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讨论式”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2019-12-04 08:08:30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体验历史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讨论”是不可缺少的。即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性”和课堂教学的群体合作性,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讨论”的特点。探究式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讨论”。 笔者就初中历史课“讨论式”教学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就此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与诸位商榷。 一、设置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讨论式”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没有具体的问题或者话题,就没有讨论的对象。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探究能力。问题可以分为“导入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导入性问题”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知识的回忆,或具体的情景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性问题”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双基;“开拓性问题”是要求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在知识储备基础上,去解决有一定开放性、综合性、有思考价值和探索余地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主题研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性问题”最能够体现历史研究的特点。以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回忆唐朝以前有关南方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如何得到开发的?(2)总结唐朝中期至宋朝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有那些表现?对比唐朝前后南方经济的状况,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在南方的经济发展中,“南方商业的繁荣”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请你说说南方商业的繁荣的条件和表现。(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人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一件好事。”有的同学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砍伐山林破坏生态,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请你思考和判断哪一种观点对?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积极探究,热烈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师应该逐步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求学生注重在历史事件的结论式评价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主动性,可以使讨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和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二、教学过程要合理紧促 首先,准备工作要到位。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备好教材和学生,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题目。还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课本知识,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对不懂的知识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问题。对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要严格要求,随时检查或抽查。要使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其次,课堂教学要有条不紊、环环紧扣,讨论氛围良好,讨论要热烈。 (1)导入。可以别具一格,不具一格,不管怎么样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研究的热情。一般是设计一两个与本课有关的议题,在大家的发言与讨论中步入新授内容。 (2)新授。步入新授内容后,教师就可以把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的一一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讨论。对历史教材和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学生会形成对研究问题对象的初步认识。然后,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并借鉴历史、领悟现实,理解、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教师对小组的讨论和全班的讨论要及时给予指导与点拨,并适时的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大家讨论的热情,鼓励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大力表扬。教师还要创设课堂讨论的氛围,想尽一切办法使大家探究的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掀起多个教学高潮。 (3)知识小结。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讨论完成。最后老师总结这节课,布置作业。注意的是,我们要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要特别对于讨论时的好现象和模范典型大加表扬,以激励大家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接着,课外延伸。即设计一两个探究专题让他们课后思考讨论。研究的课题应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广阔空间;另外,课题不应过难、过大,必须适合初中学生的发展规律水平,以使问题的探究更集中、更深入、更有意义。在教师协调下成立若干课题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研究,可以是各组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各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例如在学习了“开元盛世”后,可以设计这样的课题:同志说过:“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唐玄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即整合了知识,又训练培养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还联系实际,从中汲取教训。 三、应该注意的几点: 第一,议题要合情合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不应过难、过大。 第二,班级讨论,应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研究成果的展示要条理分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根据研究对象和小组成员的特点,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口头讲述、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重现历史场景等。 第三,对于问题探讨,要特别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应通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初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所有过程,老师只可以做督导工作,不可以包办。学生的解答可以宽约、开放,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提出有价值的创见。有可以是相反的结论。如在“如何评价李鸿章在中国近代经济、、外交上的作用”的问题讨论时,结论分为二个,持肯定结论的学生认为,李鸿章在近代中国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尽管他办洋务,引进技术,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入侵,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有点作用,但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而腐朽的清政府是列强控制中国的极好工具,所以李鸿章是卖**。有的同学持不同结论,他们认为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是由于近代中国与列强国力对比悬殊所决定。弱国无外交,近代中国落后,清政府的腐朽,决定了中国失败的命运,李鸿章个人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而且李鸿章在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兴办洋务,以求自强,尽管失败,但毕竟在引进技术方面作了尝试,对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起了一定作用。这样的评价结果,有悖于中学历史教材中对李鸿章的评价观点,是学生敢于、善于质疑,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的结果,是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结果。这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教师注意适时育人。对于学生的讨论情况,要及时的评价反馈,随时鼓励,调动大家的讨论热情。对回答有偏差的同学不要讽刺和挖苦,并要求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不可以打击和取笑。当然,学生的不良行为要适度的批评,对好的举动要大力表扬。总之,处处注意培养他们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既掌握系统知识,实行“知识储备”,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特别是使他们获得了德育教育。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推荐
-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2019-11-23 16:02:53
- 主题活动:别让遗产变遗憾 2019-11-02 19:43:22
- 1948年空军 2019-11-01 13:40:54
- 高校提选科要求不会加重考生负担 2019-11-05 14:32:04
- 素质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 2019-11-17 13: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