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一个被误读的英雄

2019-11-02 13:46:51

  作者:王力

  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最早进行高度评价的似乎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其妄也哉!”大意是说这五个人,他们做的事情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但他们意图清楚、明显,不违背他们的志向,声名流传于后世。从此后世就把他当做一个勇敢而悲壮的英雄来看待,如陶渊明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唐代骆宾王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一绝》)但翻阅《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关部分,其实,荆轲是一个被误读的英雄。

  《史记·刺客列传》云:“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想凭借自己的剑术游说卫元君任用自己,但卫元君似乎看不上他,这也能说明荆轲的本事及剑术比较一般。还有,“荆轲尝游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囊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是宜去,不敢留。’”盖聂是当时著名剑术家,从盖聂的瞪眼、轻视中也证明了荆轲的武功与剑术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盖聂对荆轲的剑术流露出轻视、不屑的态度,荆轲有些灰溜溜地走了。就连荆轲自己说到刺秦这件事时,他的信心也不是很足,他对燕太子丹曾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而“太子丹前顿首,固请勿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造门下,异物间进,车骑美女咨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从后来故事结局来看,荆轲就是一个普通的侠客,他拒绝太子丹的话也应该不是客套话,而是他对自己完成这样企图逆转历史的艰巨任务也缺少必要的自信与肯定的语气,这也与卫元君、盖聂对其剑术的看法是一致的。荆轲能走上刺秦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当他婉拒刺秦任务时,燕太子丹坚持请求,并给他丰厚的物质待遇,满足他的心意,让他高兴。当然,太子丹似乎也想用感官刺激来使荆轲明白其知遇之恩,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有所作为。荆轲因自己的剑术不精,再加上物质享受应有尽有,“久之,荆轲未有行意。”他有些打退堂鼓的意味。综上所述,就整个刺秦的过程来看,荆轲接受任务都是相当被动的,太子丹也有些强人之难的味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燕太子丹用自己的理想与诚心绑架了荆轲。当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荆轲不去就有些不仁义了。

  荆轲刺秦的失败还与燕太子丹建功心切,行事仓促有关。燕太子丹急于让荆轲行事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战略计划,而且实现这个计划的愿望非常迫切,急需一个人把这种愿望变成现实,而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所以荆轲也就逐渐被绑在了燕太子丹的战车上。燕太子丹说:“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可以说,燕太子丹的愿望非常好,用一勇士,或劫持秦王,逼迫他交回侵占的诸侯土地;或刺杀秦王,引起秦国内乱,诸侯联合起来,一举破秦。但他可能忘了,荆轲面临的形势与曹沫当年面临的形势很不一样。荆轲几乎要只身深入虎狼之国的秦国,风险很大;曹沫当年劫持齐桓公那是齐鲁国君会盟和谈之时,双方人员可以近距离接触,机会很好,曹沫偷袭成功,逼迫齐桓公签订条约,使其吐出了侵占的鲁国土地。历史有时虽比较相似,但往往不可复制。那么,有没有其它办法制约秦国的行动呢?当秦国获罪将军樊於期逃到燕国时,燕太子丹的老师鞠武曾给燕太子丹建议:“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这个计划应该比燕太子丹的计划更靠谱,带有全局性、战略性,联合其它诸侯,求助于匈奴,不需要有人为此深入秦国去冒险,也可以不伤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叛秦将领樊於期的性命。

  再说,刺秦这样庞大的计划是需要时间的,但燕太子已经等不及了,他就说:“太傅计划,旷日弥久,心昏然,恐不能持久。”燕太子丹想法急切的原因其实有二:一是当年燕秦结好时,他在秦国受到侮辱,不得不逃回燕国,他想报见陵之耻,而且复仇心切;二是当时战争形势也不容乐观,强秦威胁已在眼前,“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尽管太子丹的计划已经很久,而且在此之前就在酝酿,但现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他不得不催促荆轲赶快行动了。由于太子丹的迫切心理,在他的催促下,再加上荆轲自己很长时间“未有行意”,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荆轲欲待其客与之俱,但没等到,只得在仓促之间带了一个秦舞阳匆匆上路了。匆忙之间所选择的的副手,也为此次计划失败埋下了伏笔。在关键时刻,“秦舞阳色变振恐,(秦)群臣怪之。”这足以说明,匆匆出发时所选的秦舞阳这个副手很不理想,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极差,其神色已经引起了秦国大臣的警觉,他们处境比较危险。最后,在荆轲与秦王及秦国大臣搏击中,秦舞阳也未帮上什么忙,荆轲的失败成了必然。

  荆轲失败纵然有多种原因,然而其武功较弱、剑术不精仍是主要因素。即使在最后一击的紧要关头,他以匕首掷向秦王,但未能刺中,最终失败。可是,人们为什么非常在意、同情、怀念这个失败的英雄呢?一是荆轲本来就是个普通人,他可以不做英雄,是历史造成就了他这个英雄,一个普通人与强秦对抗,可谓以卵击石。他做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值得人们去怀念、赞扬;二是秦国当时势力天下无二,谁都希望荆轲的这次行动成功,或许天下形势因此可以逆转,所以他们在荆轲身上也寄予了自己很高的期望,因此,当荆轲的行动失败后,他们也就非常惋惜;三是荆轲几乎只身前往,其精神与勇气很可嘉,无人能比,尽管他失败了,但人们还是很敬重他。因为他践行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视死如归、不畏强权的代表人物,其精神永垂不朽,千古之下,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