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微写作”策略探析

2019-11-20 18:51:13

1 2 下一页

  传统作文写作耗时低效,从命题、作文到批阅、讲评,少则一周,多则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学生训练频次少,反馈周期长,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经过探索和实践,兼具“短”、“快”特质的课文“微写作”不失为诊治当前写作痼疾的有效良方。

  一、课文“微写作”形态

  课文“微写作”切入角度不同,类型迥异。从训练目标和能力角度而言,课文“微写作”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拓展型“微写作”:阅读教学结束,阅读行为并未完全终止,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形象的典型意义作进一步联想和类比,对事件的悲剧性结果追溯探寻其原因,或对作者情感态度、作品主题予以全新多元的阐释解读,这都属于延伸拓展型的写作范畴。拓展性“微写作”应当本着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原则,不可脱离文本内容和核心话题,天马行空,肆意发挥,否则“课文”“微写作”便名实不符。延展性“微写作”旨在涵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新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阅读习惯和品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发散思维的写作素养和能力。如学习了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追寻谁是杀害包弟的真正凶手,以此反思的教训,警惕人性的沦丧;阅读了陆蠡的《囚绿记》,可以由历史到现实,由囚物到囚人,由囚形到囚心,思考剖析当今的家庭教育、应试环境或体制束缚带来的弊端;品读《孔雀东南飞》可围绕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与“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殉情行为,引导学生畅谈“以宝贵生命换取永恒爱情,是否值得”的人生话题。

  2.评鉴型“微写作”:经典以内蕴丰厚而流传不朽,作品因咀嚼涵泳而余味无穷。对于经典古诗词和小说、散文、戏剧等常见文学作品,可从形象的塑造,语言的品味,主题的揭示,手法的运用等层面鉴赏、评论。评鉴性“微写作”一般遵循先赏析后评价、由作者到读者的逻辑顺序。精准深入的赏析是阐释评价的前提,读者意义的建构是文本意义的升华。因此,评鉴性“微短评”贵在有独特的视角(文章、文学、文化等),有自己的观点,切忌面面俱到,人云亦云。评鉴性“微写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美、爱美的审美情怀,历练学生识美、品美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经典美文的感知和品评能力。如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可品鉴文中淡雅空灵的写景艺术,体悟作者恬淡洒脱的人生境界;品读苏轼《赤壁赋》,可以“给东坡的一封信”为载体,探析儒道释思想和文化在苏轼精神世界中的碰撞与对话,触摸苏子内心痛苦悲怆与豁达乐观的灵魂。

  3.技能型“微写作”:从文章解读和写作角度而言,一篇课文总有其蕴涵的核心价值和核心能力,如果能抓住文章写作的亮点,习得某种写作技能,则学生的专项写作能力会在日积月累中得到磨砺和提高。譬如解题和立意的能力,拟题和点题的能力,开头和结尾的能力,构思和选材的能力,描写和议论的能力,出彩和创新的能力,这些常规能力都是日常写作不可或缺的技能,更是应试作文必不可少的筹码。技能性“微写作”应精准把握学生写作的薄弱点,聚焦需要强化的能力点,目标明确,一课一得,拒绝重复。如在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后,可着重演练学生生动细腻、寓情于景的描写能力,以“故乡的———”为题,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一种修辞方法,写一篇客观描写与主观情意相融合的“微散文”。

  4.仿生型“微写作”:模仿是积淀写作技巧和经验,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有效策略。对于比较规范的文体和亮点闪现的文章,可以借其章法体式,旧瓶装新酒;可以用其句式或修辞,承载吾之情。模仿性写作对于强化学生的“入格”意识,养成规范写作,打造文章看点大有裨益,尤其对于写作水平低下者而言,尤为必要和实用。如赏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后,不妨借用“新月诗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仿作一首现代题材诗歌;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可以仿用“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和排比句式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

  5.变形型“微写作”:变形即文体转换,内容缩扩(缩写、扩写、补写、改写等)。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体式特征和言语系统,文体之间的相互变换,可以使学生洞悉文体的各自特点和章法构架,利于养成强烈的文体意识,避免文体杂糅。内容的缩写、扩写等变形则有利于训练学生概括提炼和联想想象的能力,而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选择利用有效资源为核心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则是当今信息时代必备的阅读和工作技能,以加工创新为核心的虚构能力也是与写实能力同等重要的另一种写作技能。如可以让体式华丽转身,把《诗经·氓》改写成一篇微型的悲剧爱情小说;可以择其精要,把《孔雀东南飞》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小诗歌;可以驰骋想象,把《山居秋暝》加工扩写为清新灵动、如梦似幻的山水散文。无论是体裁的变形,还是内容的增删,都应立足文本,领悟文意,吃透主旨,而不可变其形貌,失其神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