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在《游褒禅山记》中讲述自己游历褒禅山的经历,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作者借游历来阐明一些事理,做事一定要具备“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王安石也阐明了求学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广泛而细致的观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王安石是赞同这种做法的。也就是说,古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发现,那么多的感触,首先得利于他们准确而细致的观察,其次,观察要有所得,这就排除了游山玩水似的消遣,观察要有收获,而收获则源自深入的思索。观察、思索,再观察,再思索,以至得出自己独特的生活认知和体验。文与可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以画竹闻名于世,为了画好竹子,他甚至举家搬到竹林,时时观察、处处体验,直至“胸有成竹”方才落笔。只有这样,他的画作才会栩栩如生。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早年师从福楼拜。当莫泊桑登门求教时,福楼拜给莫泊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观察大街上行走的马车。可见,观察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其次,有了疑惑不放过,深思慎取。王安石在前往后洞途中,发现了一块仆倒在路旁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早已经模糊不清了,但王安石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小心擦拭,然后根据斑驳的碑文,小心推断,结果发现原来这座山原名叫“花山”而非“华山”,是人们以讹传讹,乃至于把名字给搞错的。这虽然是一件小事,这体现了这位文学大家的严谨、求实的生活作风。这与《学记》中“博学之,慎思之”异曲同工。
最后,我们从王安石游洞的经历来看,求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做学问不要盲从。当懈怠之人要出来时,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不出,火且尽。”此时,如果王安石仔细观察一下火把的燃烧情况就会很容易地揭穿同行者的谎言的,而不至于因为糊里糊涂跟着出来而后悔不迭。同样,做学问也是如此,敢于坚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