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般而言,听物理课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否重视“人”的发展,是否关注人格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听课中要由重知识的掌握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同时又能够得到情操的陶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物理教学也是如此。例如,课堂上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解题,他把题解错了,可是他写字写得特别工整,或者某一部分的思路是正确的.教师就应该表扬他的长处,肯定他的正确的方面,这样学生对失败就不会有畏惧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敢于面对任何挫折、任何失败的心理素质。
我们有些教师常以学习成绩好坏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学生本身也受这种影响对学习成绩看得很重,因而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些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儿。久而久之,这些学习差的学生就会萌发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对学习好的同学的嫉妒心理和对学习的畏惧心理,甚至变得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这样的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人格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在成才之前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是否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的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因此,在听课中要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有专家认为教师是什么“工程师”的说法有欠妥之处,如果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那么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按照这样的蓝图试图培养一模一样的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只考虑一种教学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个标准,就会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没有个性的人。
过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搞“一刀切”,即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达成同一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依据,其实这也是很难实现的。有的学生通过某种渠道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让他再一次地在课堂上按统一的要求做某一些题。对这样的学生应允许他自主地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或给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其思考,这样对他来说既不浪费时间,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很差,对他们的要求应当低一些,并从情感方面多给予激励,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温度计”一节时,大多数同学已经知道了温度的读法、写法、单位名称等,这就没有必要再让他练习读法,可是有个别同学,面对屏幕上的“温度计”根本读不出温度值,连最小刻度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他的热情很高,总是举手,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挫伤其积极性,应尽量鼓励他说出正确答案。对这样的学生要求他当堂把认知目标都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让他掌握基本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班内有一名学生,品德好,画画得特别好,字也写得好,在市里的书画比赛中拿过奖,可是基础课学习成绩差。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与其他学生一样要求,要他的数、理、化、英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达到80分以上,也是不切实际的,应在促进其形成对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发展他的特长的基础上,引导他全面发展。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三)是否由教师的“教”转向促进学生的“学”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实际上是以教师的“教”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地丧失,老师留作业他就做,老师让解题他就解题,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听课就要关注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授受式的学习固然给了学生一些物理概念和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因此而失去了一次次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物理学习都设计成讨论课、实验课,但选一些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还是可行的。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这类过程和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例如,一位教师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给学生准备了酒精、棉球、胶头滴管、玻璃片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活动得到有关蒸发的三要素等物理规律。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发表结果、分析原因等),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多种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和事先充分的准备)。
听课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在倡导“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听课评课的研究。听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而不应该只看老师是怎么讲课的。
(四)教学活动是否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大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结论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而忽略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本身不是讲出来的、念出来的、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做”就是探究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听课就要关注教学活动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探究学习不可能都是成功的,有时也会有失败,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经过一段“经历”以后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因而有利于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头脑里。这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例如关于“摩擦力”的实验,或者“密度”实验、“压强”实验等,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这些,都不仅要动手去操作,更要动脑去思索才能完成。
3.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将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规律不了解其所以然,也没有能力选择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机械地学习。在一堂课里“听”到的东西不少,可真正理解的却不多,必然导致一知半解,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有兴趣。有些知识虽然接触了一下,但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不久也就忘掉了。所以,应该强调在听课评课时要重视“过程”教学,教师对知识的阐述要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并且通过探究、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知。这样,学生会学得更扎实一些,印象更深刻一些,能力发展的机会会更多一些,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也会更多一些。
(五)是否注重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一个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活动,而忽略了情感过程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就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听课就要关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形成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融洽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其次,不仅是在学生成功之后,而且在学生失败之时,都应该激励学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通过成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进而确信自我价值,激发新的创造力。有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经常激发他们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成功,并对其予以鼓励,而且也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失败,让学生用情感、智慧和理性去体味失败的价值,并以此激励学生,使其形成不怕失败和挫折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组织教学,重视学生探究和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格局,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将在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培养和发展,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