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6年间,之所以下不了彻底与日本人翻脸的决心,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以中国当下的国力,与日本交战,没有丝毫的信心。6年来的一再忍让,唯一能说服国人的理由,就是为即将到来的、规模庞大的战争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塘沽协定》签订以后,辽阔的华北平原就成了日本人的演兵场。从1936年10月起,的实战演习,已经推至北平西南的丰台、卢沟桥一带及北宁铁路沿线。演习的枪炮声,时常将北平城内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面对日本人的放肆和挑衅,中国守军咬牙切齿,口目尽裂。
1937年7月7日下午,驻在丰台的一个中队,开到卢沟桥以北龙王庙附近。22时许,龙王庙、大瓦窑一带枪声大作,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攀上城楼,发现的实战演习近在咫尺,遂严密监视这支演习部队的动向。23时40分,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给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外交部门打来电话称,一个中队在卢沟桥附近的演习中,驻卢沟桥之中国第二十九军部队向其开枪射击,造成慌乱,一名士兵走失。日本人宣称该名士兵极有可能被挟入宛平县城,日本要求率队进城检查。
中国守军司令部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卢沟桥是中国,日本军队事前未征得中国方面同意就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害中国。我方不能负士兵走失之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以免引起误会,但念及两国友谊,可等天亮后,令当地军警代为寻找,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还。日本方面对这样的答复当然不能满意,于是,大批的开始向卢沟桥方向运动。
中国方面亦反应迅速,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紧急向驻扎在宛平城内的第110旅吉星文团发出作战指令:保卫是军人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城内将士遂紧急出城,守卫卢沟桥。其时,晓月悬空,温柔的亮色抚摸着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狮子古桥,哀婉动人,悲凉无限。8日凌晨5时许,向宛平县城开炮,卢沟晓月之胜景刹那之间被粉碎,战端骤然而起。
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县城,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发起攻击,中国人民全国性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7月8日,已经到达陕北的中国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领袖、、等致电,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保土卫国,希望迅速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规复失地。电文如下:
红军将领为日寇进攻华北致蒋委员长电一九三七年七月八日
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施其武装攫取华北之既定步骤,闻讯之下,悲惨莫名!平津为华北重镇,万不容再有疏失。敬恳严令二十九军,奋勇抵抗,并本御侮之旨,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规复失地。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迫切陈辞,不胜屏营待命。
、、、、、、叩。
亥庚
当北平已是炮火连天时,华北军政首脑、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尚在他山东乐陵的老家“度假”。他悠然而漫长的假期,明确地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正在寻求外交途径,试图和平解决争端。但日本人不想与中国人在和平问题上扯淡,原驻东北和朝鲜的2万多以及百余架飞机快速投入华北战场,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用兵的指导纲要,决定动员40万兵力,在华北大干一场。和平的幻想破灭,7月16日,宋哲元火速抵达北平,主持华北战事。
7月17日,在江西庐山的牯岭镇,用他的宁波官腔,向全中国的人们发表也许是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演讲,号召人们:
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将此意传达于社会,俾咸能明察局势,效忠国家。中日全面冲突,早在预料之中。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6年间,之所以下不了彻底与日本人翻脸的决心,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以中国当下的国力,与日本交战,没有丝毫的信心。6年来的一再忍让,唯一能说服国人的理由,就是为即将到来的、规模庞大的战争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正是利用忍气吞声换来的时间,加强战备:任用德国顾问,按德国典范操练步兵;力求弹药自足,步兵兵器标准化;扩充空军;大力修建公路、铁路;加速财政体制改革,为战争积蓄财力;公布兵役法,开始征兵;游说美、英、苏等大国,争取外交主动,等等。虽然对必然发生的战争缺乏信心,但预言,最后的失败者将是日本,而非中国。
