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人生悲剧的历史原因:想用赌气让宋高宗觉悟

2019-11-18 14:14:17

  坦荡迎来黄金岁月

  公元1133年秋,皇帝赵构将岳飞召到首都,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制成锦旗赏赐给他。同时,要在京城为他建造府第。岳飞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大敌未灭,要家干什么?为此,皇帝赵构相当喜悦,很亲切地征求岳飞的意见:“你觉得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据说,赵构很吃惊,没想到一介武夫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不久,刚过而立之年的岳飞被授清远军节度使,封武昌县开国子,成为长江中游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公元1137年,即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命进京述职。

  皇帝在他的“寝阁”就是卧室里单独召见了岳飞。皇帝对岳飞说:“光复国土,中兴大宋这项事业,我就托付给你了。从今以后,除了韩世忠、张俊之外,其余的军队都交给你节制。”古代汉语中,“节制”一词带有约束、指挥、管辖的意义,按照皇帝赵构的内定安排,岳飞从此统帅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在淮西、川陕、荆襄三个主要正面战场上,对金兵形成全面的战略态势。岳飞感叹不已。如果这一切顺利实现,这位青年将军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青年皇帝,君臣二人的人生事业将可能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光辉顶峰。

  至此,岳飞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黄金岁月。

  揣度此时岳飞的心情,他的自我感觉肯定非常好。这没什么不对。毕竟这一切荣誉、地位、权力,都是他在枪林箭雨中打出来的,他受之无愧。但另一方面,这一切,很有可能也造成了他对皇帝赵构的错觉,使他把适用于普通人之间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与信条,应用到了皇帝身上,这就大错特错了。

  无心介入君臣禁区

  大约就在这段时间,有一天,岳飞与皇帝赵构谈话。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是谈得兴起,岳飞突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赵构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十分尴尬。

  几年前,在金兵的追杀下,赵构由于惊恐丧失了生殖能力,如今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医治。他刚30出头,毕竟还存在着很大的希望。前些时候,他又遭遇了一个更加惨痛的事件,惟一的儿子,因为宫女不小心踢翻一个铜鼎,而被惊吓抽搐致死。这两件最深的隐痛,如今被岳飞的一句话都给勾起,其恼怒可以想见。

  问题的严重还不仅仅在于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最要命的是,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我们知道,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导致的皇家骨肉相残比比皆是,为此形成臣僚或飞黄腾达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绝书。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野心联系起来。

  谁知,后来岳飞在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件事确实是岳飞的心病。当时,金国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重要的原因。赵构称帝后,金人就曾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赵构的影响。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大宗正统地位,将使南宋相当难堪、被动。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没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岳飞的提议,从抗金的现实出发是好意,而且是那种把皇帝当自己人的好意。但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接受,却大成疑问。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住在茅棚里的人和住在皇宫里的人,想的不可能一样。诚哉斯言。

  不相与谋拂袖而走

  随后,就发生了对岳飞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淮西事变”。

  刘光世是南宋初年“中兴四将”之一。到绍兴年间,南宋稳定下来之后,他厌倦了刀头舔血的戎马生涯,统帅的5万大军也成了“军律不整”的骄兵悍将,朝野上下颇有怨言。这位仁兄倒是不贪恋权位,上书称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能安排一个闲职。赵构赏赐给他一些珍宝古玩,刘光世津津有味地把玩到了后半夜。这种表现,令皇帝相当满意。

  为了使岳飞能顺利接收刘光世的部队,皇帝专门写了一道下达给刘光世及其主要将领的手诏,要求这些人听从岳飞的号令,如有人违反,“邦有常宪”,就是依法严惩不贷的意思。这遭到了时任宰相张浚和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张浚与秦桧认为,这是违背帝国传统与祖宗家法的。张浚忠告皇帝,让武将掌握过大的兵权,一旦此人功盖天下,威震人主,便悔之莫及了。

  赵构深以为然,给岳飞另外写了份手诏,委婉地取消了成命。然后,让张浚处理善后。张浚将岳飞召到都督府,在这两位坚定的、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主战派战友之间,发生了一次给历史留下深刻遗憾的谈话。

  这时,如果张浚能坦诚地把事情摊开谈,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可惜,他采取了最不高明的做法——揣着明白装糊涂。他装作根本没发生过让岳飞统领这支部队的样子,装模作样地征求岳飞的意见:“淮西这支部队很服气王德,现在准备任命他担任总管,郦琼担任副总管,再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名义统领。你以为如何?”

