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体原则”在边远和少数地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10 16:04:49

【摘要】“近体原则”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它缩小了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在少数学生身上较为突出。因为它对于改善教学氛围,培养少数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确实是很有效果的。
【关键词】近体原则学生教学应用
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建构主义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的独特经验去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应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协作、积极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重新认识知识和学习的理论也导致课程观念的更新:重视情境学习、案例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式,并提倡学习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要始于课堂,走向社会。
应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并能策划、解决。在少数地区的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和对某篇作文的要求,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自身感知、自身领悟,自身进步与提高。但是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没有结合少数学生的特点,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地应用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那我们将在少数地区的语文教学中能比较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创新能力和意识。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就着少数地区语文教学分别浅谈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即在教学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而不是永远照搬课本上的陈旧的甚至与现实生活已经不相符合的例子。在少数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造成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贫困,使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学生无法按时入学,那么他们的知识面极窄,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甚至都比不上课本上的陈旧的例子。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同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少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自己落后的生活习惯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几千年来,中国的群众不只曾屡次遭受野蛮的异族奴役和,更长期地被历代统治者的专制政治所愚弄以及为传统封建伦理秩序的不平等形态所凌辱,从而使他们总是默默地生、默默地死。对他们的这种生存处境和命运,鲁迅先生并不象有些清高文人那样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而是持续地心怀难以名状的悲哀和同情,还有一种冷峻的批判与讽刺。总之,他怀着极大的悲哀和同情,更怀着极大的憎恶与怒恨。接下来让学生反思我们少数地区同胞们有哪些和时代脉搏格格不融的陋习,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因为在时间情景上与学生的认知要求相符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应审时度势,尽量选用典型事例,用最直观、最感性的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因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少数学生,大部分从出生到现在都没出过远门,对外面(城市)美好的景色一概不知。这就更需要教师多一点运用“空间近体原则”了。比如在教学《北京立交桥》时,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立交桥的发展,了解作者满怀激情的赞美了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的飞速发展,赞美它的千姿百态的风采,美化了北京的市容,赞美它便利了交通,推动了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功能。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北京立交桥彩色图画,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此外还引导学生回去后好好的观察家乡的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桥(特别是立交桥)的兴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激励他们为把少数地区建设成美好的家园而努力读书,从而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心理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实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与探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少数学生自身所特有的居住、生活、语言、风俗等明显区别于其他的社会文化特征,事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少数学生有一文化适应的过程,即少数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然会经历设法适应主体社会的文化特征而和主体社会融合。比如语言、生活习惯、衣着、行为模式和其它文化特征。他们除了基础知识差之外,思维水平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忧虑。所以在少数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的语言,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教他们“说话”。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既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汉语知识。心理近体原则的运用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交际也就更为活跃了。
四、活动近体原则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寻求发展,在实践中体验所学内容,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教师先以“你和家长(大人)之间是否有过?”为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锻炼——动脑想: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动口讲:谈谈理由。动耳听:听同学阐述。动手做:也写写你的文章。并且还让学生真正的跟家长(大人)面对面地谈,然后写作文。这样,不但训练和培养了少数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融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运用“近体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设计的案例预期达到的主要目标,;
2、案例的难度应适合边远少数地区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
3、案例的内容不要与少数的传统习俗相,令学生产生对立;
4、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要与所授内容均衡和谐,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只有真正把握“近体原则”特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我们的少数学生才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
【参考书目】皮连生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