需要推行高效的模型,这个模型不能独霸天下。要构建教学的协商机制,即专家、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做教学会诊,针对教师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型。而且这个模型的构建要征询学生的意见。高效教学需要有人本特点,教师为本和学生为本。这是教学民主。合理的课堂构建需要听取教学反馈。即问问学生需要怎么来教。
其三,高效教学需要基于学习的最佳模型来构建。依照学习的最佳模型,考虑教师可以提供的服务,由此提供最为适切与合理的教。多教未必是最好的。学习有三个环节,是闭锁的循环过程。这三个环节是预习,上课,复习。这是按照时间链条而规划的三个阶段。体现自主性的学习,一定要有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我叫它有准备的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的平等对话,与学生是不是有预习,有备而来的课堂,才有对话的课堂。课下学生要有练习,实现知识的效能化,即学习的内化。同时要有另一节课的预习准备。如此的学习才是合理的。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如此学习的延续,接下来考虑的是教师在学习中可以做什么和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如学生有了自学,学生与教师在知识上的位差缩小了,而且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了位差,不在一条起跑线上。那么教师的讲授是不是合理就要重新考量。至少学生自学学会的可以不教,学生之间可以互助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教的容量就会减少。
其四,高效教学要构建教学相长的机制,现有的耗散性教学是原有教学生态中适应师资条件有局限而形成的。即一个教师所具有的文化条件不好,高位教学有困难,所以着眼于求取教学质量的平均化,而投注于差生的关注很多。这个过程中教师付出的不是高知识修养,而是管理精力。重在管而轻于教,造成教师劳动智力特征被消解。所以,教师工作与其学段局限适应。学生与教师知识水平逐渐取平,即大学积淀的知识在老化,少更新。教师的新课堂适应,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努力实现因材施教。高位学生也要有知识补充,与教师构成交流机制。二是,针对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师需要有更为广博的知识面。
其五,高效教学不能只是关注学业增值,即考试分数,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给予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一些必要的扶持。
谈高效教学
2019-10-07 14:30:19
相关推荐
- 高考数学考前指导及解题策略 2019-11-26 20:13:16
- [独家]湖北省荆州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2019-09-21 18:33:09
- 谁说真话?谁说假话? 2019-05-03 18:03:51
-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点滴 2019-12-09 07:54:09
- 最后30天之2013高考作文预测30题(23) 2019-11-14 10: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