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必须注意把握阶段性特征

2019-12-08 15:56:42

——2005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7题解析思路与复习启示

安徽 林桂平

【试题】(2005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7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摘自《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3年12月5日)

材料二 (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摘自《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三 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之武装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与之指导;……(四)……一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摘自《中央给中国电》(1937年2月10日)

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③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安事变后中国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对蒋对日的政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三段材料都来自于中央文件,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科学解读。分析材料一时,需要注意题尾所给的时间是1933年,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对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分析,把参加福建事变的爱国力量等同于,甚至等同于日本帝国主义看待,采取了反蒋抗日的方针。分析材料二时,需要注意题尾显示这份文件发表的时间是1936年9月,是在遵义会议和瓦窑堡会议以后,已经从幼稚已经走向成熟,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从材料中来看,放弃“反蒋抗日” 的口号,提出“逼蒋抗日”。分析材料三时,要联系西安事变前后的有关史实加以分析,西安事变后,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了一系列努力。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到1937年,中国的政策已经明显是联蒋抗日。从本题可以看出,把握好历史的阶段特征,在复习备考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答案】①反蒋抗日。原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中国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②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国救亡高潮掀起;国民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③拥(联)蒋抗日。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或全民族局面的形成)。

【启示】掌握好基本史实是历史备考复习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必须再纵横联系,把握历史发展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眼下的中学历史教材都是按照章节体编写,同学们每复习一章内容时,必须仔细阅读每一章开头的学习提示,在复习完一章内容以后,必须回过头来进一步学习每一章开头的学习提示,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这一章的阶段特征。例如《国共的十年对峙》一章,同学们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统治的确立和巩固,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二是中国开展土地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

三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从阶级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中日民族毛段为主。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日开始上升,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对的态度经历了从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到华北事变前“反蒋抗日”(当时对日实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到华北事变以后至西安事变前“逼蒋抗日”(当时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再到西安事变以后“联蒋抗日(当时国共对峙局面已经基本结束)的过程,国共两党最终结束了分裂对峙,走向了联合抗日的道路。

同学们把握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教材,对备考复习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23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