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化学老师,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线进行的,它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干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的基础与素材。许多化学用语、实验探究、定量计算等都是围绕元素化合物知识展开的。所以,在整个化学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但其内容繁杂、零碎、分散、难于记忆。对如何将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整理为较有序的材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进行粗浅探讨。
一、把握课标和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复习的根本。化学课程标准中都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归人“身边的化学物质”,大体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五部分内容,对每部分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作了详细的达标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每部分内容时都要认真研究、把握课标,准确理解每个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把握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对“钢和生铁”这两种合金,只要达到“知道”的要求,在复习时不必挖掘太深。
二、构建知识体系,精编学案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内容繁乱,而且很多知识点需要识记。所以对这块内容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高于教材,对所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分为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中的水、碳和碳的化合物、金属和金属材料、常见的酸和碱、盐和化肥、常见的有机物等七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精心编制一张学案,在课堂上供师生使用。学案上设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完善知识体系、方法形成、课堂检测五部分内容,比如“复习目标”是将本专题中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复习任务;“基础知识回顾”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基础性的涉及本专题知识的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本专题知识;“方法形成”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典型例题,经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堂检测”中设置一些基础题和能力题来检测复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围绕学案展开复习,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练结合,以提高复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教材,遇到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书本中找答案,或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印象就会深刻得多。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并标记疑问;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最后我们及时点评,指出还需完善之处和注意的问题。这样处理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已学过相关内容,复习时借助教材、笔记等材料再现知识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查漏补缺,体现合作精神,教师的最后点评有利于提炼精华完善体系、升华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构建了知识网络后,已基本掌握了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教师在完善知识体系时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2.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吗? 3.能用通过水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吗? 4.将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5.《石灰吟》这首诗歌中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
四、及时反馈,巩固知识
复习效果怎样,目标有没有达到,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所以课堂中反馈环节不可缺少。课堂检测不能形同虚设,课堂中有反馈,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复习时一般通过学案中设置的“方法形成”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解题方法情况,“课堂检测”则是反馈复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案中设置的习题都是笔者在课前精心挑选出来的,有经典题、有近几年的中考题,覆盖到每一个考点,兼顾到各种题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就设置了有关实验现象的选择题和有关催化剂的探究题。对习题的讲评也应重视,要评出问题的特征,评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最后在本课总结时再让学生交流复习过程中所遗留的问题,对于教材和学案是否还存在疑问。如复习“常见的酸和碱”时,有学生就针对教材中的氢氧化钠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也能做干燥剂吗?”其实对于这个知识点,不少学生都存在认识误区,笔者及时纠正,指出氢氧化钠固体存在潮解现象,故氢氧化钠固体才能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而溶液是不能的,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巩固了知识。
总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复习的重头戏,不可放松。在复习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夯实基础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至于如何提高复习效率,除了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之外,还要继续思考、不断实践。
来源:教育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