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学习,是学生在求学阶段第一次真正地接触自然科学的过程,教学中要尽量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曾看过一个资料上说,初高中阶段是人的创造力最为发达的时期,但从教学中看,却未见端倪。原因可能是现在的学生,在大量的作业中只有喘息的余地,而没有思考的时间了。教育的急功近利,迫使大量教师采用逼迫式的教学法,这肯定是以丧失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在讲解《光的反射定律》时,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些。于是试图在该节第二课时的课堂上,向我的学生说明一下,学习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一、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光的反射定律后的描述是: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看出什么端倪了?学生齐声朗读数遍后,终于有人看出来了,反射光线在前面。这实际上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第一次接触归纳的思想——从实验事实中找出因果联系的。于是板书“三反当头”,再开个玩笑,是先有入射光线后才会有反射光线的,如同先有父母才有自己一样。接着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用“一面、两侧、角相等”来总结的。
从这个教学流程来看,反映出多数学生的学习盲从状态,不去认真看书,即使是读书,也不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
二、思考的过程是要反复的
学生似有触动,于是重新审视一下上面的光的反射的光路图,再去明确法线的目的和定义。在实际的光的反射情况中,是只有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的,研究时要将实际的光抽象成入射和反射光线,而法线的建立,它将空间分成两半,进而可以引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问题。这样就使定量化的描述——建立光的反射定律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个法线的引入,人的认识和动物的认识是没有太大差异的,因为拿个镜子去反光,不仅孩童会做,大猩猩也是会的。
下面是重新认识法线的几步思路:
1、法线是引入的,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要用虚线。
2、法线是过入射点且垂直于平面镜的直线。我们要认识到,垂直是相互的,有法线和入射点就可以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3、通过情境习题去体现,学习完反射定律后,法线就可以看成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
本环节的目的:
其一,事物的认识是要反复的,并在反复中提高。
其二、知识如果从A到B是基础,那么,从B到A就是技巧。
三、知识是拿来用的
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利用这个道理,就可以设计光学仪器如潜望镜了,光学仪器的本质就是要改变光路,像潜望镜即是给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的位置。很显然,利用两次反射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到法线是角平分线和平面镜是和法线垂直的道理。
利用以上道理,再来分析夹角为90°的角镜对光路的改变作用,可以应用在自行车的尾灯上,提醒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是学习知识的最高层次。后面是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从效果上看,似乎讲的这些东西起到点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