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从呈现方式看,往往是宏观的背景,微观的切口。所以,以往的三轮复习,一般都要搞个热点专题,挖空心思地揣测可能的切入点,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却收效甚微。事实上,每年的社会热点是有限的,不难掌握,但出题的角度却如迷踪拳般千变万化,要想猜到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热点专题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搞,只了解每个热点素材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即可。因为不管试题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高考最终还要以各种题型为载体考查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因此,在冲刺阶段,建议考生平稳心态,练好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材料问答题的一般解题法和不同类型题的具体解题法)两个招式。不能止于知道,要深谙、熟稔,真正把它内化成自己的制胜利器。
今年应该特别关注的热点有“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稳物价、调房价、两个“同步”、全国“”、维护食品安全、等,与这些热点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全面、细致、准确、牢固地把握。
一、暂时放下模拟卷,用回忆方式清点教材
教材是高考的命题之本,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有些题目看似与教材无关,其实其核心内容都隐含在教材之中。所以,在高考临近的日子,最好暂时放下手中做不完的模拟卷,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清点,尤其是主干知识和与热点相关的知识。如《经济生活》可以按个人、企业、国家三大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构建;《生活》按国家、公民、党、政府四大行为主体构建;《文化生活》按文化是什么、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发展为主线构建;《哲学与生活》除了按通常的哲学范畴掌握外,还要注意根据四个单元题目来确定知识范围,这是近两年高考的新考法。需要提醒的是,清点教材知识不是要一页一页翻着课本检索,而是应该把课本放到一边,采用尝试回忆的方法重新整合教材,把知识穿成串、织成网,卡壳的时候再翻书强化记忆。
第一、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必须抓住概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二、学会对重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带动市场物价的变动”,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第三、注重概念的敏锐性。近几年的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如2013年与热点问题相关的概念有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府职能、党的领导、文化产业等等。
二、慢审题不耽误时间,避免经验主义错误
知识和方法都掌握好了,高考就一定会得高分吗?未必!提醒考生,知识和方法能否转化成分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审题是否精准;二是答题是否规范,这也是材料问答题四步解题法(审题—对接—加工—组织)的基本要求。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题目,似曾相识,匆匆瞥上一眼便美滋滋地大笔一挥而就,结果一不留神就掉进了“美丽的陷阱”里。高考时很有可能碰上熟悉的背景材料,但设问已变换了角度。也有可能设问与你平常所作的某道题很相似,但材料却有了些许变化。所以,审题时务必要小心谨慎,认真看清设问要求和材料限定,要保持对试题的新鲜感和警觉度,把每道试题都看做是一个全新的历险,不把自己禁锢在原先练习的巢穴中,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避免经验主义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慢审快答的原则。有的同学担心慢审题会耽误时间,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审题上多花时间,正是为了少浪费时间,少走弯路。
高考冲刺:聚焦社会热点突出理论重点
2019-03-11 16:32:21
相关推荐
- 备战2012中考:告别“差生”七条实用策略 2019-12-09 09:43:08
- 2013年高考复习:摸准“要害” 找出盲点 2019-11-13 22:32:37
- 暑假补课到底该不该? 家长意见针锋相对 2019-11-28 21:35:39
- 公布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名单(六) 2019-11-27 19:15:30
-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2019-12-01 2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