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浅易文言词语的堂奥

2019-12-02 18:10:12

朱文成

新课改实施已经几年,但大多数教师教学文言词语时仍只重词汇积累和词类活用知识传授,轻视浅易文言词语深层含意的品味。这种做法是偏颇的,因为文言词语教学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文言词语“词义”(指词典意义)教学,主要表现在词汇积累和词类活用知识掌握;二是文言词语“词意”(指语境意味)品味,侧重体悟其深层意蕴。重视前者固然重要,倘若仅抓住这点儿东西,无疑抓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让学生养成品味浅易文言词语深层含意的敏感力,无法真正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我们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笔者随堂听过三位教师上这篇课文,他们都没有充分关注该段,仅对段中“前”“请”“进”“刃”“怿”“寿”等作出字面解释,让学生积累完事。其实,该段文字看似浅易,实则有着丰厚的意蕴。

教材注“左右欲刃相如”的“刃”字为“动词,杀”,三位教师都如是解说,这样教学有些简单:司马迁为何弃“杀”用“刃”?是否为了避免词语重复、造成新鲜感觉?我们来看“刃”字含义:《说文解字》注释“刃”为“刀竖也”,所谓“刀竖”即刀锋,在“左右欲刃相如”中“刃”指用刀剑杀。细细品味,此处“刃”字能引起读者想象到这样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在蔺相如以死要挟秦王击缶的情况下,秦王“左右”抽出兵器拥上前去要杀蔺相如。浅易的“刃”字,既形象传达出刀光剑影的紧张情势,也透视了秦国君臣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而“杀”字是无论如何起不到这个效果的。

“左右皆靡”的“靡”字人教版教材注释为“退却”,三位教师教学时对此一带而过,真是遗憾之极。

《说文解字》注“靡,披靡也”,“披靡”意指“草木随风倒伏”(《辞源》)。司马迁这里用形容草木随风倒伏的“靡”字来描写秦王“左右”,是有深意的:该“靡”字让读者想到,秦王左右“欲刃相如”时已经蜂拥上前,而在相如“张目叱之”的情况下,吓得纷纷倒退,犹如风行草靡。平淡的一个“靡”字,不仅形象地刻画出秦王左右胆怯的心理、后退的慌乱、狼狈的丑态,而且也从反面烘托出蔺相如面对虎狼之秦拔刀威逼时凛然不惧的精神风貌。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的“顾召”与“曰”都是常见词语,却有着不平常的内涵:蔺相如以死逼迫秦王击缶成功后,赵国的御史并不像秦御史那样主动上前记录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事,反而要蔺相如“顾召”,与“秦御史前书曰”相比,赵国御史是胆小怯懦的,从赵御史的反应,读者不难想到赵国之臣极其畏惧秦国的情状;更有甚者,赵御史被蔺相如“顾召”上前后,对如何记录秦王“击缶”一事茫然无措,脑中一片空白,直待蔺相如直言告“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顾召”和“曰”两词语,也是衬托手法,用赵国御史的不知所措衬托出蔺相如临事不乱的镇定与果断。顺便提及一下,为了更好凸显赵御史与蔺相如之间的对比,“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一句最好重新“句读”为;“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如此“句读”,意在“顾召”与“曰”之间有个较长的时间停顿,表现出赵御史临事手足无措的畏惧与紧张。

正是因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中表现出大智大勇,取得“秦王为赵王击缶”和“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两个回合的胜利,所以赵王归国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从而诞生了“将相和”的历史美谈。

笔者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分析蔺相如形象,并适时引导学生抓住这几处平淡的文字,引领他们走进浅易文言词语的堂奥,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学生课下反映,如此学习文言文,充满了趣味,的确是“学而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