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2019-09-27 07:56:39

  作者:马永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这不是一节公开课,之所以要录制,是因为我负责的课题《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实践研究》的需要。因此,坦诚讲,这节课我没做多少准备——孩子们也没做多少准备——我只是说下节课要录课,你们好好预习一下。

  由于是第一次面对摄像机,孩子们和我都显得比较紧张。这就像是吴春来老师所说的,平常很自然地吃饭惯了,突然有人拿着摄像机要录你吃饭的样子,这就难免有些不自然。

  意境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而且跟小学生谈意境,难免有拔高目标之嫌。借此机会,也算是给我的课题做做宣传和广告。

  意境是什么?百度百科中这么解释: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但是面对小学生你不能这么解释,你只能解释成一种美好的画面。

  依我看,意境就是美,就是王维笔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尝试着“诗情画意教古诗”,只有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了,才会使他们对学习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没有作精心准备,然而我也试着体现“多读少讲、启发探究、突出意境、阅写合一”的理念。然而,总归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堂课暴露出不少问题:

  第一,应该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这里的“导”,既指引导,又指诱导。除了时时刻刻思路清晰之外(我就大脑短路了好几次),还应会提问题,善提问题。会不会提问题,是一个智慧型老师的重要参照。我在这方面明显贻笑大方了。板书了课题(平常自认为粉笔字不错,在摄像机的犀利目光下,也不会写字了),读了课题之后,就简单一个问题:“你们发现今天的课题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就水到渠成了,而我却问的明显有些“吃力”。

  第二,应该在如何运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我在这方面,明显脱不了胎,换不了骨。当那个细心的学生说“‘清平乐’是主标题,‘村居’是副标题”时,我应该鼓励她的“细心和联想”,因为平日报纸和很多文章都有主标题和副标题。虽然她没能回答道点子上,但起码我也得表示点什么。平日里,除了“好”、“棒”以及掌声,好像没啥可说的。

  第三,应该时时关注学生整体。看完了视频,由于习惯使然,学生的发言明显两极分化,随意性太大。有的同学多次被叫起来,这明显有些厚此薄彼。

  第四,让学生感受和表达意境方法模糊,缺少策略。插图很美,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去表达。

  第五,环节不齐全。突然间踩刹车,缺少小结和课外作业(布置背诵)。

  当然,除此而外,还有很多问题。期待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