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的困境和出路之二

2019-10-30 14:48:02

  作者:严华银

  在我们的传统中,什么叫重要?重要就是在上者重视,重视就必须要有量化和物化的“附加值”,而且,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这样的重视和附加,带来某一体系和行业的“繁荣”,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教育同样如此,我们的主、副科的概念,我们的考试和非考试学科的概念,实际上,一经确立,立马敲定了各自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当年,语文和数学学科中高考中的加分——一般区域增加到120分,也是很长一段时间,语文课程地位较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实际上,加分政策影响面最大的是社会和家庭。在这样一个生存压力普遍“重大”的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百姓群体,对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几乎全凭直觉和政府的指令。应试导致的对于学科分数的无穷尽的追逐,让在分数的竞技中全无优势的“语文”——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见长的学科一天天运势式微,容颜尽失。较大幅度的加分,使得在不论什么级别的考试中,语文的砝码加重,于是单独从分数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分数与总分的高相关度,语文分数对于同学间成绩名次的决定性作用,都让家长不敢轻言无所谓,随意放弃。这就在全社会营造出了一种语文真的重要的浓重氛围,这一氛围对于今天的中国语文真是太为必要了。

  它直接带来的是学习主体学生的变化。在最为实在的分数面前,学生和家长是无奈之下的“联盟”。孩子想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但是家长晓之以利害,加上其他学科老师的“呼应”,到最后孩子不能不为分数而折腰。如今,语文学科争取分数的“劣势”现在终于因为忽然的“增量”被部分抵消,家长的改变自然带来学生的改变,也许不久我们都会欣喜地看到,孩子校内外的阅读,孩子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都将迎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语文老师的理直气壮必然重重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校管理者教学决策的调整。在学校以应试为主要教育价值取向的情境中,是否考试学科,每一学科占分高低直接决定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地位的层次,也直接决定了老师和同学对该门学科的重视程度,甚至还决定了这一学科老师在学校中的占位。这许多年来,应试的逐渐加剧,语文在分数竞逐面前的劣势越来越彰显,语文课程和语文老师在教学决策中的眼里的地位的下降几乎就是不由分说的。无论你如何拿“母语”高度、文化文明传承的价值甚至爱国主义精神境界来说事,在残忍的“分数”淘汰律面前,都显得异常苍白无力。加分自然影响决策,决策自然影响学校中的资源配置,比如课时数、上课时间的选择,比如学校中管理者对语文老师的尊重和礼敬。

  这些也自然带来语文老师精气神的变化。在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科价值、地位唯一衡量指标的教育体系中,能否帮助学生用最为简捷的方式获取最好的分数可以说是衡量老师优劣好坏的重要依据。这也可以说是现实中国基础教育的“丛林法则”。不“信其道”又何以“亲其师”?我曾经这样描写部分地区高中语文老师的生存状况,是“学生不崇敬、家长不待见、校长不在意、自己不自信的边缘人、零余者。这与历史上曾经的区域文化高地、学校核心和灵魂的语文人不可同日而语。”今天,伴随着高分而来的“馅饼”好运,语文老师在社会、家长、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水涨船高,语文老师自然会因为这些外在因素而重新逐渐找回迷失既久的自信、尊严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慷慨豪情。

  这些对于现实的中国语文教学,真的是实在太重要了。这些变化,因为分数增加而带来的这些变化,从有形到无形,从有限到无限,是打气,是提神,是一次力推,是一种造势,从这一角度而言,语文教学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我想,应该是不为夸张的理性期待。(来源:严华银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