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2019-11-15 20:36:56

教师的教是什么呢?汉代儒学认为:“教”是“教学”,“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这是教正统的说法,汉代的儒学家已经认识到,教学过程、教学目标都需要以人为本。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得好:“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培养顾及。好象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成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到了如今这个喧嚣的年代,语文教育该承载更多的德育功能,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贴近。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本文拟就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来浅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立足“普通的人”

经验型的语文老师眼中看到的是学生成绩,时不时地忽略非智力因素;而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看一个学生的eq(情商)甚至比iq(智商)重要,那是因为战胜自然、擒获未来而至于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一个人eq的高低。从理智出发,人应该都有用,学校里的孩子没有一个坏孩子,弱智并非弱能。从美学角度看,“朽木”的美学价值不一定比紫檀木低,虽“朽木不可雕也”,但它可经后天的“加工”,而置诸展览厅,供人们鉴赏、玩味。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才观。”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在学校里,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学语文是多么的重要,语文是关于对生命过程中一切活动描述的符号和想象的科学。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假若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辖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则熄灭了这一学生的思想火花。老师有他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也有。这些审美感受由于师生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肯定存在着差异。老师对这些差异应该持包容的态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如果有些想法的确不着边际,老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学生讲明为什么不好;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对得起自己和别人。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以人为本,我们教学对象中的“人”一个也不能少。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关注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初级的审美体验以培养同情、怜悯、血性和良心。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所谈的个体生命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一方面是具体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人,这里包含着一种‘博爱’的观念,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整个宇宙的关怀。”选择的作为教学例子的文章应侧重人文精神,并对学生加以引导。文章有两种:一是知识型的,教会你表达;另一种就包含了审美的感情,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方面。单纯的描写,如游记也需要;但更应注重那种可以培养人文精神的选文,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陶冶情操。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的眼光对汉语文传统进行重新理解,那种以割断文化根源、消除民族个性为代价而实现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失去遗传功能的“骡子文化”。因此,我认为语文课中必须要有古典诗文课和当代文学精品课。中国古代文化在整个世界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光辉夺目的一页。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其文学价值弥足珍贵。然而翻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惟独难见墨家的作品,应该说墨子不仅在思想上有成就,在科学上也颇有建树,如“重力的发现”“平衡静力学的发现”“切线的发现以及弹性力学”等,其文章在先秦也颇有特色:主张尚质、反对尚文,因而墨家的文章有一种平易近人、娓娓道来的风格特色,阅读墨家的作品,有利于学生思想的陶冶、尤其是科学精神的树立,所以,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墨家的作品也是必读之一。熟读历代古文 ,记诵古典诗词,掌握汉字、汉语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尤其重要。回归传统并非意味着“排外”,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反璞归真;回归传统也并不以为着“排外”,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升华。语文教学的民族化是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有富有活力的传统基因,必然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当然,当代文学精品也应该是中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内课外,应让学生博览群书。《人民文学》《诗刊》《文萃》《海外文摘》《新华文摘》等刊物上的一些作品,被称为是“认识意义,审美价值的道德影响紧密的联成一体,成为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吴士余《文学 现代人的思考》),应该精选一些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重视以情动人

教育,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要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必能使学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只有创设了融合的情感氛围,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一次,每一堂语文课,走进语文教育的世界,总有一些伟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闪耀光芒,有几多感悟散发着智慧的馨香,有几番寻觅思索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一次次耕耘只为将感动我心的梦想与奋斗去感动更多的年青人,为将使我迷恋的美去迷恋我所面对的年青人,将片片灵感化为丝丝雨露去浸润更多的心田。莫泊桑说:“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使我忧愁忧愁吧。感动感动我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欢笑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使我思想吧。”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确定教材之后,还要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语文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美德。语文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感知理解课文文化内涵的同时,滋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我认为可以咀嚼词句,感悟人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它给人的启迪,是蕴含在词、句之中的,因此课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句分析、发掘,才能昭显文意,给人教育。如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作者要表现的是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从哪里感悟这种态度和精神呢?我引导学生认真咀嚼文章,勾画出“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门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词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二十多年方得出的艰辛。由此看到达尔文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还可以领悟主旨,熏陶情操词句的分析只是感悟文章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

结合到具体教学中,可以再现文境,诱发情愫。课文中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如能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学生脑海中去感受,去领略,从而产生共鸣。还可以借助诵读,感知情愫。诵读是学生感知作品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学习《滕王阁序》、《前赤壁赋》这类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凝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它的语言犹如一杯美酒,甜美浓烈,耐人寻味。课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读、听录音、范读、自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取美感,陶冶情操。

  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等等健康的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角色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下,写作教学陷入了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教师为设计应试题目绞尽脑汁,学生为写应试作文搜肠刮肚。无感而发何以有情,无情之文何以感人?有一首《“人”字歌》:“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一种“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律成了新型的“孝子”——孝敬子女。于是被溺爱的变了形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抱德者有之,惟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如此无情之人,如何能写出有情之作?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经常让学生来讨论“寸草春晖”,让学生阅读最伟大的母亲的故事,也阅读报答母亲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或者身边的母亲的故事,做一些能体现对母亲感情的事。“春晖普照”,只要唤醒了“寸草”们的良知,何愁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鸿扬人文精神,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