  这其实等于是通知岳飞,事情变化了,以前的安排不算数。岳飞不可能愉快地接受,但还是客观地回答:“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难服众。”

  张浚又问:“张俊怎么样?”岳飞回答:“我本不敢说三道四,但为国家利益考虑,恐怕张宣抚性子太暴躁,缺少谋略,尤其郦琼会不服。”

  张浚阴沉着脸,沉默片刻,又问:“杨沂中应该高出这二人了?”

  岳飞摇头道:“沂中虽勇,和王德差不多,怎么驾驭得了这支部队?一旦处置不当,变乱可能在弹指间就会发生。”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我就知道非太尉你来不可。”

  岳飞也忍不住了,愤慨地说:“都督您正儿八经地问我,我不敢不据实回答。难道我是为了图谋这支部队吗?”

  双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全然没了回旋余地。岳飞离开都督府,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然后未等批复,就把军中事务委托给助手张宪代管,自己回到庐山,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

  陷入险恶的旋涡

  结果,不该生气的人——宰相张浚和皇帝赵构丝毫没反省自己的意思,他们比该生气的人生的气还大。《宋史》记载,此后张浚多次上奏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这种不负责任的弹劾,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岳飞陷入险恶的旋涡中。

  岳飞是天才的军事统帅,富有军事上的洞察力,在上却表现出十足的幼稚。可能的推测是,此时,岳飞仍心怀对赵构知遇之恩的感激,潜意识里希望用这种赌气的方式,唤起皇帝的觉悟。

  从后来的发展看,赵构基本接受了张浚的说法,在心理上关闭了对岳飞理解与信任的大门,只剩下利用。利用完后,则是诛杀。中国历史上,失去信任后,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不胜枚举。这可能是中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格言谚语比其他国家和民族多得多的主要原因。

  赵构采取了很绝的方法处理岳飞辞职事件,他给岳飞最主要的助手下了严厉的命令,让他们敦请岳飞复职。如违抗,或做不到,就行军法。于是,李若虚二人只好来到庐山东林寺劝说岳飞出山。岳飞很恼火,坚持不肯。一直僵持到第6天。李若虚说:“难道你想吗?难道让你出来不是好事吗?你坚持不干,朝廷怎么会不怀疑你?想想看,你不过是农夫出身,受天子委托,掌握这么大的兵权,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如你坚持不复出,我们二人受刑死掉,应算是没什么对不起你了吧?可你一点都不觉得有愧于我们吗?”

  这番话,很可能将此时赵构深藏在心底、想说而没说的话说了出来,魔鬼般预示出岳飞的命运。

  岳飞下山后,三次向赵构谢罪。赵构说了一番看似不软不硬、实则杀机四伏的话:“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之所以还让你统领部队,把中兴大业托付给你,就是因为我没生你气的意思。”

  一般说来,中国皇帝以三尺宝剑对付他们心中的异己时,很少有手软的。后来发生的一切表明,赵构也是如此。

  岳飞回到鄂州大本营后,给皇帝上了份奏章,在并统诸军北伐的计划夭折后,请求率本部兵马出兵北伐。赵构以手诏回复,表示欣赏岳飞的忠诚,“恢复之事,朕未尝一日敢忘于心”,同意岳飞单独北伐。于是,岳飞提起精神,厉兵秣马,准备出击。

  然而,正在此时,淮西兵变爆发了。岳飞预言的一切,全部发生,而且情况更加糟糕。

  从此,一切都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