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当心四大"坑"

2019-12-09 20:29:23

  高考填报志愿的难度可以说一点也不亚于高考笔试的难度,志愿填报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如果家长和考生不能理性地、正确地分析考生个人情况,深度把握高校和专业的信息,就很容易陷入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误区,也就是所谓的“坑”。想要更准确的识别出最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就先要排除掉“坑”的可能性,然后才能放心挑、放心选。

  所以,请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小心下面的这些“坑”:

  “坑”一:填志愿,把此“兴趣”当彼兴趣

  考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专业是志愿填报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按照兴趣选择专业对于本科志愿填报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选择专业时,考生按照志愿专家指导的结合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了专业,结果并不满意,不只专业没有学好,最后兴趣也没了。

  我们通常会有很多兴趣,但是要结合兴趣选专业时,不是随便什么兴趣都可以的一定要准确识别自己的“真”兴趣。如何准确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

  给大家三个建议:

  一是拆分你的复杂“兴趣”,找到其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

  二是找一些职业规划、性格分析的工具,认识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本科专业中找到与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

  三是选择科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延展性高的基础学科专业,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了解,再有目的地进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具体方向。

  “坑”二: 拒绝招生老师的“忽悠”,只听自己的

  了解高校信息是填好志愿的重要准备,考生和家长了解高校信息的主要途径一般包括高校招生简章、高校网站、高校开放日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其中,选择直接与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沟通,不失为了解高校的便捷途径。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都会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宣传和推荐自己的高校,这种宣传有时就像是在推销一件商品,有的宣传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像是在忽悠。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考生和家长会选择无视,只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那么,面对招办老师的“忽悠”到底要不要听?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关键在于不仅要听,更要有针对地听。

  招生老师介绍高校优势的信息,家长和考生要接收,因为这些优势在高校官方网站的简介中未必会看到。此外,招生老师介绍的有关学校的内容可以不听,但要结合自身的需求问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问题,比如有考生对南京大学的天文学专业感兴趣,就可以针对这个专业提问一些天文学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专业培养要求、以后的就业形势等。通过和招生老师的交流,考生可以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关高校或者专业的信息,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坑”三:“踩线进门”是最好的志愿填报结果

  高考考生辛辛苦苦通过努力参加高考,考取的成绩,每一分都是同学们努力的成果。那么高考志愿就一定要和高考分数相配,才算对得起考生多年的努力。这就让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志愿填报的最佳结果是一分都不浪费,踩着录取线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不然,考生和家长会产生这样的误区,是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存在误区,所谓数据分析,主要是指结合高考成绩和高校录取分数之间的关系,为缩小目标高校范围而做的比较,而不是“踩线进门,一分都不浪费”。

  “坑”四:不能转专业的高校不能选

  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考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学习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令不少考生难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后仍然因担心专业被调剂而忐忑不安。这就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将入学后转专业看作规避选错风险最好的救命稻草。

  考生和家长如此重视转专业的问题,大概也是缘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兴趣爱好使然,担心自己不能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希望入校后能够再次拥有选择的机会;

  二是害怕录取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担心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是如果不能录取到“热门”专业或者学校的特色专业,通过转专业还有弥补的机会。

  可事实上,即使进入大学后同学们可以转专业,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专业是那么容易就能转来转去的,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学习那些不热门甚至冷门专业的学生呢?没错,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讲条件的,转专业更不能例外。如果没有条件限制,大家都想转去所谓的热门专业,那大学里的其他专业怎么办呢?

  小编寄语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临时抱佛脚或许有那么一些效果,但如果你早有准备,再临时抱一下佛脚,岂不是更有胜算?无论是高考还是填报高考志愿,有准备的人总是更幸运的那一个。