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十几年的书,在文言文教学这一块,始终觉得有困惑纠缠着自己,它到底教什么,又到底怎么教,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这一方面,有的学生觉得它枯燥,不愿学;有的学生觉得有用,考试会考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必须由老师进行讲解。这两种态度,其实都存在对文言文学习的误区,此外,学生学了六年的文言文下来,普遍的迁移能力都很差,距离课程标准上所说的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差得较远。从教师这一方面来看,教学常常是“死于章句,废于清议”。如果强调抓落实,文言文教学便成了语言语法课;如果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知识点又易被冷落,教学最终落得个不扎实的评价。怎样在教学中对得起这些文质兼美的选文,让它们成为既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又启迪他们思想,熏陶他们情感的媒介呢?
首先,正视现实,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作为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在此基础上决定给他们以怎样的指导和要求。笔者所教的学生在市区属于中等程度的学生,他们的文言学习能力相对较薄弱,以实验班的学生为例,笔者曾让学生翻译一小段文言,其中有一个动词“之”的用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不止一次地接触过,但这次翻译,只有少数学生能正确翻出。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字典来进行较充分的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即使书下的注释很完整,也不意味着学生就会了,他们往往缺少分析能力,即一个句子的翻译出来了,但对于句中的字,他不一定清楚它的意思和用法,对此教师有针对性地分解式讲解,并教会学生高效地使用书下的注释。另一方面,学生手头有许多参考翻译书,这些书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书的翻译与教参不同,有的翻译不准确,而学生在使用时,却没有多少鉴别能力,还对它们百般依赖,甚至当做自己已拥有的知识,不再认真听教师讲解。对此,教师最好了解一下学生手头的翻译书,知道一些重点难点句上它们的翻译情况,也可以在检查预习中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如何使用参考书给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指导。
其次,抓住重点,有效率地进行教学。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当然,这些例子所起的作用应是综合性的,但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篇文章在教学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如果着力于面面俱到,只会一到不到。这便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课文的精髓,让学生学到最有益的东西。这里的最有益的东西包括疑点、亮点和考点,它还可以由下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决定。一是课文自身的特点,如文言文,它在语法知识上,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有哪些,典型的活用有哪些,又有怎样的特殊句式,这些知识是否是学生尚未掌握好的;在思想内容上,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思想是什么(教学经典,应关注历史文化背景与作作者者创作时的思想文化追求),最利于学生吸收又最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的是什么,这些都应是重点。二是学生的实际水平,他们已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等等。以《逍遥游》为例,庄子的逍遥思想是精深玄奥的,连成年人读时都有些难度,更不必说十七八岁的学生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在思想内容上,将重点定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作者主张无所拘束的精神生活,无所求便无所待;二是世间存在大小的区别,但无论大小,它们都有所依赖,少不了外物的支持,自然无法自由;即使要依赖巨风,大鹏的飞翔和精神境界都远非燕雀所能比,这是一种宏大的境界。而在语法知识上,我们重点是抓第一小节的翻译,抓框架句、中心句的翻译,此外,还有之、而、其等虚词的归纳,宾语前置句的掌握。这样的确定重点,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应该掌握的和可以掌握的知识。在操作时,我们要本着这样一个宗旨: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而不在于训练。
第三,以读为手段,促进文意的理解和文言语感的建立。曾现场听过魏书生老师的两次教课,他的教学实践正是他的教学观念的体现,他认为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对于老祖宗的东西很珍视,其中之一便是特别重视读,如果再追问下去,便是他特别擅长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至今还记得,他让初一的学生上高三的一篇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时,教到一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是主旨句,魏老师让学生尝试用各种语气来读,严肃的,诚恳的,愉快的,大声的,小声的,快速的,缓慢的,学生在近似于做游戏中,渐入忘我之境,一个个小孟子诞生在课堂里。徐世英先生曾这样评价讲解和朗读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同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所教学的文言文,要使其中的文字的魅力在学生心中复原,非朗读不可。面对高中千呼万唤难开口的学生们,教师又如何让他们认真地读,投入地读呢?又以《逍遥游》为例,初读正音是必要的,而之后的读可以在大致了解文章的写法和理出文章的框架的基础上,设疑让学生寻找答案来读,在此步骤上,进行翻译,了解了鹏的传说后,还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读,边想象鹏的壮志凌云之美边进行朗读,还可以让学生比赛读,读出小大之变,小知与大知之变,小年与大年之变。庄子行文的诡谲恣肆也在读中略见一斑。这样,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在不止于一节课的吟咏中,在不止于学生时代的吟咏中,塑造着自己的人格,锻造着自己的精神。
第四,立足文本,读写交融。文言文教学,需要突破文字疏通的一关,但又不能仅仅是这些,我们所教的,学生所读的文言课文均是古代名家名篇,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疏通文字相当于开凿一条山道,其目的是为了一饱山巅的美景,总不见得只顾埋头修路,修完一条路赶紧修下一条路,无视于路尽头的无限风光吧。况且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学生在了解了写的内容、写的特色、写的主旨后,还应从中出来,于历史长河中,反观文中所涉的一人一世界,或用现实之眼,再观古人之言,通过作品与作品的联系,人与人的对照,以及古今互动来激活古代圣哲的情与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例如《陈情表》一课中让学生结合手头有关孝的种种言论,来谈自己对孝的看法,讲有关的孝的感人的故事;又如《祭十二郎文》可让学生变换一个角度,以十二郎的口吻写一个死者对生者的告慰,借此对叔侄之情有更真切的体会;《赤壁赋》则引荐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让学生写写对于寄情山水、从容淡定的处世观的认识。
以上所讲,其实是许多老师都在做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之一还在于落实。我国古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教材选文是精品中的精品,它们的价值怎会又怎能仅限于百十个实词、十数个虚词、四五种句式?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宗旨应该是“落实语言,而又要超越语言”,千百年来流传的文章,我们的教学既要让它的精神复原,闪烁充满智慧的魅力,也要让它古为今用,带上时代的气息。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落实中追求超越
2019-12-07 11:17:55
相关推荐
- 遥遥领先的意思_遥遥领先的成语解释 2019-11-28 14:29:41
- 趣味实验:看谁爬得快(渗透压) 2019-11-22 14:47:33
- 北京:二志愿分数线偏高本一批补报开始 2019-08-24 20:20:46
- 满分作文亮点扫描:妙用修辞亮文采 2019-11-26 11:39:48
- 2016年辽宁高考数学试卷试题答案 2019-12-10 2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