卢沟桥事变的前两年,在他的日记中推测了日本的步骤以及最终的结局:(一)对中国思不战而屈。(二)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三)最后用兵进攻。(四)中国抵抗。(五)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六)倭国内乱革命。(七)失败当在十年之内。(引自《日记:揭秘》,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卢沟桥事变的次年,领袖在延安的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的写作。在这篇经典著作中,在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之后,预见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三个阶段,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虽然分析方法不尽相同,却得出了高度一致的结论。因为坚信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所以无论是还是中国,无论是还是,都有到底的坚强决心。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对全社会做最彻底的动员,打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民战争。而则在训令中表示,南京一旦失陷,就迁都重庆,重庆失陷,就迁都拉萨,拉萨失陷,就组成流亡政府。因为中日双方军事的强弱态势,决定了这场持久战将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事之一。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北平很快沦陷,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节节败退。但日本人的野心并不仅仅限于华北。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以此为借口,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向上海进攻。两天之后,下达全国总动员令,以主力集中华东,并试图摧毁淞沪日本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9月以后,战争逐步升级,双方不断增援,部署不断调整,自兼第3战区司令长官,全盘指挥淞沪战事。至11月初,先后投入淞沪地区的兵力达10个师28万人、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方面则先后投入70余师的兵力,动用舰艇40艘、飞机250架。11月5日拂晓,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登陆,完成对淞沪地区的迂回包围,战局急转直下。三天后,下令全线撤退。12日,占领上海。上海至南京一马平川,无险可守。11月20日,发表宣言,自南京迁都重庆。此时,距定都南京仅仅十年。虽然迁都,但不弃城,决定做困兽之斗,守卫南京。
淞沪战败,南京必然沦陷,故而迁都。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死守南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太多的军事失败难免让人丧失理智,而正是这种丧失理智之举,决定了南京城后来的悲惨命运。唐生智受命指挥南京守卫战。这位北伐时期投身的湖南军阀,于威武雄壮的誓师之后,焚毁下关江面上的所有船只,以此举表达誓与南京城共存亡之坚强决心。在断绝了退路的情势下,南京守卫部队与展开了血战。
令人心寒的是,血战仅仅进行了两天,几天前还口出狂言的三军主帅唐生智,竟然抛弃数十万士兵和市民,乘坐当初单独为自己留下的船只,逃离南京。主帅溜之大吉,三军遂阵脚大乱,迅即溃败,南京很快就成为一座“无抵抗的城市”。日本军队在南京肆意大。12月13日晨,师团最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了位于中山北路、路的难民区。次日,其他三个师团进入南京市区。他们在六朝之都,以疯狂的,对此前所遭受的顽强抵抗进行报复。
日本《》从军记者今井正刚记述:我于十二月十五日夜间,在大方巷《》办事处前面马路上,看到数千人头攒动,一望无际的中国人群,被赶赴下关屠场。在天色微明的扬子江畔,一片黑黝黝的尸体堆垒如山,在尸山里蠕动着人影,总有五十人乃至一百人以上,他们在刺刀的逼迫下转来转去拖曳着尸体,丢向江流里去。作业完毕,苦力们被排列在长江岸边,哒!哒!哒!一阵机关枪声,只见仰面朝天、翻身仆地、腾空跃起,一一都跌落江中,被滚滚波涛卷走。
占领的首都南京后,对中国军队的蔑视以及对武力的狂热,无以复加,速战速胜之论,甚嚣尘上。他们不愿意帝国的百万大军受制于中国战场,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一举歼灭中国军队主力,迫使签订城下之盟。然而,此后的形势与日本人的想法大相径庭。南京惨遭蹂躏,让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对日本的态度愈益强硬。为显示决心,振作风纪,将不战而丢山东的正法。原为冯玉祥爱将,后为蒋收买,时任山东省主席,手握雄兵十数万,然尚未与照面,即望风而逃。
