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面面观——立意之象

2019-10-16 20:00:52

作者:刘成静
  
  临场写作时,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则能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的制高点。具体说来,立意求高远,应注意如下三点。
  
  (一)培养公民意识
  
  当代文化学者张修林指出,现代公民意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至少包括:(1)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2)对社会中其他每一个个体、其他群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和维护;(3)对公共社会的自觉监督,强调、认同、信仰社会公正、社会正义;(4)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公共责任的主动担当;(5)追求真相、真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力达成这种能力;(6)正视历史、关注未来,自觉的怀疑倾向和批判精神;(7)努力强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8)重视、融入、达成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9)高度的道德内省,言行一致。
  
  高中生作文中体现“公民意识”,一般应突出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如2011年广东卷满分作文《回到原点》,此文开篇从数学中的小图像谈到治国之“宏图”,指出其关键都是“确立原点”,入题快捷,干净利落;篇末处强调“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前呼后应,结构完整。文章引用古今资料,着力论证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值得注意的是,列举现象时,作者不仅从“官员”角度进行分析,还论及了问题的另一面:
  
  我们的公民,也有许多人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房价涨没涨,股票升未升,却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此阐述,文章的思辨性、纵深感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深入一层,将剖析的层面拓展到“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以及人民幸福感”。此外,作者抨击时弊而不悲观消极,他还辩证地看到“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总览全篇,扣题紧密且启迪人心,思路上渐次推进,读来让人击节叫好。
  
  (二)展示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科技,没有人文,就会变得乏味,生活会缺乏品质,生命会丧失光彩。因此,作为现代中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培育自己的人文情怀。
  
  考场上高手如林,应该说很多人都是很会写文章的,要想“鹤立鸡群”,你就得在境界上超过别人。要有境界,必须具备比较高的思想修养与人文情怀,有一颗慈悲心。比如2011年高考上海优秀作文《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
  
  当我们面对现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也许的压迫一度埋没了先生的呼喊而让一切都过去了,但是历史的拷问却永远不会让错误过去。
  
  回望历史,多少统治者以权威的姿态,以一句“一切都会过去”企图将真理掩埋的时候,又是多少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以一句“一切都不会过去”来回答而绝对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知识分子的呐喊,永远不会沉默!
  
  作者能够走出书本,放眼世界,回眸历史,关注现实,拷问当下,发出“理性的声音不会过去”的呐喊,体现的是担当的勇气。这样的论述,情理兼备,体现出可贵的人文关怀,不能不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三)具备时代慧眼
  
  所谓“具备时代慧眼”,就是要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寻找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里;要敏锐地感知作文题的命制意图,并用心感受生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深刻地认识生活。有了这样的慧眼,你就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就能高效率地对生活进行发掘,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就比别人更灵敏,笔下文章才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比如2011年江苏考生的《拒绝平庸》,全文站得高,看得深,紧扣“身兼社会良心、黎民木铎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平庸,该如何正视?怎样拒绝”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命题,做出了如下阐释:
  
  但在今天,这一神圣词汇有了新的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知识分子被释为:具有高等学识、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
  
  如此一来,知识分子这一词似乎变得平庸、泯乎众人了。从孔子、苏格拉底一类的师表、楷模,变成了如今教授、专家之类的“知识分子”。
  
  现今社会的娱乐化,亦使知识分子们愈加平庸,从泛滥地“说三国”“说明清”,再到忙于为“超女”们正名,平庸的知识分子令人茫然。
  
  因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那些20世纪的知识分子们,怀念鲁迅的锋利,怀念章太炎的狂狷,怀念的理想,怀念陈寅恪的执著……
  
  作者追源溯流,参古证今,对当下知识分子思想的贫瘠、境界的平庸提出了批评和质疑,颇具时代慧眼,读来让人深思。(来源:《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