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思品教学

2019-11-04 08:58:59

  新课程改革给思品教学带来一个新变化,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创设情境要防止机械性、随意性、盲目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脱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下面,我以苏人版教材为例,说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坚持情境的生活化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景。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思品教学,不仅能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能使师生视野开阔。

  例如在教学《自我保护时》,创设以下情境:

  放学后,初二(5)班学生叶平被两个社会青年强行搜走了身上的10元钱,两个社会青年临走时威胁叶平,此事不允许告诉任何人,以后每星期都要交出20元钱,这让叶平大伤脑筋,真不知该怎么办?请你帮叶平出出主意,让他尽快摆脱困境,并说出你的理由。

  在教学之前,正好班级中某些同学被外校学生敲诈,学校正在处理中。案例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响。我反思:这一情境因为源自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因而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

  二、以生活逻辑为准则,坚持情境的真实性原则。

  情境创设的内容和情感体验要真实。所谓“真实内容情境”是指来自教师、学生或第三方生活工作遇到的真实问题或事件。真实情境的素材背景必须源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可以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也可以是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师创作,选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生活。

  在《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授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每逢新年过节、同过学生日,同学间互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别人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分析材料,请回答:1.这些现象在你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你怎样看待这些行为?2.你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由于该情境的素材和问题是从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而提出的,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三、以激活思维为首要任务,坚持情境的思维性原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把激活学生的思维放在首位。这是评价教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因素。例如,在教学《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时,创设以下情境:

  情境一:陈帆发现自己做的物理习题与其他许多同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作业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境二:早读课上大家在读古诗文,抑扬顿挫,书声琅琅,不太喜欢古诗词的李明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渐渐的,李明爱上了古诗文,爱上了朗读,也爱上了语文课……

  情境三:刘江的生日快到了,想到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筵席,他也想到饭店请几桌,但是囊中羞涩……刘江陷入矛盾中。

  组织讨论: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

  这些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重的评判标准,意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相互补充,学生认识到对待从众心理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要辩证地看待,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家畅所欲言,涌现出许多精彩的课堂生成。

  四、对原始素材进行再加工,坚持情境的实用性原则。

  原始的生活素材毕竟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具体运用到思品课堂时,必须考虑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匹配性。创设有效情境还需要对原始的情境素材进行一定的再加工,即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观摩课。围绕“长大与承担责任”的关系,开课老师创设了这样的对比情境:

  情境一:视频:“90后”女孩孟佩杰带着瘫痪养母上大学

  5岁,父母相继去世;

  8岁,养母瘫痪,开始承担起侍奉养母的重任;

  18岁,“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房,悉心照料养母;

  20岁,2011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提问:面对责任,孟佩杰是怎样做的?

  情景二:材料:大学生宅家14年饿死家中

  王小林,199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书。由于觉得教书太累,他放弃工作。回家后,王小林也不赡养母亲,整日在村里闲逛,就像野人一样生存着,不做饭,想吃东西,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菜。夏天睡在木板上,冬天睡在衣柜里。2012年03月18日,他饿死在家中。

  提问:面对责任,王小林是怎样做的?

  课堂讨论:1.孟佩杰“长大”了吗?“成人”了吗?

  2.王小林“长大”了吗?“成人”了吗?

  3.“长大”与“成人”有什么区别呢?

  4.“成人”以什么为标志呢?

  授课者在众多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中遴选了孟佩杰年少担责的片段,并巧妙地与另一个大学生“懒惰死”的片段相对比,给学生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之,课堂教学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从课堂情境的实效性出发,提出创设情境的原则,目的是增强情境的体验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思品课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