临死时,大呼其冤:为什么放过弃城逃跑的唐生智?还有同样不战而丢河南的刘峙?闻得此言,当即大暴粗口:娘希匹!也配和刘峙比?刘峙为北伐名将,蒋之“嫡系”。亲疏有别,为中国之传统,亦为中国之重大缺陷。大敌当前,为正法纪,固然当杀,但以亲疏行赏罚,就不能说是持正处事,这也是蒋在上的致命缺陷。故而,杀一个,作用极为有限。日后,蒋众叛亲离,此即为伏笔。从1938年初开始,中国军队在忻口、徐州、太原、武汉等地与进行了一系列大会战。虽然会战的结果大多令人沮丧,大片国土沦落敌手,但战线的延长也严重消耗了的财力、物力、兵力。10月以后,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欧美的多个国家气喘如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受《凡尔赛条约》的约束,本来就不堪重负,世界性的危机更是沉重地打击了刚刚复苏的德国经济,大量工厂倒闭,600万人失业。德国的大地主、大企业家等权势阶层出于改变现状、振兴德国的渴望,开始放任、纵容运动,于是,维也纳的流浪汉走上历史舞台。
1933年初,被任命为总理以后,德国很快就退出了世界会议和国际联盟,从而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在德国的经济上实行国家干预,用经济军事化来消减全球经济萧条给德国带来的消极影响。但经济的快速复苏不能支持越来越大的军费开支,于是,拓展“生存空间”的理论甚嚣尘上。从1936年开始,不断地进行军事冒险,以试探国际社会的反应。进驻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通过“慕尼黑阴谋”强占捷克斯洛伐克,犹如悬崖边的舞蹈,德国陷入这种危险的游戏中不能自拔。英、法两强对的野心虽然心知肚明,但它们却试图利用的疯狂来保持欧洲的均势,因而对一再忍让。尤其是刚刚上台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本国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的经济和战略倍感担忧,惧怕战争又一次降临,于是决心实行“绥靖”政策,不断满足德国日益膨胀的欲望,希望能避免欧洲可能出现的危机。但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在阴谋之下,入侵波兰。正如后来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所说,如果因害怕战争而一再退让,而最后还要回到战争上来,那简直就是愚蠢之极。德国入侵波兰的第三天,英、法对德正式宣战,三年来的“绥靖”政策宣告破产,欧洲战事全面爆发。欧洲爆发的战事让欣喜若狂,在他看来,我国两年所期待的国际变化已经来到,如果择善谨慎加以运用,则国家复兴之日为期不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中国战局带来了转机。1941年,德国战略伙伴、协约国的重要成员之一的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美国人遂决定“将日本人干掉”。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因“新政”的实施,一去不复返。1933年初宣誓就职的美国总统·接纳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给自由放任经“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是美国当时一首广为传唱的通俗歌曲,竞选总统时曾以此作为竞选口号。济带来的消极结果下了一剂猛药。新的经济政策包括: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民众的就业机会;调整分配政策,为民众提供充分的福利保障。美国经济由此迅速得以复苏,美国人“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重焕青春的美国制造业为美国及其同盟国包括中国,赢得最后的军事胜利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年春,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中途岛及珊瑚海领域,重创日本海军,一举扭转了太平洋的战争态势,美军从此转守为攻。三年后的1945年2月,美国军队以牺牲两万人的沉重代价,攻占日本南部硫琉黄岛,至此,日本本土包括东京在内,全部处于美军飞机的威胁之下。
7月26日,在德国投降两个多月之后,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早日投降。但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军方发誓要在本土进行“陆上特攻作战”,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美国人决定给日本人最后一击。8月6日,一个星期日的上午,一架名为“埃诺拉·盖伊”的美军B29战略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特殊炸弹。三天后,他们在长畸又干了一次。十几万人当场丧生的人间惨剧,让日本人的精神彻底崩溃。第二颗原子弹在长畸爆炸的那一天。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境内,与日本关东军作战。1945年9月9日,中国司令何应钦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接受总司令递交的投降书。
8月15日正午,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司令部的全体人员,目光呆滞地站在南京的烈日下聆听“玉音”。9月9日上午,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将签字盖章的投降书,双手捧交给中国受降官何应钦。战争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