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课程和教师教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在反思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在寻求对策中提出教师要有学生意识、课程意识和服务意识。让学习物理的困难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增长点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学困;对策
笔者从2000年开始执教初中物理,在执教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学生学情的分析,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并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原因,并试图加以改变,摸索出了一些对策。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里有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主体是学生,客体是物理课程,而教师是这个过程的外部条件。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无外乎学生、课程、教师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一个不研究学生的教学肯定是低效的行为。作为初中生不仅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自身特有的心理、生理、思维特点。这些因素是决定学习成果与否的重要因素,是内因。
(一)学生的改变使教育滞后,给学习带来困难
人们常用一句玩笑话来形容20世纪的巨大变革:一个人若沉睡数十年,一朝醒来,他几乎认不得身边的任何东西。在刚刚过去的二十年中,社会变革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初中生很少有明确的价值指向。一方面,学生的信息量大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宽了。一个普通的七岁小孩知道什么是受精卵,什么是失重,就不说那些特意培养的小孩了,三五岁会多少汉字多少外文。如今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机会和时间都较以前的学生多得多。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的热情和对课程知识的好奇心却大大下降。
简单来说,社会变了,学生也变了。而学校并没有产生多大变化,教育的方法没有变。对于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尽管学校的物质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看起来与他曾经经历的很相似,但学生好像变得完全不同了。现在的学生不满足于只听教授讲解、做练习、参加各种测试和完成作业。学生不能把课堂所学运用于外部世界,这让老师很头疼。学生更爱热闹,很难在课桌前坐定。另一方面,学生们显得不太渴望思想上的实质性挑战,与实质内容相比更喜欢好玩儿的东西。
鉴于此,学校,尤其是校内校外的教学,必须要不断改革才能肩负起所承担的社会重任。
(二)学生被“灌装”,远离真实世界,给学习物理带来困难
如今的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了,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作业的负担重了,但真正的生活,实践的机会少了,有的是课本和作业,就连体育锻炼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可怕的,他们自己忙里偷闲进行的网络游戏和聊天外,再无其它。学生追求眼前的快乐与而家长追求后半生的幸福,形成了冲突。用学生的话说,家长只知道问分数,问成绩,问作业,从不问孩子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正如钟启泉先生在《作别“灌装”走近真实》一文中所说,人们原来生活在一个已被人为改造过的不真实的世界。而我国的学生不仅享受着“灌装”的生活,而且自身也被“灌装”了。
物理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希望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去出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然而,学生却很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经验了。这还反映在猜想环节,由于缺乏前经验,学生可能整班没有反应。
鉴于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促发探究的动力。
(三)学生心理特点易形成重大学习困难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极大也极快,情绪波动很大而教师却往往准备不足。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大了,应该是更加听话更懂事了,却不知他们的孩子因为大了,烦心的事也多了。有如三月的春天,人们想的是春天既然来了,天也该一天比一天暖和,却哪料三月的天多变,于是多了太多的抱怨,却不知抱怨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再没有其他作用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笔者所在市,从初二升初三时分流一批学生,让他们上中专预备班。主要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会影响班级成绩。笔者与他们交流后发现,他们大多数智力可以,但学习习惯差。更有一部分学生就是由于跟家长、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甚至为一件事情的处理不当,而不再学习某门课,直到成绩急剧下降,沦落到被分流的命运。
鉴于此,教师与家长必须要有真爱,这种爱不是功利的,狭隘的。这种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除此,别无目的。
(四)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给学习物理带来困难
中学时期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地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少年期(主要是初中生)和青年初期(主要是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初中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物理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初中生处于起步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易造成学习物理的困难。
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要给学会找台阶,让学生的思维从经验型慢慢过渡到理论型。让物理学习与思维发展相辅相成,而非互相制约。
二、课程因素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直观朴素的自然哲学,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时代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每一次的物理学革命都使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有其特有的作用和特点,这必然反过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一)物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与学生已有能力的冲突给物理学习带来困难
例如力与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存在了1500年,而学生要学习并理解它,又岂可在一日完成!笔者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学生探究了“物体的运动与所受阻力的关系”后,全班33人,只有7人坚信,在绝对光滑时,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11人坚持认为,物体最终还是会停下。由此可见,初中生的推理,抽象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对物理的学习有一定的制约。另外,虽说物理来源于生活,教材也尽量地从生活切入物理,然而,在学习电学的初期,电流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还是常常困扰学生。由于学生对自由电子的知识缺乏,想象的能力有限,使得这类问题成为学习物理的拦路虎。
(二)物理的技术性要求与学生很少实践的矛盾给物理学习带来困难
学生对生活的脱离,技能的缺失,常识的缺乏,使他们很难适应物理的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说明,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是个很难逾越的难关,即使到了初三总复习,仍有相当的学生不能过关。一来,是他们从来就不接触测量,心中没有长度的概念,使得长度的单位换算是个难点,更不用说面积的单位,体积的单位换算了。二来,单位的换算还有涉及到科学计数法的问题,这也会难倒一批数学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解决压强和密度的必备条件,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缺失,给学习物理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数学形式到物理形式的过渡给学习物理带来困难
由于多年数学的学习,学生习惯了单一的数量的计算。而物理中数字若离开了单位,就失去了物理意义。计算时对单位和公式的规范要求,使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课时,要充分示范并耐心等待学生的接受。同样,对于图像的学习,正比例的学习也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让学生看到过程,学会方法。例如案例《匀速直线运动(苏科版)》片段
学生测量到玻璃管中的小液泡的运动时间,并且记录在实验表格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作图法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于是,在准备的黑板上建立了坐标,先请学生上来根据数据、用磁性圆斑代表点来描线,错了取下移动即可。
下面的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数据,认真的描起点来。不一会,台上台下的学生都画好了图象。
老师采用了现场(黑板)描点(与学生在同一个起点,亲近容易模仿),在大纸上画,先请学生上来根据数据、用磁性圆斑代表点(安全,错了取下移动即可,错误的成本低换取的是学生敢于尝试。)如果用电脑来画图,很方便,图象直观画面理想,但压缩了画的过程。你上了房顶,你上去了然后你把梯子抽走了,学生看不到你沿梯子爬上楼的过程,你喂的是“结果”。你没有思考学生的难处,学生看到美丽的图象他知道他学不来,因为他不是机器,他没有被设置程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