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堂与我的教学

2019-11-15 21:20:53

1 2 下一页

  作者:自永军

  假期里,用相对集中的时间阅读了李仁甫《语文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一书,感受受益颇多,其中就《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课堂的主张和实践》一章,谈谈对我影响很大。

  一、有共鸣、有分歧、有争论、有交流

  我读李老师的书,有些地方常有共鸣。比如“教师把学生的预习和自学当作教学的原动力,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原初感受。”反思自己,我平时在这点上做得不够。包括我自己也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生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就慌忙进入教学内容,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对话、讨论、活动等手段让师生发生各种‘关系’时,课堂就会上演一幕幕的真实情景剧。”“缺乏互动的独白,只会是低效教学。”“试想如果学生能够深度学习,能够达成75%的效果,能产生25%的困惑,那么他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时,思维无疑会处于一种最佳状态。”“抽象学生”与“具体学生”的提出。没有“形而下”的教学资源,课堂往往缺乏厚度、密度、广度,未必显得太单薄、太寒酸。“在课堂上最怕的就是学生没有错误。”“以学——问定教”,这些观点和方法,一是有科学依据,二是能很好的指导教学。

  我读李老师的书,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再现”课堂也有它存在的道理,“生成”课堂更多的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就应试而言,未必就比“再现”课堂高明,在中国,教学上知识性是第一位的,我感觉“生成”课堂更适用能力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成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老师喜欢“再现”课堂是因为“再现”课堂有较强的可控性、操作性。所以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学习了生成课堂,但效果不明显,或者操作起来困难。对“双主体”的提法我一直保留意见,当然在实践中,李老师的提法也有理论依据,也能很好地指导教学。

  关于课堂效度,李老师提出了三种策略,变废为宝、变丑为美、变浅为深,我个人认为还可以有其它的操作策略,只要在遵循生成理念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应变。我总认为教育教学艺术,在遵循大原则的前提下,方法可以自创。

  二、有意无意或多少改变着我的课堂

  李老师的生成课堂理论,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产生了影响。我的课堂发生了改变。比如我讲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动起来的时间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生成,那是因为那是因为准备不够,所以我开始习惯放手,放时间,让学生有充分地准备,这样做的课堂效率明显高于教师“满堂灌”。后面的教学中,要改变我的课堂,学生不提前准备我就不上,没有充分准备就不开始,有预习就要有检查,保证课堂的生成。实在不行,就利用语文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准备。我尝试过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到课堂上生成效果明显更好。语文说来说去还是学习习惯,从预备到生成,好多学生开始时不习惯,其实坚持一段时间也就成自然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