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一定有害健康?未必。科学家最新发现,中国人膳食中的部分反式脂肪酸可能来自反刍动物制品,而这一部分反式脂肪酸有可能降低罹患代谢性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
这一发现来自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员的课题组。他们利用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平台,对3200多名参加“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研究”的居民,进行了长达6年的追踪调查。
反式脂肪酸种类有别
人们总以为“反式脂肪酸有害心血管”,但反式脂肪酸也有不同种类。在中国人群中,反式18:1脂肪酸也可能来自天然的反刍动物制品,特别是奶制品中;因此这类反式脂肪酸摄入越多,可能意味着奶制品这一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量越大;所以罹患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反而越低。而在林旭研究组分析的京沪中老年人群中,反式18:2脂肪酸则主要存在于工业氢化植物油中,摄入量越大,血脂异常的风险就越高。“我们检测的是人的红细胞膜上的脂肪酸含量。”林旭介绍,“红细胞膜比较稳定,能更好地反映人体中长期脂肪酸摄入状况。通俗地讲,偶尔一次暴饮暴食会改变血浆中脂肪酸水平,却对红细胞膜上的脂肪酸影响甚微。”
“中国老年人群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欧美人群低70-80%,而且主要以反式18:1脂肪酸为主。”林旭说,这一调查结果出乎科学家的意料。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糖尿病权威杂志《糖尿病学》上。
主食也不宜过度摄入
权威的《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棕榈油酸可能对代谢性异常,如肝脏脂肪堆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炎症水平上升等有保护作用。然而,林旭课题组却从人群研究中,得到了相反结果。
在人类膳食中,棕榈油酸几乎没有膳食来源,主要通过体内合成。研究发现,体内的棕榈油酸多,会伴随着人体内多种与炎症或肥胖有关的“坏因子”水平升高,如C反应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4等,而脂联素等“好因子”的水平却会降低。
更有趣的是,体内棕榈油酸的增加与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的摄入增加形影相随。实际上,一些实验研究显示: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能够刺激体内棕榈油酸的合成。米饭、面食是我国居民的常见主食,所以在日常膳食中应切记适量饮食,减少过度摄入。
两项研究的结论怎会截然相反?林旭解释,前者实验是用小鼠做的,并未在人群中得到验证。由此可见,动物实验的结果不可轻易推广到人。
Ω-3脂肪酸含量南多北少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家族是一类人体必需氨基酸,人体几乎无法自己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林旭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南北方居民的Ω-3脂肪酸含量存在着显著的地方差异:南方高于北方。
林旭告诉记者,这明显与膳食结构有关。中国北方人鱼吃得少,海鱼吃得更少。而Ω-3脂肪酸中的DHA、EPA等大量存在于深海鱼油中。同时研究还发现,摄入Ω-3脂肪酸最多的人群组与摄入最低的相比,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降低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