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如何在数学课中引入问题情境,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了论述。
关键词:数学课;问题情境;引导;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的放矢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它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为在后面的教学发挥导向作用。好的问题不仅引发思考,更能够将新旧知识有机衔接。问题本身,就是一座搭建在新旧知识之间的充满彩虹般幻想的桥梁。
在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三章第6节《探索规律》的教学中,如何引入这节新课,我们反复比较了几种方案,最后决定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由课件中一小孩唱儿歌的形式引入这节新课,当一只青蛙跳出、两只青蛙跳出、三只青蛙跳出……小孩在同步唱着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此时,教师可鼓励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进来唱儿歌),当越来越多的青蛙跳出之后,唱儿歌的小孩提出了问题:“这么多青蛙呀,我……我……我念不下去了,这该怎么办呢?”
在这节课的引入中,选择儿歌的形式引入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当越来越多的青蛙跳出之后,唱儿歌的小孩唱不下去时,在学生的心里就会在原有知识与现在所遇到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一种思维碰撞:“这该怎么办呢?”从而产生了数学思考:“这个儿歌是否有规律可循?如果有,这是一种什么规律?这个规律能否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的思维就引向了如何探索生活中的规律,也为后面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留有悬念
如果在新课引入时设置一个悬念,那么从讲新课开始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设置的悬念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在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四章第9节《中心对称图形》一节的教学中,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采用魔术表演:在新课讲授前精心挑选若干张扑克牌,其中只有一张是中心对称图形,比如方片9,其余的扑克牌都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比如:黑桃A、3,5,……,方片7,……,然后将这一叠扑克牌按一定的规则放好,比如尖角朝上。
以上这一切都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开始表演魔术:整叠扑克牌背面朝向教师,让一名学生从这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教师拿在手中让全班学生看清楚,然后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很自然地把这张牌调转方向插入到这叠扑克牌中,再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洗动这叠扑克牌。最后,教师再翻过扑克牌,在这叠扑克牌中查找学生抽出的那张扑克牌,如果哪张牌违背了原来的规则,那么这张扑克牌就是学生抽出的那张牌,如果所有的牌都不违背原来的规则,那么那张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牌就是学生抽出的扑克牌。
当你准确无误地找到那张扑克牌时,学生的惊讶就可想而知了,这时也给学生产生了一个强烈的震撼:魔术中也有数学!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与数学什么知识有关呢?也必然给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的探索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效果。
三、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联系实际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允许并鼓励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再创作,要求我们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更熟悉的例子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一章第3节《从不同方向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九江地处庐山山麓,而庐山我们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我们采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问题的情境。当学生们首先接触到这首诗时,眼睛为之一亮:“数学还能与古诗联系到一起?”继而又产生了疑问:“这首诗到底与数学有什么联系呢?”当其中一个学生分析:“横着看,庐山是一道岭,而侧着看,庐山又是一座山峰:从远、近、高、低等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去,庐山的面貌都各不相同……”时,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里蕴含了一个数学知识“从不同方向看—三视图”。
四、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能引发思考
问题情境不要只是图一时的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五章第5节《打折销售》一节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品表演的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
店主站在一张桌子后,桌子上放着两件衣服,身后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放血大处理”,“血”字是红色的。
店主喊:“大家过来看一看,瞧一瞧,走过的、路过的不要错过,本店不计成本挥泪大甩卖,所有服装两折处理,每件只卖48元……”
一工商人员上场对店主说:“你这是违法行为,请把牌子收起来,不能这么喊。”
店主:“我确实是两折处理呀!”
工商人员:“你把衣服的成本价提高了多少标价?”
店主:“我提高了500%以后标价的。”
工商人员:“同学们,他将每件衣服按成本价提高了500%进行标价,再按两折处理,每件衣服卖48元,你们算一算,他到底是赚还是亏?”
当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表演时,表演戛然而止,至此,学生们才明白,这个小品其实就是一道数学题,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平时我们没有关心,没有注意,当问题真的放在面前时,学生们就不能不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是纯粹计算,还是利用方程建模?这个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培养了学生们利用方程建模的思想方法,并提高了他们利用方程建模的能力。
俗话说:牛溲马勃皆可入药。数学课的引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要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例如:出示实物、讲故事、动手操作、游戏等均可以作为引入时的问题情境。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可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长久、持续的学习效果。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盛敏花
相关链接>>
1、决战2015高考数学之四月深化复习(学生版)
2、全国各地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数学(理)试题汇总
3、2014-2015学年春初中数学备课资料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