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社会的主体,人口普查是对一个国家国情国力最全面的盘点。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总数大,流动人口多。对居住在国土内的所有居民逐一进行问卷调查,尽量做到不漏报、不重报,把调查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这样的人口普查难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如何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呢?
公报数据真实可靠
普查质量国际一流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一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密切相关。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这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国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主任翟振武教授认为,刚刚完成的“六普”是一个宝藏,它可以为我们把握国情,正确决策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和支撑。
人口普查最重要的任务是查准人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获得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分布,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等各方面的信息。
人数是否查得准,关键的指标是漏登率。国际上一般把漏登率是否超过3%作为衡量普查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漏登率低于3%,均属于质量较好的普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几次普查漏登率基本都在1.5%到3.5%之间。
国家局长马建堂介绍,“六普”期间,我国共分为500多万人口普查小区,入户登记阶段结束后,随机抽取了402个小区,重新入户、重新访问、重新登记,经过比对发现,净漏登率只有0.12%。
“六普”的净漏登率控制在0.1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低了1.68个百分点,进步巨大。“高质量的数据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为正确了解中国人口的‘家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翟振武表示,我国“六普”比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普查质量高得多,属世界一流水平。
结果经与、人口、卫生和民政部门的行政记录比对,数据较匹配,也证明了“六普”质量较高。“人口数据不是孤零零的,许多部门掌握着涉及人口状况的行政记录,我们评估后发现普查数据和部门行政记录总体是比较匹配的,这些普查数据和人口发展的规律是吻合的。”马建堂说。
双向登记降漏登率
录入手段有质的变化
中国以往历次人口普查采用的都是常住人口登记原则。这一原则的最大弊病就是:要求那些户口不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不到半年或离开户口所在地不到半年的人,返回户口所在地登记。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春分析,“即使在现住地找到了这个人,也只能期望他自觉回到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实际上这一办法很难实现,从而导致很多流动人口在登记中被漏掉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六普”采取“双向登记”原则,要求既登记现有人口,也登记外出户籍人口。这样流动人口既在居住地登记,也在户口所在地登记。
“尽管从全国看,流动人口存在重复登记的问题,但是由于对每个流动人口同时登记了离开户口所在地的时间,从而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处理。对于流动人口,只有重复登记,不会有重复统计。”乔晓春说,正是由于采用了这一办法,才导致了本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大大降低,只有0.12%,远远低于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
除了改变登记原则,引入新科技、新设备进行数据录入,也大大提高了统计质量。以往人口普查都是采用手工录入数据的办法,而本次普查采用了光电自动录入,即通过在普查表上自动扫描,将普查表上的登记信息直接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息,从而既减少大量人力,也提高了普查录入速度,还可以大大减少由于手工录入所带来的再生性误差。
“对于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普查对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导致普查工作越来越困难,获得高质量普查数据也越来越不容易。本次人口普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来之不易。”乔晓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