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因素不能做为主要因素

2019-12-05 12:57:53

郭建民:上大学目的是什么,有的人仅仅当做旅游,我到了一个地方大的地方,我就生活一辈子,上大学就一定会在当地找着工作,这是误区的,我认为地域因素可以考虑,兼顾一下地域因素,考生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把地域因素当做唯一的因素,我非这个不上,这就不可取了。
  郭建民:从总体来讲也是,一个好的志愿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适合我的长远发展。第二,我能够实现,所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郭建民:我理解你的意思,从人生规划角度看,目前填报志愿当中存在哪些误区呢?因为这些年当中从89年,88年,实际上我在88年之前,我在浙大学习教育史,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那个时候不是直接指导志愿,主要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直从事这方面教学,因为我本身就是东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又学中国教育史,最后在教育学院教了5年教育史,再到中学,前面都做了铺垫,从88年到中学以后,一直就开始从事志愿研究,一直到今天,当然特别从90年开始当班主任以后,在一线接手大量案例,我感觉在填报案例来讲,从规划角度来看,存在误区确实特别多,第一种因素,刚才提到,把地域因素看的太重,比如这个分数还不高,这个分数就想上北京,东北人最大特点,北京情结特别浓,进京,也给很多同学鼓励,进京是一个目标,进北京,比如上海考生不愿意出来,就愿意留在上海,广东的考生第一除了北京、上海高校之外,他们心目当中中山大学就是最好的学校,广东的考生据我了解,前一些年不太愿意学医,他们可能和广州的外经贸非常发达,考生倾向在这儿。东北考生特别重视,因为和文化背景有关,所以特别重视地理。考生当中我就上北京,北京什么学校都行,还有我就上某某地区等等,我觉得这个有待于商榷,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有待于商榷。
  当然,同等条件下,或者是相差不大情况下,可能能够进入北京发展,发展机会更多一些,可能更好一些。再就是有一些人填报志愿,叫做天南海北,就是天津、南京、北京、上海,现在又流传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说法,这些都属于经济发展地区,这个考虑是对的,本来考试分数不是特别高,然后把自己路很窄,结果局限在某一个地区,选择余地小,选择面越大越好一点,我认为这些考生特别追逐去的地方,学校得分数就比较高,比一般地区学校要高出20分,那么反过来,在填报志愿上,如果对分数不是特别占有优势,我从东北角度来讲,我特别提倡走西口,走西口就是更多要关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高校,因为西北和西南地区有很多高校,这个高校当中有很多名校,比如西北去兰大,西南地区川大、重大等等,有很多名校,在东北地区来讲,他们同等条件下就比经济发展地区差一些,说到底,看在填报问题上不能太功利,看得远一点。
  选择西部高校,西部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的优惠政策,西部地区我国正在开发西部,用人机会也相应多一些。用发展眼光来看,确实存在不均衡,东北沿海地区,大城市,西部地区,还有一些河南,高等教育布局不均衡,所以西部当中除了西安以外,比如青海、新疆、甘肃等等,他的高等教育整体来讲和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要看到一个发展,据我知道,国家已经出台政策了,除了西部经济倾斜之外,教育也倾斜,而且东部地区一些名校正在对口支援西部建设,比如说北京大学,原来我了解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招生办),再就是现在的新疆大学,北京大学对口支援,前一些日子高等教育的代表楷模马耳东,就在新疆工作过。清华大学(招生办)对口好像是青海大学,还有很多大学都在对口西部大学,一定要看得远一点,前瞻性强一点,不能就看眼前一点点。所以从评价学生实力,有人简单做对比,东部某高校和西部某高校的硕士点、质量,这是在看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说明这个人很细的比较。如果用一把尺来衡量,不可取,要看到几年以后的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看到发展,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有前瞻性,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感觉,就是我到哪一个地方读高校,我一定留在这个地方,包括我在这个大学学习,一定在这个城市工作,我选了这个专业,就一定是这个职业,这是一个误区。
  实际上据我接触,很多人在西部工作以后,同样被北京公司招聘过来,反过来进入北京很一般的学生,甚至是比较弱的学生,在北京很难占住脚,就是留下来,大概也顶多是漂着,而且我也觉得,也是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