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语文教学主旋律

2019-11-08 12:56:53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旧的东西,日久总会让人生厌。由此,笔者想到了语文教学“变”的话题。语文教学,要“变”些什么?
  
  一、变“姿态”
  
  曾写过一篇博文,题目叫《语文教师,请你走下讲台》,其核心意思就是希望教师能降低姿态,与学生平等,与学生打成一片。
  
  不时改变“姿态”,对于语文课堂是有益处的。
  
  就拿改变“姿态”,走下讲台,就有这样一些好处:
  
  1、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
  
  2、可掌控班级语文学情,利用手势、眼神和走近的动作对不认真的同学进行积极而有意义的影响,可根据学情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节,还可对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改变。
  
  3、走下讲台,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把它暂时让给学生,也让学生体会一下换位的感觉或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
  
  4、走下讲台,低下头来,学习学生的一些长处。
  
  5、走下讲台,对一些坐在后面的长期听不明白的学生,是一种实质性照顾与关怀,减去我们对他们的漠视,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变“教法”
  
  改变教法,可为沉闷的课堂吹来新风,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语文课堂发挥实效。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要满足于一些经常性的教法,要注意改变,可尝试这样一些不常用的教法:
  
  1、试误法:由教师抛出错误,然后让学生分析矫正。可以是读诗文,也可用于阅读引导。
  
  如:哈尔滨市吕宝昌在德阳八一中学上《念奴娇·赤壁怀古》,吕老师用浑厚而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范读全词,在读的过程中,有意读错如下地方:将“纶巾”读成了“lǘn”,将“豪杰”读成了“英雄”,将“公瑾”读成了“周瑜”,将“初嫁了”读成了“le”。读后让学生评议,学生们很快找出了老师读错的地方,吕老师又让学生说说为会什么不能把“豪杰”读成“英雄”,为什么不能将“公瑾”读成 “周瑜”,为什么不能将“了”读成“le”。
  
  又如一位语文教师教《雷雨》,关于“周朴园的特殊的纪念方式是否表明着其真的爱侍萍?”这一话题的讨论,他回避了传统的由“材料到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故意设置了“周朴园比聂赫留朵夫更有爱心,更具真情”这一错误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同学们唇枪舌箭,你来我往,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
  
  2、图解法
  
  邓先华教《从宜宾到重庆》,就用了图解法,即教师板书地图,学生讲解。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法
  
  如同样是教学《从宜宾到重庆》,有的老师的方法就别具一格。要求学生分组以“地理”“文化”“历史”为主题让学生交流学习研究成果。
  
  4、师生共讲法
  
  如笔者在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采用了师生共讲法。
  
  笔者先让学生研读“单元提示”,然后告诉学生演讲辞具有如下特点:
  
  内容:思想性、针对性、鼓动性
  
  结构:逻辑性
  
  语言:文学性
  
  并就“五性”进行简释,然后安排学生就如上学习研究主题备课,告知全体学生将抽三位同学上教台讲课,时间在5分钟之内,所有同学做要做好准备。
  
  上课时请三位同学讲课,讲课的同学分别是黄礴、郑浩、田梦琳,交流话题“针对性”“鼓动性”和“文学性”。下面是三人的讲课内容:
  
  蔡元培演说的针对性:
  
  蔡元培先生向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目标——研究学问,这一要求针对的是“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的现象。二是“砥砺德行”,针对的是北京社会“败德毁行”的社会风气,要求学生们注重品行,担当起改变世俗的责任。
  
  蔡元培演说的鼓动性:
  
  黄礴同学讲本文的针对性,我就来讲“鼓动性”。蔡元培先生首先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鼓动学生孜孜求学,探求学问,不以做官发财为大学奋斗目标。接下来,鼓励北大学子砥砺德行,学会正当娱乐。还用自己在德国待人接物的经历,鼓动学生敬爱师友
  
  蔡元培演说的文学性:
  
  蔡元培先生这篇演说辞,既具有文言的典雅,又有白话的浅易。这样,让听讲的学生,如同聆听一位智者的富有意味而又明快的谈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主要讲两个内容,一是“逻辑性”,一是“蔡元培的道德与人格力量”。
  
  一堂课40分钟,有学生的情感、思想的流淌,有学生的学习、思考的投入与收获,较之“独言堂”,总好处多多。
  
  教法要出新,其实便不难,关键是我们要有“变”的意识。
  
  三、“变”时空
  
  学习时空的改变,可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习激情,从而获得理想语文学习效果。
  
  学习的时空不仅在教室,还在大量生活时空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根据语文内容与需要,改变学习时空。
  
  可把语文课堂放置在学校资料室图书馆、多媒体活动室、绘画室、音乐室、荷花池边、林阴道旁、花园里……,还可把语文课堂拓展到社会中的某些角落。
  
  可穿越历史,回溯过去;可放飞想象,走向未来。
  
  可让数理化史地政老师走进来,可让社会其他人物走进来,让学生获得语文体验的新时空。
  
  可让生活之水流进来,让时代清风吹进来……
  
  “变”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这与语文前辈所强调的“活”是紧密相关的。“变”才能“活”,“变”才能“新”,“变”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希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