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阅读材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2019-10-17 12:23:4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时,恰当地设计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阅读材料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们都是围绕教材的教育主旨,突出教学要点而切入教材中的。它们有的是对教材的深入;有的是对难点的注释;有的是数学史料;有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浙江版新课标教材从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上册每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及教材内容编排的需求,分布在若干章节。教师要认真领会阅读材料的编写意图,明确其教学功能。针对阅读材料的故事性、探究性、类比性、实验性、应用性等特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对客观世界的探求欲望。

  一、妙用阅读材料创设故事性情境,引入课堂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如教材中“中国古代在数学的发展方面的贡献”、“笛卡尔”、“费尔马和他的猜想”等。结合这些阅读材料适当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运用算术方法,是同学们以前解决应用题的常用方法,但许多复杂的应用题,我们无法用算术方法顺利解决,于是笔者用教材的阅读材料“丢番图”编故事引入:2000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丢番图,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和用字母进行计算,是近代符号代数的鼻祖。他写过三部书,其中最有名的是《算术》,这是一部很伟大的著作,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以和欧里几得的《几何原本》相提并论。可惜的是,他的年龄和生平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惟一可查的是他那别具一格的墓志铭。全文是这样的:“过路的人,这里埋葬着丢番图,下列数量可以告诉你,他一生度过了多少寒暑。他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又过了一生的1/7,才建立了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但孩子在世的光阴只有他父亲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4年,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请你算一算他活了多少岁,才和死神相见?

  师:大家能用算术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思考后)不能!

  师:现在我给大家推荐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设丢番图活了x岁,那么1/6x+1/12x+1/7x+5+1/2x+4=x,解得x=84,答丢番图活了84岁。

  这样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先给学生讲了一段名人轶事———古代方程的墓碑,就这样,精彩的新课引入激起了学生解方程的兴趣。

  在教学中不再全盘授予,而是相机指导,不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而是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思与疑,唤起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妙用阅读材料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引入课堂

  数学实验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进行自主探索。如教材中设置了3篇运用信息技术研究数学问题的阅读材料:“初识《几何画板》,”“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用计算机画二次函数的图象”。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从一些复杂、繁琐、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探索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二次函数在探究中系数a、b、c取值对函数图象形状大小变化和位置分布关系时采用了“几何画板”:先构造好抛物线,用鼠标上下拖动点a,可看到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a越大,抛物线越陡;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a越小,抛物线越陡;当a=0时为一直线。用鼠标上下拖动点b,可看到当a、b值为同号时,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在y轴左侧;当值a、b为异号时,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在y轴右侧;当b为0时,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y轴。用鼠标上下拖动点c,可看到当c变大或变小时,抛物线的形状不发生变化,只是抛物线位置向上或向下移动,用直观明了的动画演示代替呆板的草图和抽象的符号,学生兴致很浓,注意力非常集中。上述过程不仅使静态的图象“动”了起来,使学生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点的运动情况,看到曲线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教师的设疑也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增强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随后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最终达到了对算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妙用阅读材料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入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材中有些阅读材料应用性非常强,如“立体图的画法”、“机会均等”、“生活离不开的圆”等。因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这些阅读材料,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时,利用九年级上册阅读材料“生活离不开的圆”来创设情境。教师提出了学生可能从来都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也真正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总之,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由情入境,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能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材料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是学生求知欲的燃料,是激发学习情感的催化剂,数学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材料的“二次开发”和有效利用,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丰富而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中释放激情,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项进军



相关链接>>

1、决战2015高考数学之四月深化复习(学生版)

2、全国各地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数学(理)试题汇总

3、2014-2015学年春初中数学备课资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